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2019年上海市医学会全科分会学术年会暨长三角全科医学发展高峰论坛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召开。
作为2019年“世界家庭医生日”主题活动周的重要项目,本次会议旨在加强长三角地区全科医师队伍建设和管理,提高上海市全科医学临床、教学及科研水平。会议以“聚焦学科建设,共创全科未来”为主题,汇聚了我国全科医学大咖,上海市及浙江、江苏、安徽等长三角地区众多的全科医学专家、学者,1200余位全科同道共话长三角地区全科医学发展的美好未来。
开幕式
大会开幕式由上海市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于德华教授主持。
上海市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江孙芳教授致辞,首先对所有远道而来的领导和嘉宾表示感谢,对所有参会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她相信,上海以及长三角地区的全科医生能够携手共进,为实现健康中国的理想而奋勇前行。
江孙芳主委致辞中向大会报告了这个喜讯,上海市医学会全科分会名誉主委,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全科医学系,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祝墡珠教授获得2019年WONCA亚太区五星医生奖,是我国大陆第一位获得此项殊荣的全科医生。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顾建英教授,对所有参会嘉宾和同道表示热烈欢迎。中山医院是我国最早成立全科医学的综合医院,一直大力支持全科医学的发展,其全科医学在全国处于领军地位。“健康中国2030”纲要提出要促进全民健康,因此需要全科医生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守护。本次会议是长三角地区全科医学发展的良好契机,希望各位同道能尽享全科医学学术盛宴,继续在全科医学发展道路上不断创新。
上海市医学会张晨副秘书长代表徐建光会长和谭鸣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今年的全科年会联合了长三角全科医学发展的高峰论坛,扩大了学会的学术影响,也提高了培训辐射的范围。恰逢2019年世界家庭医生日,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家庭医生,关注全科医学,共同努力使全科医生成为百姓的健康守护者和贴心人。
主旨报告
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于晓松教授介绍了我国全科医学科发展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全科医学科建设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于教授表示,我国全科医学科地位已基本确立,适合国情的全科医生教育培养体系基本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初步建立,推动全科医学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截至2018年,我国经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已达30.9万人。然而,在医改新时期,全科医学科发展在规范化建设、师资队伍培养、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诸多方面存在挑战。他认为,住陪临床基地独立设置全科医学科并积极强化学科建设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必然要求。
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分会会长杜雪平教授从分析国家政策入手,围绕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和经验。杜教授强调,医改要强基层,基层要强全科,全科要强人才,“人才是核心,学科是平台”。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能力是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级诊疗”医疗模式、推动医改的关键。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吴乾渝副主任介绍了上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展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2019年,上海家庭医生纳入社区健康服务体系重要组成。上海市全科医生队伍日益壮大,社区医生职业通道得到优化,能力不断提升,家庭医生签约稳步扩大(常住人口签约率超过30%),签约模式不断创新(家庭医生工作室)。目前,上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效果初显,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87.2%和86.8%,这种模式深受居民认同。吴主任指出,未来需要进一步推进社区健康管理,加强基层智慧健康小屋建设,将居住社区打造成功能社区,大力发展社会办全科诊所,推动健康上海建设。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全科医学系系主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副主任江孙芳教授分享了高校-医院-社区联动模式推动全科医学发展的经验。江教授指出,中山医院自1994年成立全科医学科以来,一直积极创新发展,探索全科医疗模式。2013年,中山医院全科医生扎根社区,充分利用、发挥三级综合性教学医院、规培临床教学基地在教学、科研优势,上下联动,创新高校-医院-社区学科建设模式。这种模式促进了高校对全科人才的培养,加强了高校-医院-社区紧密协作,社区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对于我国全科师资标准的建立、基层指南的撰写、教材编撰、全科医学人才队伍建设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上海市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史玲教授就基层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分享了上海市普陀区长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践经验。史教授介绍,普陀区通过建立家庭医生工作平台,成立祝墡珠全科医学工作室,探索“复旦上医-普陀卫生”合作新模式,率先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1+1+1家医双签约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普陀区区内教学基地覆盖率达60%,形成了中山-长风教学指导模式和西渡-长风教学互动模式,利用云平台助力教学评估,开展全科医生师资能力培训班,举办岗位练兵技能竞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她表示,未来需要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居民分层管理,构建有序诊疗制度。
随后,在于德华教授、潘志刚教授的主持下,多名全科医学大咖举行了圆桌讨论和对话。专家们讨论热烈,积极为我国全科医学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
本次会议期间,临床技能工作坊(社区认知障碍筛查和健康干预、慢性气道疾病诊治实战-肺功能及吸入装置的使用、社区康复工作坊)非常贴合临床实际需求,得到与会者的特别青睐,场面火爆。
认知障碍社区筛查和干预工作坊在绍青厅举行了11项议程,座无虚席听众爆棚。八位专家从生活体验、流行病学、全程管理、全球经验、社区筛查、社区干预、自我管理、信息科技等角度分享认知障碍社区筛查和干预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并和现场观众进行交流互动。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处杨超副处长和全科分会江孙芳主委充分肯定认知障碍工作坊的积极意义,与会同道对社区认知筛查干预和市政府实事项目智慧健康小屋建设进一步增强信心。
上海市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学术年联合上海市医学会呼吸分会基层联盟共同举办了“2019上海市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学术年会基层呼吸联盟工作坊”,围绕着“肺功能与吸入装置的使用”主题,来自上海市10余名呼吸科、全科专家和200多位来自基层社区的全科医生进行了一场深入地学术交流和技能实战。通过专家详细讲解、手把手教授便携式肺功能仪、常用吸入/雾化装置的正确使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切实地提升了基层社区全科医师慢性气道疾病的诊疗能力。
康复工作坊由史玲主任、庞连智主任做主持,上海市社区卫生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万兴旺教授致辞,他表示社区康复工作是社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在座的各位全科医生能在社区康复工作上大展鸿图。普陀区人民医院的郝又国主任就“二级医院如何带动社区康复工作”阐述自己的观点,强调了一二级互相联动的重要性,徐汇区枫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易春涛讲述了枫林康复医学科的建设历程及成果,为社区康复医学科的建设指明了方向。紧接着长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医学科林嬴男医生从全科的角度谈及了如何开展康复工作,随后华山医院静安区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邓盼墨博士告知我们如何处理好治疗师、医生及患者之间的关系。工作坊中另一个精彩环节就是专家访谈,专家们针对不同城市,不同区县的医生提出的问题一一解答,探讨出一条符合社区发展的康复道路。
人工智能与全科医学论坛、社区慢病管理论坛、教育培训与社区管理论坛等分论坛的主题报告既传递了最新、最前沿的进展,又包含基本的规范化管理理念,让与会者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在优秀论文交流专场,学者们在分享、交流、讨论中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科研思路得到了拓展,学术水平得到了提升。
本次会议充分展现了上海市全科医学发展水平,深入探讨了基层卫生热点问题,并充分交流了全科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必将有利于加强上海市全科医师队伍建设和管理,提高上海市全科医生临床诊疗水平。
6048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