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4日,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围产医学专科分会、浙江省医学会围产医学专科分会、江苏省医学会围产医学专科分会、安徽省医学会围产医学专科分会共同主办的“2024 年长三角围产医学学术年会暨上海市医学会围产医学学术年会”在上海浦东假日酒店隆重举行。
上海围产主委曹云教授主持,复旦儿科医院王艺院长和上海医学会吴坚平秘书长致辞,上海围产学会候任主委应豪教授宣布由四地专家评审团推荐的优秀青年论文和优秀壁报名单,来自沪浙苏皖的青年医生分享。会议邀请著名专家就围产医学相关的产科和新生儿科领域最新进展及相关问题作专题学术讲座,开展病例讨论。 时值三伏盛夏,会场外炎炎烈日,会场内学习讨论气氛热烈。
大会报告一(主持人:陈兰举、张红萍)
一、段涛教授进行《早产与早产儿专病质控 》专题讲课,介绍了改善早产儿预后的重要环节,建议进行早产儿专病质控,并按7P标准进行管控。提出早产儿专病质控共同方针和目标:降低早产发生、改善早产儿预后及持续质量改进。
二、江苏省围产主委、南京妇幼保健院韩树萍教授:江苏围产医学会主委、南京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主任韩树萍教授带来了题为《延迟脐带结扎进展与实践》的报告。首先,解读加拿大妇产科医师学会(SOGC)发布的《早产儿和足月儿脐带管理》指南。延迟脐带结扎(DCC)对大多数婴儿,特别是早产儿有益,有助于增加早产儿在从胎盘到肺部循环过渡期间的血容量,提高氧合、血压和血红蛋白水平,减少缺血风险。DCC绝对禁忌症很少对于极早产儿(<32周),不推荐脐带挤奶;双胎儿也可执行DCC,主张不能因为第一胎DCC,延误第二胎的娩出。同时,韩教授分享本单位多年来的极早产儿临床研究结果,发现脐带延迟结扎、完整脐带挤压和切断脐带挤压三种方式可以降低总体死亡率,以及小于胎龄儿严重NEC、ROP等重大疾病的发生率,且不影响新生儿窒息和高胆红素血症的风险,而对非SGA早产儿的严重NEC保护作用不明显,但对降低严重疾病符合结局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存在积极作用。
三、贺晶教授带来题为《胎儿脐动脉血栓的围产结局》的大会报告,讲述重视胎儿脐动脉血栓的必要性、疾病高危因素、脐动脉血栓与单脐动脉鉴别,以及各种情况下的处理原则。同时分享了31例脐动脉血栓的回顾性分析以及不良妊娠结局的教训分析。
四、安徽省围产名誉主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潘家华教授以《生命早期过敏性疾病全程防治策略》为题,向与会者介绍新生儿期发病的食物过敏表现,包括皮肤症状、胃肠道症状、便秘、呼吸道症状和全身症状,并从过敏发生机制、高危因素等方面阐述发生风险,提出三级预防的概念,即一级预防包括剖腹产管理、避免早期抗生素暴露、不过度清理胎脂、提倡母乳喂养以及母亲膳食合理回避,食物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对防治小儿过敏都很重要。
大会报告二 (主持人:杨立伟、陈名武)
五、李笑天教授带来《NIPT 筛查策略的实施和有效性评价——深圳实践》,对NIPT 筛查的最新指南推荐进行解读,讲述NIPT 筛查的应用范围及优缺点,提出父亲年龄对胎儿的影响。最后介绍了深圳近十年唐氏综合征和活产T21发生率, 及近年深圳产前筛查工作情况。
六、全国围产学会前任主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朱建幸教授讲课题为《早产儿呼吸支持的策略和趋势》,朱教授分析了几种无创通气和有创通气方式在新生儿病患中使用优缺点,提出早产儿无创通气首选nHFV和nIPPV,次选CPAP,HFNC方式也是近年研究较多的,可以作为候选通气方式。同时,容量保证通气是近年新生儿呼吸支持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优点是预先设定目标潮气量,随着患儿通气改善时,呼吸机会自动根据目标潮气量实时下调PIP,减少平均气道压,从而减少患儿上机时间,由此降低早产儿呼吸系统远期并发症。
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袁天明教授:浙江围产学会候任主委、浙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主任袁天明教授报告题目是《围产期解脲脲原体感染》,围绕解脲脲原体UU对新生儿造成的各种影响,包括呼吸道定植、先天性肺炎、血液、中枢感染,易发生早产儿慢性肺病(BPD),及其诊治问题展开讲述。提出围产期UU感染与早产及早产儿不良预后有关;孕期抗菌素治疗早产羊膜早破可能减少BPD发生,而早产儿生后早期抗菌素治疗可减少UU定植,但无法降低BPD发生和改善远期预后。因此,UU感染治疗仍需高质量RCT研究。
