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医学专科分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会动态

关注检验医学前沿研究,合作、交流、共享、创新——第五届东方检验医学学术会议精彩荟萃

 



2016年12月8日至10日,由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东方检验医学学术会议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本次会议以“精确检验,精准医疗”为主题,共设12场大会报告,8个专题论坛,57场特邀报告,专题论坛和壁报展出多篇优秀论文。来自海内、外的检验专家学者相聚上海,再次掀起一轮学术思潮。大会群英荟萃、好戏连台,每一位优秀的专家学者都紧扣“精确检验、精准医疗”的主题,各自命题,积极交流,成果共享,提升学科,开拓视野,研究各有千秋,内容精彩纷呈,向国内外检验界同行展示上海检验工作者的风采同时也有效增进本市及外省市同行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开拓了广大检验医学界同仁思维和视野,使检验医学界的同仁们得到了精神和专业方面的双收获。整个会场从始至终人气爆满、气氛热烈,与会者纷纷表示学有所获、受益匪浅。




 

大会报告


尚红教授

尚红教授:中国成人检验项目参考区间的建立和应用

检验参考区间是疾病诊断、治疗、预后判断和健康评估的重要依据,目前国内大部分参考区间主要应用国外检验仪器试剂厂家资料,多为二三十年前欧美人群研究数据,不同医院参考区间多不相同。我国检验技术日趋成熟检验质量不断提高,部分项目已实现标准化/一致性,为建立通用参考区间提供了技术保障。中国成人检验项目参考区间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持,共包括全国六大地区的6家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通过美国CAP或ISO15189或ISO/IEC 17025实验室认可,具备实力雄厚的研究队伍和标准化的实验室条件,由卫生部临检中心负责质量保证。尚红教授从研究方案的制定、实验室评估、参考人群的筛选以及参考区间的制定等多个方面介绍了中国成人参考区间的建立历程,我国人群大部分检验项目参考区间与厂家提供的基于欧美人群的结果存在一定差异,而血细胞和大部分生化项目可建立通用参考区间。



 

潘柏申教授

潘柏申教授:检验医学一致性的现状与展望

本次大会的主题“精确检验,精准医疗”是未来医学检验发展的主导方向,检验医学是临床医学的组成部分之一,“标准化”和“一致性”是临床与检验工作追求的共同目标。检验医学一致性的过程是复杂的,需要系统性和基于循证医学的实施方案,检验医学的全球化给“一致性”赋予了新的概念。潘教授从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阶段回顾了迄今为止检验医学在“一致性”道路上所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阶段性成绩,以及提出了目前正在推进中的“一致性”计划。实现检验医学一致性能够改变对检验医学一致性的认知,从分析中过程到检验全过程,从临床化学到检验医学全领域,每项一致性计划的实施均需提前制定组织管理计划和每一步的路线图,最终做到检验医学的“标准化”和“一致性”。



Pro.Robert Bals

Pro.Robert Bals: Biomarkers in lung disease: COPD and lung cancer

肺癌是目前死亡率最高的肿瘤,COPD是人类疾病的第三大死因,因此对这两种疾病的早期诊断以及预后监测对提高人类的生存率至关重要。Robert教授从这两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出发,总结了这两种疾病的研究广泛的多种标志物和靶向位点;CRP、CC-16等标志物与COPD等发生有关,对其行精确的分子靶向定位诊断也至关重要。Robert等发现骨髓细胞中的RelA/p65等因子与肺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为该蛋白作为一种新型肿瘤标志物应用于肺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奠定了基础。


 


刘志红院士

刘志红院士:体液活检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和应用

刘院士详细阐述自己团队从事的肾脏疾病标志物的发现及其转化研究。刘院士研究团队发现 FSGS患者体液标志物中MicroRNA miR-30可以前瞻性预测患者对激素的敏感性并阐明其作用机制,足细胞损伤分子srGAP2参与足细胞功能维持及其分子机制,PTH1R作为肾小球疾病肾脏预后分子标志物,揭示miR196a接到肾脏损伤分子机制并发现其可作为肾脏疾病预后分子标志物, MDSC可作为预测激素治疗反应的标志物。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刘院士团队开展了多项多中心的大规律临床验证,为肾脏疾病的新分子机制和疗效预判提供新型体液标志物。最后刘院士汇总了科研要根据临床需求,实现从临床综合症-组织形态学诊断-病因诊断-分子诊断的顺序,最终实现发病机制明确、靶点清晰的靶向治疗,最终达到精准医学的治疗目的。


