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的多次公共卫生事件,让大家逐渐认识到病毒对人类的危害从未降低过,冠状病毒、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一次次地导致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威胁人类生命。在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期间,“看不见的医生”——临床检验人员的职业防护显得尤为重要。



病毒概况

新型冠状病毒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命名为2019-nCoV,是人类分离的第七类冠状病毒,属于β属,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60~140nm。

新型冠状病毒与人冠状病毒性质相似,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 ℃ 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氯已定除外)、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已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传播途径

通常病毒传播有以下几种传播途径:一是飞沫传播,即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产生的飞沫进入易感黏膜表面造成感染;二是接触传播,即在接触感染者接触过的东西后触碰自己的口、鼻或眼等部位造成病毒传播;三是空气传播,即病原体在长远距离播散后仍具有传染性。

最新研究显示,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2019-nCoV的主要传播途径。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检验人员由于主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粪便、鼻咽拭子、痰等样本,因此,这几种途径的生物安全防护都要做好。



检验人员的防护

做好防护,首先离不开必要的防护装备,可以根据样本和实验的要求参见下表:

防护面罩*:全防护性呼吸面罩/全防护性电动送风过滤式呼吸器

点击图片可以放大查看



检验流程的各个环节

检验流程的各个环节都要确保生物安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标本采集


从事标本采集的技术人员应经过生物安全培训和具备相应的实验技能。


采样人员个人防护装备要求:如果是一般患者,使用一次性医用隔离衣、护目镜、双层手套、医用外科口罩。如果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疑似患者或确诊患者,记得一定要穿医用防护服、戴N95防护口罩加防护靴套,其他同一般患者。所有防护用品的佩戴一定要正确,否则等同于无防护。


如果接触了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应及时更换外层乳胶手套。

样本检测


实验区环境应符合二级或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规范。检验人员上岗需具备相应工作资质、岗位能力认可。在接收和处理样本时,检验人员应根据标本类型和操作的风险性进行二级到三级的生物安全防护。


血液、体液及粪便样本检测:


需离心标本采集后,室温静置30分钟,在离心前一定要认真检测试管有无破损,试管帽有无盖紧等。


尽可能避免产生气溶胶,离心机离心停止10分钟以上开盖,开盖时75%乙醇喷雾消毒。


尽可能避免打开试管盖,打开则轻柔缓慢,与操作者面部保持距离。如有条件,则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开试管盖操作。

呼吸道样本检测


呼吸道样本:包括咽拭子、鼻咽拭子、痰液、肺泡灌洗液等。


所有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操作过程轻柔,避免飞溅,工作状态下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如需离心操作,尽可能避免产生气溶胶,离心机离心停止10分钟以上开盖,试管开盖操作均在生物安全柜内完成。


完成每日检测后,用过氧化氢湿巾擦拭安全柜台面,实验室应紫外照射30分钟以上,并采用75%乙醇或5500 mg/L有效氯含量的消毒喷雾全面消毒。


对疑似患者样本采用黄色双层塑料袋密封;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和枪头等置于含0.5%~1%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中。上述物品经高压蒸汽灭菌处理。


检验完成后,检验人员摘下防护材料时,不要触碰正面。脱防护服之前,全身喷雾消毒,按标准流程依次脱个人生物安全防护装备,污染面切勿接触内部衣物。正确进行七步手卫生。

特殊情况的处理


当出现标本飞溅、试管破损,造成局限污染等情况,使用3000mg/L有效氯含量消毒液,消毒30分钟以上。消毒液需要现用现配,24小时内使用。


必要时(比如大量溢洒时)可用过氧乙酸加热熏蒸实验,剂量为2g/m3,熏蒸过夜;或20 g/L过氧乙酸消毒液用气溶胶喷雾器喷雾,用量8mL/m3,作用1~2小时。熏蒸时室内湿度60%~80%。


清理污染物严格遵循活病毒生物安全操作要求,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处理,并进行实验室换气处理,防止次生危害。

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为了确保临床可以第一时间获得检测结果,检验人员严阵以待,面对“狡猾”的病毒,只要严格遵循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度,众志成城,必将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供稿:上海市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

执笔:徐梦华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临床检验医学中心

审核:沈立松 上海市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