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医学会器官移植专科分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会动态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器官移植受者的应知应会

 

2019年底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来势汹汹,已经席卷全国各省市,海外不少国家亦有感染病例。对于实体器官移植受者,感染本就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但目前尚无针对实体器官移植受者的新型冠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率和病死率的统计。在这场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的战役中,实体器官移植受者又有哪些需要注意和了解的呢?


新型冠状病毒特点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警惕以非发热、咳嗽为首发症状的病例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气溶胶和粪口传播尚待进一步明确。

灭活方法:新型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 ℃ 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灭活病毒,但需注意氯已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潜伏期: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

临床表现: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需注意发热、咳嗽并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唯一首发症状。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陈国忠教授曾介绍一些以消化道(如恶心呕吐、腹泻)、神经系统(如头痛)、心血管(如心慌、胸闷)等症状为首发表现的病例。器官移植受者免疫力低下,尤其对于长期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的受者,发热症状可能较轻,易被掩盖。如果有与确诊或疑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接触史、武汉及周边地区的旅游史或居住史等,移友们千万不要忽视这些不典型症状,应及时就诊。


服用免疫抑制剂可导致免疫力低下,这个时期是不是可以适当减量提高免疫力

不可以。

实体器官移植受者服药需遵从2个原则:平衡、个体化

平衡原则是指在预防排斥和预防感染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服药剂量既要保证移植器官的正常功能,没有发生排斥;又要确保没有过度降低免疫,避免感染的发生。

个体化原则是因为每个移植受者都有各自不同的病理生理特点,医生会根据受者的原发疾病、移植术后时间、免疫状态等因素,综合判断决定药物剂量。

因此,不建议移友们参考他人剂量,或者对于此次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过于恐慌,而随意调整免疫抑制剂的剂量。


据说环孢素有抗冠状病毒活性的作用,特殊时期是否将他克莫司改为环孢素更好

目前尚无确凿证据,不建议因为这个原因更换药物。

2011年的体外研究表明,环孢素可使SARS-CoV RNA和蛋白质合成几乎无法检测,提示早期病毒复制受到阻断。2013年的体外研究同样表明,环孢素抑制MERS-CoV的复制。该药物可影响细胞亲环蛋白的功能,阻断病毒蛋白与亲环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亲环蛋白广泛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生物体内,帮助蛋白质折叠和组装。其还起着分子伴侣的作用,参与调节信号转导、影响RNA的剪接。但研究发现,即使在环孢素浓度很高的情况下,一小部分细胞仍易受MERS-CoV感染,因此病毒复制不能完全消除,这可能导致细胞培养中环孢素耐药。

尽管环孢素在体外具有一定的抗冠状病毒活性,但这并不能指导药物在临床的使用, 还需要继续深入对药物的抗病毒活性进行测试、验证。


器官移植受者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日常注意事项

减少外出活动,外出佩戴口罩,注意手卫生。外出时避免用手直接触摸楼梯扶手、电梯按钮、社区公共设施表面。饭前便后、外出回来后、接触不干净物品后,用流动水、肥皂或洗手液洗手。

居室保持清洁,勤开窗通风,通风时注意保暖。通风可使呼吸道飞沫在空气中形成的病毒浓度降低,减少悬浮的气溶胶影响。但如果有居家隔离患者时,需要关闭患者所在屋子的门窗再进行自然通风。

密切关注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如家庭成员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后,应避免接触,就诊时主动告知情况,配合诊疗。



供稿:上海市医学会临床药学专科分会

执笔:石晓萍 许青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药剂科

审核:吕迁洲 上海市医学会临床药学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