 
程京院士

程京院士:精确诊断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程京院士从不同层次、多个维度分析了技术研发在精准医学转化应用的作用,并具体介绍了他们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科研服务平台如全景式研究用微阵列芯片、基因表达谱芯片、微流控芯片、MeDIP甲基化测序技术平台等,从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进行多层次整合分析,从而完成功能与机制研究及转化医学应用开发。陈院士同时介绍了自主研发的诊断技术平台,通过核酸分析仪、生化免疫分析仪、细胞分析仪、影像分析仪等设备做到未病的精准检测、精准干预,已病的精准诊断、精准治疗。这些精确诊断技术已经在健康人群和患者的针对性预防和治疗中得到应用,如耳聋基因筛查、肿瘤易感基因筛查、呼吸道综合症病原体和HPV等高通量检测等。程京院士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技术研发如何走向临床应用进行了别开生面的精彩阐述


 
胡庆澧教授

胡庆澧教授:当今医学伦理面临的热点问题

行医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永恒的话题,当今的生命伦理更关注公正性和维护群体利益,医疗领域面临疾病治疗难题、社会变化影响等多重挑战。医疗卫生领域中存在传染性疾病、慢性病、临终关怀、干细胞研究与临床应用、生物样本库等多项伦理热点问题。前沿学科中也存在基因检测、遗传病防治、生殖细胞和人胚胎的基因修饰问题、基因修饰与基因驱动、精准医学、受孕与克隆、纳米技术等多项伦理挑战。大数据时代需要达成医学伦理与生物数据的融合,医学伦理问题涵盖医学、伦理、法律与社会问题,应该由科学家、伦理学家、法学家和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良性互动和共同促进。


薛博仁教授

薛博仁教授:MALDI-TOF在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使用的省思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中,细菌的培养、鉴定与抗菌易感性检测非常重要。薛教授讲解了MALDI-TOF MS在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应用,提出质谱技术的临床应用存在的优势与限制,详细阐述了MALDI-TOF MS的使用注意事项、报告说明与诸多用途,为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和未来优化提供重要而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陈国强院士

陈国强院士:转化医学的发展

陈院士指出,我国临床上使用的疾病诊断、治疗等指南有95%以上是参考国外标准,医疗行业水准及规范欠缺。唯有转观念、干真事、求高效才能攀登临床医学高峰。重大慢病对人口健康构成重大威胁,人类健康面临重大挑战。关于生物医学研究的健康促进产业是科学发展的前沿,医疗卫生相关产业发展的引擎,能够带动传统产业发展,孕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医疗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居民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的精准医疗备受关注,为了配合精准医疗的快速步伐,检验医学必须向规范、准确、快速、简便、大数据、高通量的方向发展,集基础、临床、企业于一体的转化医学研究体系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守正创新的检验医学是精准医学的重要前提,临床多中心研究计划应当放眼规范守正、发展创新。



 Pro.David Varson

Pro.David Varson: Testing Platelet function under flow conditions: Application of the Cone and Platele Analyser

David Varson 教授详细介绍了Cone and Plate(let)Analyzer(CPA)的作用原理、相对优势以及临床应用。CPA能够测定血栓表面形成、全血和流动状态并对图像进行表面覆盖率%(SC)、平均大小(AS)进行分析。David Varson 教授随后论述了检测流动状态血小板功能对出凝血异常、戈谢病、血栓性微血管病、TTP等遗传及获得性疾病的临床应用,并且对于手术后患者出血具有预测价值。全自动血小板功能分析仪Impact能够用于筛查出血性疾病,评估手术、创伤及血液病患者的出血风险,监测接受替代疗法的患者,检测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反应,监测新型抗血栓药物疗效,评估患者血栓形成风险等等。

