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医学会科普专科分会

好不容易接好的骨头,为啥拒绝“破镜重圆”?——第六届上海市青年医学科普能力大赛优秀科普文章

 

68岁的李大伯最近的烦心事是一件接着一件:一年前,李大伯过马路的时候不幸被车撞到了小腿中下段,小腿的骨头一下就被撞得变了形,甚至还有一小段骨头的尖尖从皮肤刺了出来。多亏热心的过路人把他送到了医院,医生在急诊给李大伯彻底清理了伤口,在手术室里把骨头接了回去,又上了一块钢板把骨头牢牢固定,出院前复查的片子上面,也可以看到骨头已经被接好了。但如今一年过去了,李大伯手术也做了,钢板也放了,钱也花了,罪也受了,可这接回去的骨头还是隐隐作痛,到现在脚还是不敢落地,出门不是拄拐就是坐轮椅。看一看最近去医院拍好的片子,两节骨头之间不但没有“破镜重圆”,反而中间还有一段挺明显的空隙。李大伯心想,这骨头长不好也就罢了,至少钢板放在里面也能撑一撑吧,于是李大伯忍着腿痛勉强走了几步,只听咔嚓一声脆响过后,小腿又像刚受伤的时候一样弯成了一个奇怪的角度。这下李大伯可吓坏了,也不敢再下地了,作为一个老烟民的李大伯愁得每天坐在家里一支接一支地抽烟,他不由地想:这接好了的骨头,怎么就是长不到一起呢?是自己的身体出了啥问题,还是术后没有休息好,亦或是医生开刀就没开好?自己后面又要怎么办呢?

带着这一肚子的疑问和一点埋怨,李大伯又一次走进了骨科门诊,骨科医生对李大伯的疑问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什么是骨不连?

从李大伯的病史来看,这是比较典型的骨不连。一般而言,骨折在固定牢靠的情况下,大多会在3到6个月长好,而骨不连的意思就是患者的两段骨头在骨折之后至少9个月,还是不能重新联合到一起,而且连续3个月在临床和X线检查中,没有进一步的愈合倾向。两段骨头仿佛“自闭”了一样,甚至互相摩擦,研磨出一个假关节。这种现象在人体长骨的骨干骨折当中发生率高达5-10%,是一种非常棘手的骨科常见疾病。

哪些人容易发生骨不连?

骨不连发生的风险与患者全身的健康状况、骨折部位的血供、骨折的类型等因素息息相关,以李大伯为例:李大伯受伤的部位在小腿中下部,血液供应比较差;因被车直接碰撞致伤,是较为典型的高能量损伤;此外,李大伯受伤时候有一段骨头的尖尖刺穿了皮肤,造成了开放性骨折,在损伤软组织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后期感染的风险,甚至导致局部小骨块的坏死,造成骨缺损,这些都是可能引发骨不连的重要因素。此外,李大伯还是一位老烟民,长期吸烟以及糖尿病、营养不良、使用激素等全身性的因素也大大增加了骨不连发生的风险。当然,骨折复位不良、固定不稳定、骨缺血之类的医源性因素也是导致骨不连的常见原因。

接下来应该怎么办?

首先,骨科医生需要对骨不连的患者进行系统的评估,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搞清楚没有连接在一起的这两块骨头之间稳不稳定,有没有感染或者骨缺损,骨折两端的形态是萎缩还是肥大,以及之前放好的钢板是不是还有作用。医生看病正如行军打仗,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对疾病进行正确的对症处理。

对于力学结构不稳定的骨折,我们通常需要通过石膏、支具甚至外固定支架对骨折肢体进行外固定,特别是如果骨折部位存在感染的话,我们通常会选择在局部清创后对骨折部位进行外固定支架固定,这样可以很好地保持肢体的长度。

对于固定骨折端所用的钢板或者髓内钉,那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比如安放在李大伯小腿的这块钢板,估计已经随着那一声脆响而凶多吉少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要考虑拆除已经失去作用的内固定,换上另一种内固定方式,也就是说,如果原来用了钢板,那么这一次很可能需要考虑换成髓内钉,正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不同的内固定有不同的优势,通过内固定方式的更换,我们尽力发挥出不同内固定方式的长处,促进骨的愈合。

如果骨折部位局部有骨缺损,我们需要像泥瓦匠一样在缺损部位进行骨移植,通过局部的植骨,在恢复局部力学结构稳定性的同时,也能促进自身骨骼在局部的生长,最终达到修复骨缺损的目的。

此外,目前对于骨不连的治疗,我们已经在上述“常规武器”之外又开发了包括电磁场、红外线、超声、震波以及促进骨生长的生物因子在内的“新式武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造成局部的显微骨折、刺激血管新生、刺激成骨细胞的活性,最终加速骨的愈合。在严格选择适应症、排除禁忌症的前提下,这些新式武器已经在对抗骨不连的战场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断骨的破镜重圆立下了汗马功劳。

最后,李大伯一定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多年的香烟是一定要戒了,同时也要注意合理的膳食和血糖控制。

尾声

经过严谨的评估和完善的综合治疗,李大伯的腿终于好了,又能够出门散步了,笑容也再一次浮现在李大伯的脸上。不仅如此,李大伯的家人也很开心,如今李大伯不仅长好了骨头,连烟也戒了,从此全家再不用吸“二手烟”啦!



上海市医学会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社会团体,以促进医学科技发展、医学知识普及为己任,一直以来坚持科普惠民的理念,所属各专科分会积极响应学会号召,集中全市最优秀的 医学专家,开展多种形式科普活动,全方位推进医学科普宣传。上海市医学会于2018年获得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首批“上海市健康科普文化基地”称号,将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和义务,继续 着力于向人民群众传播正确的医学健康知识,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基地建设成更为优质、更受欢迎的医学健康科普家园。


    已同步到看一看

    发送中

    5152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