上海市医学会麻醉科专科分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会动态

【述评】 麻醉科建设发展纲要

 
麻醉科建设发展纲要    

于布为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麻醉科

作者简介: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麻醉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副会长,候任会长;上海市医师协会麻醉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会长;上海市麻醉科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训专家组组长;世界麻醉学会联合会学术委员会理事;东亚麻醉联盟主席。担任《临床麻醉学杂志》总编辑,《医学参考报麻醉学频道》主编,《中华麻醉学杂志》和《上海医学》副总编辑。创立了“理想麻醉状态”“精确麻醉管理”“麻醉治疗学”等理论和实践。2009年担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主任委员期间,率先提出了“舒适化医疗”的概念和“麻醉学科是发展舒适化医疗的主导学科”的理念,建立了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的五大发展愿景,主持编撰了2014年版《中国麻醉学快捷指南》。2018年建立了国内首个“麻醉治疗科”,将麻醉学技术和药物用于难治性疾病的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荣获2016年上海市医师协会第二届“仁心医者·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奖”,2018年第二届国家名医盛典“国之名医·卓越建树奖”。累计发表文章逾500篇,其中被SCI收录80余篇,主编专著15部。


1
本文来源

《上海医学》2019年第42卷第9期515-518页

2
引用本文

于布为.麻醉科建设发展纲要[J]. 上海医学,2019,42(9):515-518.

3
版权声明

    本文为《上海医学》原创文章,版权归上海市医学会所有。如需转载本文,请联系本刊编辑委员会获得授权,并在文题下醒目位置注明“原文刊发于《上海医学》,卷期,起止页码”,谢谢合作!



    伴随伟大祖国70周年华诞,新中国的麻醉学事业迎来了70载满满的收获与荣耀。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医技后台到临床平台,从保障支撑到主导引领,我国的麻醉学事业与祖国蒸蒸日上的社会经济发展携手同频,在几代麻醉学家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之下,历经4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麻醉学科已发展成为能够体现医疗机构综合能力的重要临床专科,在主导舒适化医学发展,保障临床医疗安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于高品质医疗和健康的基本需求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正如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郭艳红副局长所言:近年来我国麻醉质量、安全持续提升,麻醉技术应用人群从胎儿、新生儿到百岁老人,解决了“不敢”和“不能”手术的问题,麻醉相关死亡率约为12/百万,与发达国家的10/百万左右相当,显著低于141/百万的发展中国家。在回顾成绩的同时,麻醉学科更需要明确自身的职责与使命,确定今后的目标和方向。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麻醉学科的发展已站在关键的十字路口,原来就已存在的瓶颈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唯有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改革创新才能有效地推动麻醉学科的建设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和实施,对守护人民健康的医务人员提出了新的职责使命与目标要求。作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于舒适化医疗和健康基本需求的重要学科,麻醉学科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建立怎样的学科、发展怎样的内容、打破怎样的瓶颈、实现怎样的特色,是摆在麻醉学科建设发展道路上需要回答的4个切实问题,也是规划麻醉学科建设纲要的关键。

    作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于舒适化医疗和健康基本需求的重要学科,麻醉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决策者的关注。在2018年年初召开的全国“两会”前夕,习总书记为反映中国麻醉学科现状的报告作了亲笔批示。国务院领导同志迅速召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相关负责同志开会,研究如何贯彻落实总书记的批示精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了麻醉科、外科、护理和医政管理的相关专家一起讨论并起草了21号文件的初稿。经过近十轮的反复讨论和修改,终于在2018年8月19日首个中国医师节前夕,正式颁布了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医疗保障局七部委联合发文的《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和《政策解读》,即国务院2018年21号文件(简称21号文件),这份重要文件不仅回答了上述4个问题,在具体内容上也做了详细的指导与规划。


    在建立怎样的学科,即学科性质方面,21号文件进一步肯定了麻醉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麻醉科是重要的临床学科,更强调麻醉学科的水平是衡量医院医疗水平的重要指标。这是对麻醉学科多年发展奋斗所取得成果的充分肯定,遵循学科特点,尊重学科价值,对麻醉学科今后的发展寄予厚望,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在发展怎样的内容,即学科建设内容方面,文件聚焦人员、结构和培训。21号文件明确规定在2020、2030、2035年3个时间节点内把麻醉科医师总数提升至文件的要求。要调整、改善麻醉科的人员结构,大力发展麻醉科护士和技师,抓好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为麻醉学科扩大麻醉服务领域、提升麻醉学科的服务能力,更好地发展舒适化医疗储备了资源与人才。

