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雨绵绵的初秋,2017上海市医学会精神和行为医学联合学术年会如期于9月23日在上海市医学会召开。申城精神医学、行为医学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医护人员、学生等同道约300人济济一堂,共话两个专业领域和交叉领域的前沿信息。两个专委会的顾问张明园、徐俊冕、王祖承、吴文源、陈圣祺、方贻儒等教授们出席了本次年会并承担主持或授课等工作。
以我国著名精神病学家夏镇夷教授冠名的主题讲座是每年年会的重头戏,内容精彩纷呈。来自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仇子龙教授介绍了孤独症食蟹猴模型的基础研究。不同物种大脑结构的差异提示了无法通过对啮齿类动物的研究来洞悉人类的孤独症。仇教授团队在孤独症患者分子遗传学研究中发现孤独症患者存在MECP2基因倍增,这个重要研究解决了这一难题,也为后来进一步用食蟹猴成功建模打下了基础。仇教授讲解动物模型娓娓道来,深入浅出,把一个非常基础性的研究讲得临床医师也能听懂。特别是现场赵旭东教授的提问和仇教授的回答,让与会者都饶有兴趣地了解到食蟹猴日常多彩的生活环境也是保证研究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人类学与医学,尤其是与精神医学和行为医学的关系密切。本次年会第二位大会讲者是复旦大学-哈佛医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潘天舒教授。他从理论上和田野研究角度介绍了“舒适地带”对精神康复患者的重要性,也让在场的各位临床工作者了解到医学界常说到的“病耻感”在人类学社会学领域则用“污名化”这一术语。他的演讲内容和视角新颖,引起现场同道深深思考,感受到作为精神医学与行为医学专业工作者的职业责任重大,消除精神疾病的“污名化”,任重而道远。
大会论文交流是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联合年会共收到稿件88篇。经过两个专科分会专家评审,共选出18篇论文,分三个专题会场进行口头交流。专题论文交流为同行们带来了近年来在上海开展的临床、生物、社会、心理、行为、康复等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组委会也邀请了这些领域的专家们进行了现场点评和指导。本次论文现场报告内容丰富多彩,整体研究质量较高。报告者对与会者提出的犀利问题也一一作答,专家的点评也让大家获益匪浅。优中选优,最后每个专题评选出两篇优秀论文,共计6篇荣获大会优秀论文奖。
大会论文交流
精神和行为专家面对面专场
大会的压轴环节是来自两个学科的专家面对面话谈 “行为医学与精神医学的交叉与分工”这一主题。李春波主委对论坛专家组成队伍可以用震撼二字形容。他说,坛主施慎逊教授是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委,季建林教授是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候任主委,徐一峰教授是中国医院协会精神病医院管理分会主任委员,三个全国学会主委出席同一场论坛,可谓重磅级学术活动。陈胜良教授是首个消化身心疾病专业组织暨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消化身心组长,陈焱教授是国内妇产科领域很早就把行为医学的理念、心身同治的观点应用于孕产妇心理保健的临床实践专家。专家论坛上,四位专家分别从产科、消化科、精神医学、行为医学等学科心身需求、服务内容和重点,展开了热烈讨论,坛主施慎逊教授最后强调,作为一个个体,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密不可分,要同时重视行为因素和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治疗中的作用及规律,倡导健康行为和健康心理,积极开展有效干预。精神医学与行为医学各有侧重各有所长,加强学科间沟通与交流,推进学科发展,提高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大会现场
优 秀 论 文 颁 奖
最后,陆峥教授宣布联合年会胜利闭幕,来年再见。在上海市医学会的支持下,在精神医学专科分会、行为医学专科分会、各单位同道和相关企业的支持下,上海市精神与行为医学2017年联合学术年会圆满落下帷幕。
本文通讯员:张红霞 孙锦华
4833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