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开幕式
上海市医学会会长、上海市医师协会会长、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教授,上海市医师协会普外科医师分会会长秦新裕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副院长郑忠民教授,上海市医学会普外科分会主任委员楼文晖教授在开幕式致辞,希望参会代表们能充分利用这个“四会合一”的高端学术平台,通过深入交流与合作,以获取外科学领域最新进展与动态,掌握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更好地造福病患。开幕式由上海市医学会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普外科主任刘颖斌教授主持。
出席大会开幕式的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医学会外科分会主任委员樊嘉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主任王红阳院士,中科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肝脏外科中心主任陈孝平院士,上海市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市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谭鸣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彭淑牖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教授,韩国肝胆胰外科协会主席Koo Jeong Kang教授,上海外科学界的元老级专家李宏为,吴肇汉,蔡端,倪泉兴,全志伟,吴志勇等教授。
上海市医学会外科分会,普外科分会和医师协会普外科分会委员及国内著名外科学界专家窦科峰,姜洪池,邹声泉,彭承宏,所剑,李宁,陈宗祐,刘金钢,曹晖,王亚农,李幼生,戴冬秋,杨连粤,耿小平,吴德全,卢绮萍,刘连新,张永杰,孟兴凯,沈柏用,周俭,孙益红,杨尹默,郑树国,孙备,唐健雄,嵇庆海,裘正军,新华普外科各亚专业学科带头人,王雪峰,张生来,董平,龚伟,韩宝三,欧敬民,顾劲扬,董谦等教授,《中华实用外科杂志》主编田利国教授,《中华外科杂志》主编李静教授,《中华消化外科杂志》主编陈敏教授出席大会。
大师论坛:高屋建瓴,引领学科发展
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院士:肝癌外科治疗技术及策略进展
据樊嘉院士介绍,中国肝癌五年生存率为14.1%、20%-30%患者有手术切除机会,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数据显示50%以上长期生存者来自小肝癌切除,因此早诊早治、抗复发转移是提高总体生存关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iRNAs肝癌诊断盒通过研究证实,其诊断效能优于传统肝癌标志物AFP,目前该技术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发明专利。在治疗上,“中国肝癌分期及治疗路线图”提出了基于肿瘤及预后的中国分期,扩大了肝癌切除手术适应症,扩大了肝癌肝移植的适应症,丰富了肝癌伴血管侵犯治疗选择的多样性,同时也强调了对晚期肝癌病人的心理干预,更为适合我国国情,且更具中国特色。总之,要坚持早诊早治、强调规范治疗,加强综合治疗,提倡转化医学,注重循证医学。
中科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肝脏外科中心主任陈孝平院士:肝切除术中控制出血技术
陈孝平院士介绍说,肝脏外科手术史就是术中控制出血技术的发展史,一旦出血得到有效控制,肝脏手术将更为安全。肝切除术中出血的三个主要时期为肝实质切除术前、肝实质切除术中、肝实质切除术后。陈院士随后按照三个不同阶段,跟大家详细解读了控制出血技术要领与技术发展历程。期间侧重举例介绍了陈院士于2007年提出的肝脏双悬吊技术(又称为陈氏绕肝双悬吊法),沿下腔静脉右侧肝后间隙做隧道置放两根悬吊带提拉肝脏,其核心技术是在下腔静脉右侧肝后间隙作隧道,不需解剖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陈院士最后强调,每个外科医生在肝脏手术中控制出血都有自己的经验和习惯,应因人制宜实施个体化出血控制策略,但是一定要坚持患者安全第一的原则。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主任王红阳院士:肿瘤靶向治疗的问题与思考