 
潘世扬教授

潘世扬教授:液体活检助力肿瘤精准医疗

潘教授从液体活检的概念、技术、临床应用与未来发展四个方面论述了液体活检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组织活检作为肿瘤患者确诊的金标准,仍具有诸多局限性:创伤性、无法动态评估或可穿刺失败。相对于传统的活检而言,液体活检主要是以患者的体液作为肿瘤活检的样本,针对体液中的循环肿瘤细胞、循环肿瘤DNA、外泌体等分子,可以在肿瘤转移评估、肿瘤早期体外诊断与筛查、临床疗效的快速评价、个体化治疗、肿瘤患者术后复发转移检测、新肿瘤药物开发等多种领域展开应用。潘教授介绍了常见液体活检鉴定技术的原理与方法并指出,液体活检特别是循环肿瘤细胞(CTC)被认为是可靠的个体化诊疗标本来源,能够成为肿瘤精准医学的一大助力。未来液体活检技术CTC和ctDNA联合检测逐步发展,能够增加液体活检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适应未来肿瘤患者各个不同时期诊疗的需要,并且检测技术更加自动化和标准化,使得实验操作更加快速精准,适应当前医学不断的发展需求,检验科与病理科会密切合作,共同开展液体检测技术。

 
赵立平教授

赵立平教授:肠道微生物组——精确检验、精准医疗的新窗口

诺贝尔奖得主里德伯格把人称为“超级生物体”,这是因为人体内共生着大量微生物,其细胞数量是人体自身细胞的10倍。人的基因组与人体内的微生物组共同作用影响人体的免疫、营养和代谢过程。人的健康状况发生变化,体内的共生微生物的组成就会发生变化,微生物组与基因组之间的分子互作影响人体健康表型,依托微生物组能够对人体表型建立新的健康测量方法。赵教授课题组对尿液代谢物与肠道细菌进行关联分析,以肠道菌群为靶点进行肥胖症营养干预并研究其机制,从肠道菌群的角度研究糖尿病的中药治疗,令人耳目一新。基因组医学与微生物组医学(微生态医学)比翼双飞的时代已经来临,全谱分子扫描与数据挖掘是未来工作的重点。

 


李莉教授

李莉教授:肥大细胞外泌体的基础与临床

肥大细胞通过多种方式与细胞外环境进行沟通交流,如分泌可溶性蛋白或释放外泌体参与细胞间信号传递。李莉教授从肥大细胞的特点和作用、肥大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肥大细胞外泌体与临床、未来展望等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肥大细胞外泌体的基础与临床。肥大细胞古老而又新颖,可通过多种方式与周围环境传递信息。肥大细胞能够通过分泌可溶性蛋白或者释放外泌体参与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外泌体在静息状态和活化状态均可分泌。骨髓来源的肥大细胞外泌体载有FcεR1蛋白,可以结合游离IgE,降低肥大细胞活化从而减轻哮喘小鼠的气道高反应性,有望成为一种新型抗IgE治疗药物。此外肥大细胞与肿瘤的发生和转移相关,通过胞外体传递KIT蛋白至肺癌细胞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加速肿瘤细胞周期进程。肥大细胞促肺癌增殖可能是通过含KIT蛋白的胞外体活化肿瘤细胞内PI3K/Akt通路,外泌体是细胞信号传递的载体,也是治疗药物的理想载体。最后李教授总结,肥大细胞外泌体作为一种治疗过敏性疾病新型方法已展现出很好的前景,并且作为较好的药物载体具有靶向肿瘤的潜能。

 

专题论坛




青年英文学术论坛:新生人才蓬勃成长,努力进取锐意创新这里输入标题

青年英文论坛作为东方检验医学学术会议的品牌内容,已经连续多年举行。上海市第一人民院彭霞博士、新华医院杨俊瑶博士、仁济医院周景艺博士、华山医院邓萱博士、瑞金医院邵妍妍博士、长征医院秦保东博士共6位青年才俊在论坛上汇报自己的研究方向。这6位青年学者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代表上海检验界年轻一代,推动检验学术界新鲜血液的流动。整个青年英文论坛紧凑有序,与会者积极提问交流,为第五届东方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拉开帷幕。






临床血液&体液论坛:内容丰富多彩,提高临床血液体液检验水平


临床血液及体液学论坛学术交流的内容包括“静脉血栓形成中检验科的作用”、“血栓的动物模型制作”、“ICSH血细胞分析危急值管理指南解读”、“《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细胞病理学检查领域的应用说明》CNAS-CL51:2014学习体会”、“血液中exosome内分子标志物检验与临床研究”、“精液分析的实验室现状及进展”等方面,安排合理、紧凑,既有紧跟大会主题的精准医疗和精准检验的内容,也有反映当前临床血液及体液学检验的最新进展,有助于提高临床血液体液检验水平。




