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医学会消化系病专科分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会动态

加强协作创新,共克肝病难题——第二届肝病和消化系病诊断和治疗进展国际研讨会顺利召开

 

2019年5月11日,由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消化系病专科分会主办,上海市肝病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癌变与侵袭原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的第二届肝病和消化系病诊断和治疗进展国际研讨会于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顺利开幕。

本次研讨会名家云集,邀请国内外肝脏和消化系病权威专家,介绍肝脏和消化系病的基础研究、临床诊断和治疗技术等领域的发展前沿,传递最新的学术理念,探讨跨学科协作创新,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盛宴。

精彩开幕式

会议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朱畴文教授主持。

上海市医学会徐建光会长致辞。第二届肝病和消化系病诊断和治疗进展国际研讨会的召开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市肝病研究所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和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联合成立,是上海市肝病研究领域杰出团队的完美集合。在所长樊嘉院士的领导下,上海市肝病研究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上海在肝病和消化系病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诊治方面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为患者提供最先进的治疗方案。相信与会者将在本次大会上汲取到肝病和消化系病领域最新的知识和理念,希望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越来越好。

大会共同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上海市肝病研究所所长樊嘉教授致辞。向本次大会进行学会交流的所有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对组委会的辛勤付出表示诚挚感谢。今年会议恰逢上海市肝病研究所成立五周年。5年来,上海市肝病研究所致力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培养优秀科研人才,开展了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为促进上海肝脏病学发展、提高我国肝脏病学临床和科研水平起到了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希望本次大会能进一步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传递肝病和消化系病领域的最新进展,加强跨学科的协作创新。

大会共同主席、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复旦大学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健委重点实验室主任袁正宏教授致辞。对所有参会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发展状况。

中国工程院闻玉梅院士致辞,希望广大医学同仁们一起努力,将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成果转化到临床实践,使越来越多的患者获益。

精彩学术报告


肝癌的基础研究和治疗进展
  • 法国巴黎第五大学Jessica Zucman-Rossi教授介绍了肝癌分子诊断和靶点识别方面的最新进展。她特别指出,新一代基因测序在识别干细胞肝癌新治疗靶标方面尤其有成效,为基于基因的相关临床试验打开了新大门。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主任周俭教授团队成员分享了在肝癌患者肝移植方面的经验。该院自2001年开展肝移植2100余例,目前每年超过200例。符合“上海复旦标准”的肝癌肝移植患者5年生存率达80%,无瘤生存率81%。周俭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及转移的防治新策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玉兰教授带来了肝肠对话新篇章。她指出,自身免疫病患者的肝脏组织中可能会有肠球菌存在,因此抗生素可能对免疫性肝病有疗效。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杨玲教授对基于肠道菌群的保肝抗炎策略进行了精彩讲解。她指出,肠道菌群紊乱在肝脏炎症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慢性肝病时肠道菌群紊乱与饮食、抗菌素、炎症、PPI、胆汁酸浓度改变等密切相关,因此针对肠道菌群紊乱的保肝抗炎策略在慢性肝病的防控方面具有意义。

酒精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疾病的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
  • 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Gyongyi Szabo教授以“酒精性肝病的治疗新靶点”为题,指明了酒精性肝病的治疗新方向。她指出,目前,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病没有特异的治疗方法,转化研究可能会带来新的治疗方案。

  • 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Chuan WU教授详细阐述了基因和肠道菌群如何通过相互作用来调节肠道屏障的完整性,指出叉头框蛋白O1(FOXO1)是肠道上皮细胞(IEC)建立共生关系和维持肠道屏障完整性的关键。

  •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韩英教授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早诊和规范化治疗方面,分享了宝贵的经验,并介绍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她指出,中国人群PBC发病有8大危险因素,高危人群三级筛查策略有助于早诊;熊去氧胆酸是唯一一线治疗药物,奥贝胆酸是二线药物,苯扎贝特可作为二线备选药;患者注意补充钙和维生素D。

  • 中山大学王继厂教授从具体案例切入,提出了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的新思路。王教授研究团队发现,一种叫ICM样人胚胎干细胞(hESC)的新型人多能干细胞为肝脏等重要器官的再生提供了新的方向。