八、安徽省围产主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名武教授:安徽省围产学会主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科主任陈名武教授作了《羊水胎粪污染新生儿复苏--吸与不吸》大会报告,帮助大家认识到粘稠胎粪造成严重胎粪吸入综合症的致死危险,提出胎粪吸引是一个新生儿复苏中重要技术问题之一。陈教授通过分析最新中外文献,指出根据现有报道MAS无活力不建议气道内吸引,仍需大样本、多中心、RCT分层研究结果;其次,对于羊水稠厚患儿,出生后建议进行气管插管内吸引,减轻提高证据等级形成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指南。
大会报告三(主持人:顾蔚蓉 卢丹)
九、张珂教授带来《妊娠中晚期脐动脉血流检测及意义》大会报告。介绍了妊娠期脐动脉血流变化特征、妊娠中晚期超声常用指标及诊断标准,脐动脉血流检测在围产监护中的应用意义。强调了脐动脉检测是了解胎盘功能,预测围产儿预后一种监护手段,需要综合评估;AEDV与妊娠合并症、以及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
十、戴毅敏教授进行了《瘢痕妊娠的期待治疗》专题报告,回顾了文献研究的CSP(瘢痕妊娠)自然结局、介绍了CSP分型,并列举了瘢痕妊娠发展到PAS(胎盘植入疾病)的案例。强调CSP分类管理,继续妊娠的CSP患者转至有经验的PAS中心、预防子宫破裂发生。
十一、石永云教授带来《从临床病例谈羊水栓塞诊治》大会报告。通过一例羊水栓塞诊断及抢救过程,讲述羊水栓塞的诊治要点。强调羊水栓塞的诊断是排他性诊断,需特别注意与严重产后出血引起凝血功能异常相鉴别,救治中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和纠正DIC至关重要,抢救同时应尽快终止妊娠。
大会报告四(主持人:陈小慧 王媛媛 顾春健)
十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林振浪教授聚焦新生儿《特殊情况下的复苏策略》,以濒死儿、产时手术、产房手术和机械通气下突发新生儿抢救的四个场景分别讲授从复苏准备、人员技能、团队配合,以及不同疾病状态下,临床识别和技术操作的关键点,抢救中需要注意综合评估患儿病情,维持呼吸稳定,还要关注心源性问题及其病因。
十三、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朱雪萍教授就《母源性疾病—新生儿狼疮的诊治进展》,并结合病例诊治经验,指出母源性疾病值得产儿科医生共同重视。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常见于育龄期妇女,特别是在妊娠期,孕母体内生理和免疫学变化,可改变SLE病程,并影响母体、胎儿和新生儿健康。部分新生儿狼疮患儿以血液系统受累合并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CHB)为主要表现。患儿心电图示不完全性CHB,但心功能正常者,可不采取干预措施;如血液系统受累严重,在多次类固醇、IVIG和输血治疗后仍未显著改善者,可考虑换血治疗降低胎传抗体滴度。
大会报告五(主持人:应豪 王琍琍 施丽萍)
十四、尹宗智教授进行题为《妊娠期脂代谢紊乱与子宫收缩》大会报告,介绍细胞内过量脂肪堆积影响线粒体能量生成及其结构损伤、影响糖代谢,从而影响子宫平滑肌收缩。 为肥胖患者的子宫收缩异常引发的产后出血,提供了基础研究依据。
十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孙建华教授讲授了《新生儿低氧性呼吸衰竭伴肺动脉高压的诊治》。低氧性呼吸衰竭是新生儿常见危重症之一,合并肺动脉高压时的治疗是一个重大挑战。通过优化通气支持,避免高参数长时间机械通气是治疗成功的关键,iNO是选择性肺血管扩张剂,可以改善V/Q,但应注意其临床使用风险,包括对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监测,避免二氧化氮吸入水平过高导致气道炎症和组织损伤,以及突然停用导致肺动脉压反跳和氧合情况再次恶化。
十六、胡娅莉教授以录播形式进行了《CD 81 介导子痫前期发病的新机制》大会报告,介绍了CD81分子的功能,并在正常妊娠胎盘中随孕周增加而减少,CD81在早发型sPE血清中表达升高。PE患者滋养细胞高表达CD81,调控了初始CD4+T细胞向Th17细胞分化而抑制Treg细胞分化。最后,指出CD 81 介导子痫前期发病机制还需深入研究。
大会报告六(主持人:刘江勤,周建国)
十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陈超教授报告题为《生存极限超早产儿救治进展》,生存极限超早产儿目前定义为出生胎龄<24周,简称PEPI,是围产医学领域的新挑战。陈教授就PEPI产房处理、出生早期救治要点、伦理学和预后等现状作了介绍,并提出产前处置、产房管理、保暖、呼吸支持、营养策略、循环稳定、预防IVH、控制感染等每个环节的精确管理要点。国内救治成功的PEPI最小出生胎龄是22+5周,最轻出生体重是380克,非常不容易,但总体存活率和无残疾率仍与日本、新西兰等报道数据有差距。同时,对于存在严重缺氧、严重颅内出血、囊性PVL和严重ROP(3-5期)的PEPI后续救治还需要与家长共享决策和动态决策。总之,PEPI是体现早产儿综合救治技术水平的主要指标,我国救治胎龄下限定为24周,但文献报道胎龄23周的存活率可达到55-60%,因此,有必要针对PEPI综合管理方面形成指导性共识与指南。
