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东方普外科论坛胃肠论坛设立主题演讲、专题讨论等环节,围绕着胃肠外科领域的新理论和新观点,胃肠外科肿瘤治疗的新技术和新进展等学术内容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学术交流,通过搭建胃肠外科领域不同专业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平台,充分展示目前胃肠外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水平,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积极推动上海市乃至全国胃肠外科领域的更快发展。
曹晖:《胃肠间质瘤规范化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解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曹晖教授介绍,2015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推出了《胃肠间质瘤规范化外科治疗专家共识》,取得了良好的反响。《中国胃肠间质瘤诊疗专家共识》分别于2017年、2018年进行更新,并以英文形式发表,更新引发了学术界同道热议共鸣。GIST的独特发病机制和靶向药物成功的应用使其成为肿瘤精准医疗的典型模型,外科共识的更新有助于进一步规范、提高我国临床外科医师的GIST诊疗水平,进一步提高GIST临床治疗效果,最终达到疾病标准化、规范化、微创化、个体化的精准治疗。
沈坤堂:十二指肠GIST的外科治疗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沈坤堂教授分享了十二指肠GIST的外科治疗方法与注意事项。他指出,十二指肠GIST作为特殊部位GIST,临床诊治有其自身的特点。诊疗技术的进步、靶向药物的出现,给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仍有众多争议和困惑。对于每位从事GIST专业诊治的外科医生而言,在精准治疗的时代背景下,对十二指肠GIST患者如何进行规范化和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张卫:直肠癌前切除手术膜解剖的应用及问题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肛肠外科张卫教授详细解析了直肠癌前切除手术膜解剖的应用及问题。直肠周围间隙是直肠腹膜与盆腔后腹膜及来自盆底腹膜上下共同融合形成,膜解剖可能成为低位直肠手术中的新导向。直肠周围的膜解剖有一定特殊性,直肠周围的膜解剖仍有未明确的问题。理解膜的连续性、融合性、不均一性,便可不拘泥于具体名称,从而进入膜的世界。
仓静:抗栓治疗患者围术期管理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仓静教授通过3例较为复杂的病例分享了抗栓治疗患者围术期管理注意事项。服用抗栓药物造成了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围术期管理需要进行术前评估,包括使用抗凝药物的指征、剂量和临床效应,围术期血栓栓塞的风险和术中及术后出血的风险,然后决定是否需要停用抗凝药物。围术期可以合理使用“桥接抗凝”,需要了解紧急情况下的处理措施,做好凝血功能的监测。
宋纯: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手术入路与胃结干处理策略
上海市东方医院宋纯教授介绍,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出血常见,延长手术时间和影响手术安全和质量。胃结干根部血管分支复杂,容易出血,出血后止血处理困难。对于头侧入路,副右结肠静脉分支处,先行离断,头侧向下游离至十二指肠前方;肠系膜后叶入路,肠系膜上动脉、静脉后方游离和小网膜囊会师,将右半结肠后叶完全游离;中间入路,D3淋巴清扫,肠系膜上静脉、胃结干前方进入小网膜囊,胃网膜右静脉下方再次离断副右结肠静脉。
专题讨论
专题讨论环节由韦烨教授、张轶群教授、黄克俭教授、臧潞教授进行引导性发言,并与现场专家进行互动。专题讨论围绕结肠癌内镜切除术后补救手术的抉择、早期胃癌内镜治疗的原则和关键要点、直肠癌根治术是否保留左结肠动脉,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的选择等有争议的学术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2713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