    在打破怎样的瓶颈,即破除制约麻醉科发展的束缚方面,21号文件明确要求全国医院手术室的护理服务统一由麻醉科管理,从根本上理顺了麻醉科与手术室的隶属关系,提高了临床医疗效率。制约麻醉科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瓶颈是价格与待遇,对此,21号文件要求各地有关部门要统筹把握政策尺度,认真调研,在充分体现各学科工作的技术价值的基础上,做好麻醉科各项收费标准的调整工作,以解决长期困扰麻醉学科发展的收费不合理、从业人员职业倦怠、待遇较低所导致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这在制度安排上提高了麻醉科的地位和吸引力。

    在实现怎样的特色,即发展学科核心服务能力方面,21号文件要求开办麻醉科门诊以保证患者的麻醉安全和缩短术前待床日;设立麻醉科ICU以保证危重患者术后安全,妥善处理术后疼痛和恶心、呕吐等一系列麻醉和手术并发症,减轻手术患者术后的护理压力;大力开展分娩镇痛以缓解产妇分娩时的剧烈疼痛;探索对晚期癌症患者实施居家镇痛的服务和管理等。这些细致入微的内容即麻醉科的特色服务与核心内容,更指明了麻醉科所肩负的职责与使命。麻醉科的医疗工作需延伸至围术期,以减少麻醉和手术并发症;提倡开展分娩镇痛;进入社区,开展居家医疗服务,直接承担起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医疗的重任,这是新的使命与担当。

    七部委联合颁布的21号文件以红头文件的形式首次在学科地位、发展内容、破解瓶颈、特色医疗等4个方面为我国麻醉科的发展建设制定了近期目标纲要和具体可操作完成的内容。在21号文件颁布之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多数的卫生行政部门对照执行,制定了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配套文件。21号文件颁布已经1年多了,但全国各地麻醉学科遵照文件内容建设发展的进度并不一致,各地区卫生主管部门对于21号文件的理解和执行落实程度相差甚远,有些地区甚至打折扣、去重点。麻醉学科建设发展的挑战和阻力由此可见一斑。为此,笔者呼吁:我国麻醉学科发展建设的当务之急在于卫生行政领导、医院负责人和管理部门会同各方面人士,全面遵照并有效保障21号文件给予麻醉医疗服务和麻醉科发展建设的各项政策能够准确落实,切实推进、更大程度地释放并激活我国麻醉医疗服务能力,助力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除了政府部门在政策层面为提高麻醉医疗服务能力、促进麻醉科发展建设方面制定的目标任务和内容纲要外,我国的麻醉学术组织、各级学会和全体麻醉科医务人员等也应根据21号文件的要求,响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作为,顺势而为,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核心技术、特色服务、社会贡献等方面改革创新,激发自身的活力,更好地服务于健康中国的战略。

    首先需要统一思想认识,麻醉学科不只是医院管理部门眼中的平台学科,更是21号文件明确指出的能够体现医疗机构综合能力的重要临床学科,成为舒适化医学的主导学科是麻醉学科建设发展和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必由之路。中国医师协会张雁灵会长指出:麻醉学科一是支撑,二是标志。麻醉学科是一家医院重要的平台支撑,看麻醉科就可知晓医院的实力、管理水平。因为,麻醉科是医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舒适化医疗的需求膨胀式涌现,麻醉学科主导的舒适化医学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于健康医疗的基本需求,也保障了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品质的提升。在我国第五代医院发展建设(将临床科室按功能分群、弱化内外科界限、虚拟病床管理等)和整合医学深入人心的大趋势下,麻醉科今后的定位如何?是进一步弱化分散到各科,还是进一步加强?这是笔者多年前提出的问题,在多年的医院管理过程中,笔者倡导并实施的由麻醉科为主,联合术前门诊、疼痛服务中心、门诊日间手术中心、内镜诊疗中心、住院手术室、麻醉后恢复室(PACU)、麻醉重症监护病房(AICU)、ICU、手术后康复指导中心等组建的安全舒适保障群,已成为新型医院三大学科群(即由内科和影像、检验、计算机组成临床诊断群,由外科和介入科室组成的确切治疗群,以及由麻醉科、ICU等组成的安全舒适保障群)中的重要一级,在保障医疗安全的同时提升质量,拓展新型的舒适化医疗服务中发挥了主导作用,由麻醉科为主的安全舒适保障群将会成为医院科室改革和流程再造的新模式。