十八、古航教授作题为《产时 II 类胎心监护处置要点》大会报告,结合ACOG、SOGC、NICE多个指南解读 I,II和III类胎监,并介绍复杂变异减速和非复杂性变异减速的区别。重点讲述II类胎心监护按照ABCD处理流程正确评估病情: A(评估)-B(启动干预)-C(清除原因)-D(决定分娩时间),识别可疑病因并及时行有针对性的干预,纠正病因,密切监护,反复评估。
十九、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刘志伟教授大会报告题为《母体维生素D与子代发育健康》,通过团队临床队列和基础研究,发现孕早期维生素D对胎儿生长发育的保护作用,在肥胖孕妇中作用更显著,且孕早期维生素D极度缺乏是宫内炎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导致新生儿不良结局。实验研究发现,出生后维生素D干预逆转宫内炎症暴露子代CD4+T淋巴细胞转录谱显示维生素D干预对宫内炎症子代具有保护作用。同时,孕早期维生素D缺乏还会增加子代6月龄特应性皮炎发生风险,孕中晚期补充维生素D可以发挥对子代的保护作用。
大会报告七(主持人:张辉,王依闻)
二十、应豪教授带来《早产防治: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大会报告。早产是目前待解决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应豪教授围绕如何降低早产风险、如何精准预测早产、如何处理早产、宫颈环扎的共识与争议问题、双胎自发性早产的预防、早产感染、糖皮质激素使用等关键问题进行一一讲述。
二十一、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石文静教授分享内容是《新生儿 GBS 感染的指南解读》。GBS是我国新生儿早发性败血症的重要病原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其高危因素是母亲GBS定植、早产、胎膜早破≧18小时、产前发热≧38℃、IAI、母GBS菌尿和前一胎GBS感染。GBS早发性败血症的预防主要是母亲筛查和IAP使用,新生儿科要做好合理检查和选用抗生素及其疗程。
二十二、顾蔚蓉教授大会报告题目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管理》,讲述慢性高血压特殊类型:白大褂高血压、隐匿性高血压;介绍子痫前期的预测、高血压急症的临床处理、产后高血压、降压药物与泌乳、疾病再发的风险。最后顾蔚蓉教授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大会报告八(主持人:张羽,程琰)
二十三、范建霞分享内容是《 胎儿贫血,一个被忽略的围产儿死亡原因》,讲述胎儿血循环和血液系统的生理特点;引起胎儿贫血的原因主要有胎儿红细胞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胎母输血综合征、前置血管出血、胎儿肿瘤等因素;并介绍胎儿红细胞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胎母输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临床处理。强调临床中通过B超、抗体检查、电子胎儿监护来警惕胎儿宫内贫血。
二十四、李菁教授以《早产儿母乳喂养》为题,介绍了母乳是早产儿肠内营养的首选,改善早产儿近远期预后,且保护作用呈剂量相关性。早产儿母乳喂养存在不少挑战,尤其是住院时间较长的极早产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从早期皮肤接触、抓初乳使用率、早期开始最小喂养量、尽早达到全肠内喂养,以及院内母乳全程管理、家庭参与式照护理念,出院前评估和指导,出院后持续支持和教育,对于坚持早产儿母乳喂养很重要。同时,个体化管理,包括人乳强化剂使用、双胎儿母乳喂养等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十五、管睿教授分享内容是《妊娠相关脑卒中及再次妊娠安全性评估》。妊娠相关脑卒中危及母儿安全。报告讲述妊娠相关脑卒中发病率、分类、高危因素、诊断、处理原则,以及既往脑卒中病史患者再次妊娠安全性评估。强调妊娠相关脑卒中应尽早诊断,不可因妊娠因素延误检查,脑卒中病史不作为妊娠禁忌,但孕前需充分评估风险,妊娠后必须二级预防、多学科联合管理。
病例讨论(主持人:曹云 陈丽平)
通过四例病例进行讨论学习。病例1:新生儿红斑狼疮的母体相关因素及临床管理;病例2:一例 MAS 诊治分享;病例3:双胎之一完全性葡萄胎并发胎母输血综合征一例;病例4:未成熟儿早发型败血症 1 例。来自各省的专家:龚小慧、张国庆、蒋荣珍、刘小华、杨媛媛、陈红波、潘家华、王琍琍、王慧艳、于红、金未来、潘兆军、胡文胜、王正平、施丽萍、王丽珍参与讨论与点评。产科和新生儿医生面对面进行问题探讨。
专题会1
