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医学会糖尿病专科分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会动态

【科普贴】盘点糖尿病患者运动误区

 
上海市医学会健康方向盘科普系列活动
2015联合国糖尿病日科普贴

盘点糖尿病患者运动误区

吴培红

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精彩内容

最新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高达9.7%,全国糖尿病人数已接近一个亿,我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增长最快的地区,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著名糖尿病学家Joslin提出著名的“三驾马车”理论,即将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和胰岛素疗法比喻为古代战车的三匹战马,是战胜糖尿病的三大法宝,并强调运动疗法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最基本方法。

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糖尿病患者对运动疗法存在很多误区,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


1

每天运动感到累

认为每天都很累,再运动就受不了了。事实上,必要的运动量是糖尿病运动治疗的前提,除非伴有严重的并发症。如果你每天都感觉很累,说明你血糖可能控制很差,更需要加强运动,只有血糖控制良好,这种“累”才会减轻。认为“再运动就受不了了”只是自己吓唬自己。

2

吃药了就不必运动

认为既然已经服用降糖药了,就不必再运动了。体育锻炼能够消耗热量、降低血糖、减轻体重,而减轻体重也能降低血糖。所以说,运动本身就是一种降糖疗法,尤其是餐后的运动更能使血糖下降。通过运动能协助降糖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


3

运动都有利于降血糖

认为只要运动就会降血糖的想法是错误的。对有严重并发症者,盲目运动可能加重病情。如果把糖尿病的治疗希望完全寄托于“运动”,既不监测血糖、也不就诊,那更是有害无益的。而且盲目运动缺乏针对性,即使适合运动的人,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糖尿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运动,不宜盲目运动。

4

剧烈运动对糖尿病有益

一些患者急于减轻体重,认为剧烈运动可多消耗能量,达到减肥目的。这种认识是片面的。高强度或剧烈运动时,胰岛素拮抗激素分泌增多,会增加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增高,同时使过氧化脂质分泌增加,氧化应激程度加重,加重并发症。同时,剧烈运动时,机体处于缺氧状态,无氧代谢会产生大量酸性产物,从而导致酸碱平衡失调,机体免疫能力下降。而中等强度运动则使葡萄糖利用率增加,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助于降低血糖。


5

带病坚持锻炼

这是最危险的。身体感到不适,应暂停运动或减少运动,否则会加重病情,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特别是老人,本身免疫力就差,身体处于异常状态时,一定要停止健身活动。

6

运动无规律

想运动就运动,不想运动就不运动。运动周期不规律,或者仅在周末进行突击锻炼,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有害无利。不规律的运动仅有助于运动前一餐餐后血糖的控制,而对其它时间的血糖毫无作用,血糖控制也就达不到满意的效果。而规律运动则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助于降低血糖,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指南推荐成年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150min(如每周运动5天,每次30min),甚至可以天天进行一些适当的锻炼,效果更为理想。


7

空腹运动

很多糖尿病患者(特别是早上)喜欢空腹锻炼,这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运动需要能量,缺少能量会造成头晕、心跳加速、出冷汗等问题,严重的可能会发生猝死。所以应在餐后1小时左右开始运动,注射胰岛素与运动间隔时间至少为1小时,如少于1小时,应避免将胰岛素注射在经常活动的部位,如可将胰岛素注射在腹部。运动时携带糖果、饼干、果汁等能快速补充糖分的食品,以备发生低血糖时食用。运动中要注意饮一些白开水,以补充水分和氧的消耗。

8

忽视热身

准备活动是健身的必要步骤。活动前热身,可以提高身体兴奋度,减小肌肉黏滞性,增加关节的灵活性,避免运动损伤。


9

运动中大量饮水

运动中常觉口渴,但要避免大量饮水。正确的方法是小口缓咽,每次补水不宜太多,能缓解口渴症状就好。运动完1小时后,再补足身体缺失的水分。

10

剧烈运动后骤停

剧烈运动时,心跳加快,肌肉、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如果突然停下来休息,肌肉收缩停止,肌肉中的血液不能顺利流回心脏,会造成血压降低、脑部暂时缺血,可能导致心慌气短、头晕眼花,甚至休克。


正确的糖尿病运动治疗应遵循由少至多、由轻至重、由稀至繁、有周期性、配备适度恢复的原则,应针对患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制定,做到因人而异。

运动方式:以有氧运动为主。例如步行、跑步、骑自行车、爬山、登楼、划船和游泳等。其中步行是简便易行且有效的方法。在改善女性2型糖尿病伴2级以下高血压患者的血生化指标上,社区舞蹈比快步行走效果更好。中老年患者可以进行传统体育项目,如静松功、木兰拳、太极拳等。

运动时机:一般安排在餐后1~2h内进行,有研究报道认为餐后90min进行运动,降糖效果最好。

持续时间和频率:从最初的每次5~10分钟,可逐渐增至40~60分钟,最好不超过60分钟。对病情稳定、体力好的患者,可采用强度大、时间短的运动量;而年老体弱及肥胖型患者,宜采用较长时间和低强度运动。运动频率以3~5天/周为宜,如果能坚持1次/天最为理想。

运动强度:运动初期,运动量应维持在“辛苦程度”1~2级,逐渐增强至3~4级。运动时,呼吸速度应自然增加,但应达到仍然可以自如地谈话。运动过后应以达到肌肉不酸痛的程度为佳。(“辛苦程度”评估法:0级=没感觉,1级=非常轻微,2级=轻微,3级=中量,4级=强烈)。运动中的心率保持在(170—年龄),比如60岁的人,运动心率约为170—60=110次/分钟左右的锻炼才安全有效,运动后微出汗,有轻度疲劳感但不喘气吁吁。

总之,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处方,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坚持长期有规律、科学有效的中等强度运动或适当体力活动,对糖尿病患者是有益的。



4597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