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输血医学大会”自2011年创办至今,历届大会,精英云集,聚焦输血医学发展的重点与难题,积极展开专题讨论与经验交流,不断创新输血医学临床与科研的合作契机,逐渐发展成输血医学领域的重要交流平台之一,成为上海市输血医学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9月5日,由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输血专科分会主办的第五届东方输血医学大会在上海召开。上海市医学会输血分会候任主委邹峥嵘教授主持开幕式。
上海市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谭鸣教授、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处吴宏处长、中国输血协会理事长朱永明教授、 上海市医学会输血分会主任委员夏荣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华医学会临床输血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输血科医师分会会长刘景汉教授特发来贺信预祝会议圆满成功(上海市医学会输血专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钱宝华教授代读)。他们肯定了历届大会对行业的推动作用并对其寄予厚望,希望大会再接再厉,继续为中国输血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来自全国各地1000余位输血专业的专家学者齐聚上海,共飨这一场学术盛宴。
大会前瞻报告
汤钊猷院士:试论中华文明与现代医学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汤钊猷院士作大会主题报告。癌症研究200年以来,进展明显,但未获得全胜。对付癌症,我们应该改变以往以硬碰硬的“消灭战略”,而应该采取刚柔并济的“消灭+改造战略”,将“抗癌战”转变为“控癌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有疗效必有其科学背景。中西医结合,互补长短,值得探索。西医中医各有所长,中西医不是互相取代,而应取长补短,开创中西医结合的“中国新医学”,并贡献于世界,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历史使命,完成这项历史使命,需要几代人的奋斗。
Pro.Erik Reimhult:核壳纳米材料的生物学效应及在人体循环系统中的应用
澳大利亚Bodenkultur Wien(BOKU)大学的Erik Reimhult教授围绕核壳纳米材料的生物学效应及在人体循环系统中的应用进行精彩报告。
Rrik Reimhult教授指出:核壳纳米材料通过模拟正常分子结构,不仅保持纳米颗粒自身优势,还可通过对表面蛋白进行修饰,在医学影像及药物靶向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针对人体血浆蛋白成分复杂等特点,该材料可以通过多种修饰技术,携带特有化学分子,保持其在人体血液中的稳定性。
朱永明教授:血站的运行成本与补偿,现状与展望
中国输血协会朱永明教授强调,输血服务和输血事业的正常运转和发展,有赖于可靠、有效的成本补偿机制。成本补偿机制的基础是成本核算、规范、定期、符合实情。现行全国统一的临床供血收费模式及其水平,已经不符合、不适应当前的发展现状。他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血站成本核算机制,明确直接成本的入选项目、核算原则;在此基础上,各省依法测算、公布、执行临床供血的收费标准,并逐步纳入基本医保或新农合。
刘进教授:个体化围手术期红细胞输注策略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进教授表示,个体化输血策略是唯一合理的解决办法,随后他详细介绍了“华西刘氏输血评分”。研究证实使用“华西刘氏输血评分”可以实现围术期红细胞输注的个体化策略,可同时获得红细胞输注指征和目标。对于“健康”病人,以血红蛋白60克/升为最低输血指征和目标是安全的,与我国当前执行的指南相比,该评分能减少红细胞输注50%以上,减少总住院费用,并可能带来益处。
杨成民教授:中国输血医学发展回顾与前瞻探讨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杨成民教授首先介绍了我国近现代输血的发展史,随后侧重跟大家一起展望了国际输血医学发展主流和新趋势。他表示,临床输血从纠正或缓解患者缺血、缺氧状态为主要目的的传统临床输血治疗,又增加了以治疗某些罕见或难治性疾病为方向的“血液疗法”。从总体上说,2015年前的“传统输血医学”时代,正迈向现代“个体化精准输血医学”的新潮流。
1
本次东方输血医学大会会期2天,设置6个大会前瞻性报告,6个大会特邀报告,还设了4个分论坛,55场精彩纷呈的学术讲座。讲座主题包括:临床输血学、采供血管理、免疫血液学、输血新技术等,一千余位输血界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共同探讨学术热点、最新研究进展等。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将有力地推动推动上海乃至全国输血医学学科发展水平,为输血医学领域医务工作者搭建了学习提升的高端学术平台,同时也为输血医学的规范与创新凝聚了智慧与力量。
495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