韩树萍教授在《重视 NICU 患儿的母乳喂养》的报告中指出,母乳是早产儿的食物更是”药物“,其中乳糖是重要的营养物质之一,但早产儿常面临发育型和继发型乳糖酶缺乏,导致出现腹胀、奶量增长不佳,体重不增等现象。可以在奶液中添加乳糖酶帮助早产儿消化吸收乳糖营养,坚持母乳喂养。有研究显示,康丽赋乳糖酶可改善早产儿乳糖不耐受,提高早产儿的喂养量增加速度,有助于早产儿获得更好的体重增长。在临床工作中应优选经临床验证的安全、有效的乳糖酶产品。
专题会2
上海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主任龚小慧教授讲授了《呼吸道合胞病毒预防新策略—RSV 指南共识解读》。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且传播途径多样。婴幼儿感染RSV后高达40%会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若1岁内感染严重,肺功能受损可长达数年。RSV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措施,仅能提供支持性治疗,因此RSV预防十分重要。尼塞韦单抗可提供长达半年的保护且降低感染率,可保护1岁内所有婴儿,为目前可及的预防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免疫生物制剂。
专题会3
曹云教授带来《我国母乳喂养现状及优化策略探索》的讲座:乳类是婴幼儿的胃肠系统尚未达到成熟前最重要的营养来源,这也是母乳异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其不仅提供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微量元素,还为婴儿的生长发育提供动力。乳类中的酪蛋白是一)类及其重要的蛋白质。酪蛋白中的β-酪蛋白类又是近期的研究热点,众多研究显示了其对于母亲及子代的在营养支持方面的作用。目前研究显示A1型β-酪蛋白是部分不耐受产生的原因,仅含A2型β-酪蛋白蛋白质的牛奶可减少胃肠不适,并为婴幼儿的成长提供多种健康益处。但是对于β-酪蛋白对于婴幼儿的消化吸收功能的研究一直还在推进之中。同时,作为关键营养素的乳铁蛋白也在婴幼儿营养支持的研究中展现出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专题会4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韩彤妍教授深入解读了《新生儿有创血气分析专家共识及经皮监测临床实践指南》,韩教授凭借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见解,详细阐述了两项指南的核心内容和应用实践,为大家带来了宝贵的知识分享。在会议中,主持人曹云教授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专业的引导能力,成功激发了与会者的思考和讨论,促进了新生儿血气监测领域知识的深入交流。
专题会 6
李菁教授讲授《早产儿科学营养管理》专题会。早产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营养需求与足月儿不同。科学的营养支持对于早产儿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我们需要不断探索适合早产儿的喂养方式,探讨如何为早产儿提供更加个体化的营养支持方案。为了促进这一特殊人群的健康成长和生活质量,早产儿特医新品的推出,助力早产儿全程科学追赶生长,尽快过渡到正常喂养,为早产儿提供更科学更全面的营养支持。
专题会 7
花晓琳教授带来《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外泌体在子痫前期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专题会,由顾玮教授主持。讲述子痫前期发病机制、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基本情况,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有促进滋养层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改善螺旋动脉重塑作用、以及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在临床中应用前景。
本次围产会议在热烈的交流与探讨中圆满落幕。专家们的精彩分享、参会者的积极互动,都为围产医学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本次会议,我们对围产保健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明确了未来工作的方向。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围产医学将不断进步,为母婴健康提供更坚实的保障,让每一个新生命都能在关爱与呵护中开启美好的人生旅程。期待下一次的相聚,继续为围产事业的辉煌贡献力量!
上海医学会围产医学专业分会
2024年8月4日
1773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