    在学科建设方面,围绕舒适化医疗发展和围术期医学的需要,普遍开展术前评估门诊和术后AICU工作,这不仅是临床麻醉业务范围的延伸,更是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与以往普遍开设PACU处理术后麻醉相关并发症,切实提高麻醉安全性的效果相同。普遍开展全天全周期的术前评估门诊和术后AICU工作,可提高临床医疗效率,并显著降低麻醉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鉴于术后24h是发生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的高危阶段,笔者认为术后AICU的工作更需普遍开展,成为医院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术后AICU医疗时间至少为术后24h,对于临床高风险手术和特殊的患者,如果能够将高品质的麻醉医疗延伸至术后24h,将会从源头上减少术后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的潜在风险。麻醉科通过数十年的发展建设,已将麻醉死亡率从千分之一左右降至十万分之一以下,使最危险的学科变为最安全的学科。如将这些行之有效的医疗经验和操作规范融入标准化的术前评估门诊和术后AICU工作中,可以大大降低手术相关死亡率,从根本上提高手术安全性。如果通过上述制度和内容建设,将术后死亡率从百分之一降至千分之一,每年就将挽救数以万计的生命,对于患者及其家庭、社会而言都是功德无量的善事。因此,这需要大家立即行动起来。

    麻醉科医务人员的队伍建设一直是麻醉科发展的瓶颈和短板。通过各方面的努力,麻醉科在短时间内能够发展建设的队伍尚不足以应对医院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尚需要在制度和内容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国家已规定手术室的护理工作统一由麻醉科管理,这在制度安排上提高了麻醉和临床医疗工作的效率,更需要在医院层面对照执行,理顺关系,释放麻醉科的医疗服务能力。对于麻醉科开展的各项技术业务,需设立并调整好合理的收费标准,必须打破麻醉医疗服务收费普遍较低的局面。麻醉科医务人员也需开展更多对患者和医疗有益的新技术、新业务,建立麻醉科的高水平技术平台,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学科吸引力。

    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是临床医疗的中坚力量,麻醉科的规范化培训不仅要培养好自己学科的医师,更需要培训并提高所有临床住院医师的临床技能和急救抢救的能力,使他们具备麻醉科的医疗急救技能和舒适化医疗服务理念,提升医院整体的医疗急救能力和舒适化医疗水平。这也是笔者一直倡导,在瑞金医院执行多年并已取得成效。

    

    麻醉科医务人员队伍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时间和积淀。科技的发展给麻醉科人员缺乏提供了破解之道,大力开展麻醉科的人工智能医疗服务,研发麻醉机器人业务是当下麻醉学和医学发展的亮点,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目前已在麻醉药品的管理、围术期疼痛治疗、围术期评估和访视等方面开展人工智能服务,中国自主研发的自动化麻醉系统也开始用于临床手术麻醉的管理,能够实施神经阻滞的麻醉机器人即将从实验室走向临床,这些创新发展无疑会大大减轻临床麻醉医师的工作负荷,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麻醉科人员不足的困境。随着现代最新通讯技术的发展,医疗5G 技术的场景应用,更多的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机器人系统将应用于麻醉学科的临床工作中,为学科的发展建设提供新的发展动力。

    “创新”作为当代中国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已成为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麻醉学科最大的创新就是学科的转型发展,建设麻醉治疗学,走出手术室,用麻醉学的技术和理念治疗临床常见的和难治性的疾病,如银屑病、失眠、抑郁症、顽固性哮喘等,通过麻醉技术和方法实现患者生理功能的调节与恢复,使麻醉科医师成为一个能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临床医师,这是麻醉学科转型发展,提升麻醉医疗服务能力的正确方式。麻醉药物和技术可有效用于疾病的治疗,麻醉科医师对于麻醉镇静深度的熟练掌握和对于循环呼吸功能、微循环状态的娴熟调控能力,是有效治疗银屑病、失眠、抑郁症、顽固性哮喘等疾病的基础。笔者于2018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率先建立麻醉治疗科,开展麻醉治疗疾病的新业务,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随着客观有效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舒适体验的逐渐增多,更多医疗机构的麻醉科已在开展麻醉治疗疾病的新业务,越来越多的麻醉科医师在完成临床麻醉工作的同时,投身麻醉治疗学的工作中,并已建立了麻醉治疗学的亚专业和学术组织,为广大的患者提供确切有效的治疗。麻醉治疗学将成为麻醉科发展建设开辟的一片新天地,展现麻醉科核心技术的新领域。


    新中国麻醉学70周年壮丽辉煌的发展过程及其成就为麻醉学科创新发展积累了宝贵的财富。立足于新起点,在国务院七部委颁布的21号文件指导下,有麻醉学科自身发展建设、改革创新的动力,有医疗机构医疗安全和质量提升的要求,有人民群众对舒适化医疗服务的呼声,有经济社会坚实发展的保障,相信中国麻醉学科一定会在学科发展建设上取得新的成就。由麻醉科主导的舒适化医疗一定会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更有效、优质、舒适的医疗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健康中国”的发展战略。


END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上海医学》官网

官网:http://www.smasmj.com

Email: smasmj@shsma.org.cn

电话:021-62178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