当前,肿瘤靶向治疗面临严重的问题与挑战,比如肿瘤异质性是靶向治疗的巨大挑战,并且多种因素引起靶向药物耐药性,甚至肿瘤细胞对靶向药物有“成瘾性”,鉴于药物低应答性,如何筛选合适的肿瘤患者接受免疫治疗是一大难题,当前也无法预测可能潜在的不可接受的毒副作用,还存在着靶向治疗与传统疗法联合治疗研究滞后等系列问题。针对上述系列问题,我们需要基于多组学整合数据的精准分析分型进行药物敏感人群筛查,通过药敏标志物筛选鉴定进行耐药预测,基于液态活检、类器官等技术进行疗效实时动态监测,基于药物应答及耐药标志物等调整治疗方案(比如序贯治疗、联合治疗等)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彭淑牖教授:门静脉癌栓的处理新策略——癌栓优先
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预后极差,未经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期只有2.7-4.0个月,当PVTT延伸到门静脉主干时,预后更差。治疗上,其长期生存因素与手术决策、手术方式密切相关,需避免挤压肿瘤组织。取栓优先(也即先通过门静脉汇合处取出癌栓,再切除肝脏)的优点在于可以尽早畅通门脉血供,防治肿瘤扩散。左、右门静脉以及主干的适时分别阻断起着关键性作用,选择性阻断可减少肝十二指肠韧带的解剖。肝动脉-胆管襻有利于左、右门静脉以及主干的解剖和显露。新的分型便于理解和记忆,具有实用价值。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教授:中国胃癌的现状与发展
胃癌是严重危害中国人健康的恶性肿瘤,其根治手术死亡率报道超过10%,5年生存率仅20%-40%,经过大家不懈努力,我国是过去20年间胃癌疗效改善最显著的国家,5年生存提高超过20%。但是,当前中国胃癌患者整体分期偏晚,往往失去手术时机,借助于新辅助化疗创造手术条件,人工智能率先实现化疗人群精准筛选,从而促使肿瘤复发风险降低21%,淋巴转移几率降低14.5%。另有研究证实,微创技术(腹腔镜技术)与化疗结合,可以降低并发症、提高化疗耐受;此外,联合免疫方案也带来新的可能性。总的来讲,接下来胃癌的防治工作需要从患教培训、早期预警、早诊早治等全方位入手。
韩国肝胆胰外科协会主席Koo Jeong Kang教授: Tips in Laparoscopic Hepatectomy Various Hemostatic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of Intraoperative Fluorescence Imaging(ICG)
Koo Jeong Kang教授跟大家分享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各种止血方法及术中荧光成像(ICG)的应用。在止血策略方面,他总结为以下几点:肝切除术选用活性止血剂,仔细解剖和横切,正确使用pringle法,缝合结扎,单极或双极电灼术,适当使用各种能源设备,包括CUSA,适当使用局部止血药。腹腔镜肝切除术中荧光成像(ICG)可用于检测肝包膜下肿瘤是原发性或转移性恶性肿瘤,可以用于鉴别肝段,胆管造影术中荧光成像,以及测定血液灌注情况。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普外科主任刘颖斌教授:胆囊癌治疗的现状与未来
刘颖斌教授介绍说,当前胆囊癌放化疗不敏感,没有特异性的胆囊癌化疗方案。胆囊癌精准手术的实施可以精准切除提高生存率,减少并发症,但是结果还未达到我们的期望值。因此,胆囊癌治疗未来的方向在于以下几点:通过分子影像技术提高早期诊断率;重视基础研究,寻求分子层面的治疗靶点;重视研究转化、完善研究平台,以寻求新的治疗方案。所在单位通过深度测序,探索基于突变寻找治疗靶点(ERBB通路),并且基于ERBB信号通路突变相关的基础研究数据,作为全国首个胆囊癌Ⅰ期临床试验基地,开展KBP-5209国家创新药治疗晚期胆囊癌患者的Ⅰ期临床研究,以及参与其他多靶点多机制原创抗肿瘤创新药物的研发。
分论坛:百家争鸣,沪上论“剑”
会议特邀著名表演艺术家章金莱先生(六小龄童)作讲座“经历磨难,修成正果”。
本次大会设减重论坛、胃肠外科论坛、肝胆胰论坛、研究生论坛、甲状腺论坛、疝与血管论坛、乳腺论坛等多个专业分论坛,内容涉及外科领域的多个方面。今年增设的长江学者论坛以及研究生论坛,反响热烈并获得广泛好评。
来自港澳台地区和日、韩、印度和印尼等多国著名外科学专家与国内同道一起,以行业最新前沿动态、新技术理念、新进展成果为切入点,共设专题报告140余个,通过主旨演讲、学术报告、论文交流、病例及专题讨论等多种形式,内容兼具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学术建设性,全面展示了上海市乃至全国以及国外同行在外科学术领域的成果。本次“四会合一”,涵盖学科更广、参会人数更多,现场人才济济,成功地打造了“百家争鸣、学术大同”的崭新局面!
533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