  • 瑞典Gothenburg大学Hao WU教授以系统生物学的观点,深入分析了肠道菌群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WU教授团队发现,特定的低碳饮食可促使肠道菌群转变成叶酸,机体吸收叶酸后可改善血脂代谢和糖代谢。

分子病毒学、免疫学和治疗挑战
  • 美国密歇根大学Anna Lok教授以“朝着全球消除乙肝病毒迈进”为题做了精彩演讲。她认为,目前我们尚不能根治乙肝,但已有消灭乙肝病毒的工具,且不久可能会有治愈乙肝的新药出现。如要达到世界卫生组织2030年消灭乙肝病毒的目标,需要聚合全社会的力量,制定广泛全面的计划。

  •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Jake T. LIANG教授指出,尽管丙型肝炎现在已经有了非常有效的抗病毒新药,但丙肝治疗仍存在诸多挑战,部分患者尽管在现有抗病毒药物治疗下仍有进展成肝癌的风险,另外还有药物治疗费用、疗程、治疗方案改善、目标患者选择、肝硬化等难治人群、再感染、疫苗研发等方面的问题。

  • 中国香港中文大学于君教授详细阐述了胆固醇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诱发肝癌中的作用。它指出,胆固醇代谢异常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诱发肝癌中发挥关键性作用,靶向抑制胆固醇相关基因或代谢产物可作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诱发肝癌的新方法。

  • 复旦大学袁正宏教授分享了复旦大学在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功能性治愈方面的经验,并提出来未来的治疗方向。他指出,复旦大学在探索乙肝病毒慢性感染机制和寻找治愈乙肝新策略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主要围绕特异性免疫和cccDNA开发新策略。他认为,治愈乙肝就在当下!

  •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张文宏教授分析了揭示乙肝患者长期抗病毒治疗预后的真实世界研究结果。他指出,乙肝抗病毒治疗的重要目的之一是预防肝癌发生,多国的真实世界研究表明,核苷类药物可降低肝癌风险,但哪种药物更好?序贯疗法是否改善预后?临床治愈是否会影响患者的最终预后?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肝病临床治疗的最新进展
  • 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Guadalupe Garcia-Tsao教授介绍了门脉高压靶向药物治疗方面的新进展。她指出,肝硬化门脉高压的药物靶标既有肝内靶标也有肝外靶标,在应用靶向药物前,必须考虑肝硬化分期和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应用情况。

  •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医学中心Christopher Bowlus教授介绍了胆汁淤积性肝病领域的新进展。他指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很少需要肝脏活检,要警惕PBC和自身免疫性肝炎(AIH)重叠现象,对熊去氧胆酸生化应答不佳的患者目前无标准治疗方案;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在中国有增加趋势,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案,需要监测是否发生恶性肿瘤。

  •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Derek Mann教授通过介绍小鼠试验结果,提出适度运动可作为年龄相关的炎症性肝脏疾病的有效干预手段。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世耀教授指出并分析了门脉高压出血处理方面的争议。他强调,对于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应在基于循证指南的基础上,给予个体化方案治疗,要在目标人群选择、技术选择、联合治疗、并发症预防等方面综合考虑。

  •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王江滨教授传递了关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管理的新理念。她指出,在欧洲管理网络中,PBC患者在接受熊去氧胆酸治疗12个月后,需要进行风险分层分析,不完全应答患者要警惕PBC/AIH重叠;要根据患者的生化检查、超声、弹性成像等检查结果,进行疾病分期和监测;要对患者进行症状评估并积极管理。

随后,来自全国消化、肝病、消化内镜的30余位专家们就“质子泵抑制剂和胃粘膜保护剂对慢性胃炎的治疗作用”和“抗乙肝病毒药物的临床选择”两大临床医生最关注的热门话题,展开了圆桌讨论。专家们结合自身经验和最新进展,为寻求最佳的临床治疗策略纷纷建言献策。

本次会议为期三天(5月10~12日),不论是昨日非常实用的病例讨论和转化医学相关继续教育课程,还是今天精彩的开幕式和前沿学术报告,都令与会者如沐甘霖、赞不绝口。相信明日大会仍会继续为与会者提供一场学术大餐!

本次大会为肝病和消化系病同道间切磋技艺、百家争鸣提供了广泛的交流平台,有助于推动上海市乃至全国的肝病和消化系病领域科研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临床诊治水平提高、国内外学术交流、学科规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