临床生化与质谱论坛:各学科融会贯通,基础与临床研究密切结合


临床生化与质谱分论坛的六个专题报告内容涉及miRNA、临床检验指标、Lp-PLA2、HBP、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外泌体等多个方面,研究各有千秋,内容精彩纷呈。既有临床实验室的掌舵者指点迷津,也有基础研究领域的学术大咖答疑解惑,更有来自临床一线的主任医师交流探讨,与会的检验人员全都收获满满。最后的优秀论文交流环节,来自仁济、东方、中山等医院的6位青年学者带来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现场展示汇报,得到了现场专家的精彩点评。




临床微生物学论坛:紧跟大会主题,反应检验微生物最新研究进展


临床微生物论坛展示了来自国内著名微生物研究专家的学术成果。上半场复旦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所长王明贵教授对中国细菌耐药监测与形势及对策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安徽省立医院感染病院副院长兼检验科主任马筱玲教授首先从环境设备,人员资质,质量和服务,检验技术等几个方面分享了2016年11月最新的《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建设基本要求专家共识》;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细菌感染课题组负责人卓超教授,为我们带来我国儿童XDR流行病学现状与思考。下半场分别由陈立光教授、曹广文教授、陈家旭教授带来学术报告。最后,六位来自检验领域的年轻工作者进行了精彩的优秀论文报告。



 

糖化血红蛋白临床应用论坛:推动糖尿血红蛋白应用规范化


本次糖化血红蛋白临床应用论坛包括IFCC糖化血红蛋白网络实验室年会,以及与IFCC糖尿病生物标志物应用教育委员会共同协办糖化血红蛋白在临床中的应用专题讨论,邀请到多位外籍专家进行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应用、标准及限制的专题演讲。陈文祥及贾伟平分别就中国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及其标准化概况及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诊断及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展开讨论,从糖化血红蛋白应用的“标准化”、“规范化”“一致性”等方面为参与大会的检验人带来了一场学术视听盛宴。




 



实验室管理与POCT论坛:重标准,领前沿,加强新领域认识


实验室管理与POCT论坛紧跟大会“精确检验、精准医疗”主题,分别论述了“ISO15189认可现状”、“中国质量指标的调查及应用现状”,“检验科管理与艺术管理”、“Patient-focused QC”、“微流控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分子诊断中POCT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大数据时代的检验医学”等内容,精彩丰富独具特色,体现国际学术前沿,为参会者了解学习实验室管理与POCT技术等新领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流式和细胞分析论坛:流式和细胞分析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的思考与经验


本次流式和细胞分析论坛是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流式和细胞分析学组成立以来第一次亮相在东方检验医学学术会议上,先后就“免疫缺陷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分型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缺陷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四色流式细胞术用于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的专家共识解读”,“免疫功能监测对血液病的临床意义”等多个问题进行探讨,报告内容精彩、丰富,现场讨论热烈,参会人员积极与现场专家互动。




临床免疫学论坛:突出临床免疫特点,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临床免疫学论坛分上下半场,共有6个专题学术报告和6篇优秀论文交流。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实验诊断科高春芳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欧启水教授、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关锋教授等多位专家就检验医学在临床免疫中的应用展开讨论,最后,由6名优秀论文获奖者对获奖论文进行了汇报。丰富的报告内容,热烈的学术讨论,将论坛浓烈的学术气氛一次次的推向高潮,整个论坛在颁发优秀论文奖仪式中圆满结束。




分子诊断论坛:实现精准化,引领检验医学未来


分子诊断技术作为检验医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一门学科,对于实现疾病的精准检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次分子诊断论坛邀请到国家卫计委临床检验中心的李金明教授、检验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吕建新教授团队的方合志博士、中国医师协会临床检验专委会副主委王华梁教授等专家就Leigh Syndrome诊断路径、NGS的质量管理、微流控等温扩增和分子检测等多个方向展开探讨,研究各有千秋,内容精彩纷呈。



会议花絮:










332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