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4日至25日,由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专科分会主办,江浙皖三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协办的"长三角康复一体化发展论坛暨2019年上海市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学术年会"在上海顺利召开。
精彩开幕式
1
上海市医学会会长、上海市医师协会会长、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励建安,上海市医学会副秘书长黄鹃,上海市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专科分会主任委员陈文华,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健尔,浙江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主任委员李建华,江苏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主任委员杨卫新,安徽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主任委员倪朝民,上海市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专科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吴毅,上海市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专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谢青,上海市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杜青,上海市残疾人康复协会会长、上海市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翟华,上海市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专科分会顾问王惠芳等领导和嘉宾出席开幕式、致辞。中国康复医学会会长方国恩教授和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主任委员岳寿伟教授发来贺信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主
题
报
告
本次大会以“健康长三角,医教康复行”为主题,以区域联动为媒介,探索康复治疗与康复教育一体化、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一体化等联动的整合式发展路径,为构建地区学科发展共同体提供良好交流平台,力促上海乃至长三角区域康复医学事业的蓬勃发展。
励建安教授:“康复教育制度的再思考”
励建安教授从康复医学的职业分类、康复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康复医疗的执业要求三方面进行了思考。他提出一种康复医学能力模型,特别强调了人际沟通的重要性。随后探讨了康复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临床康复一体化的趋势势不可挡,不能把康复医学仅局限于康复医学科,要因势利导,促进康复医疗真正成为医学的核心。
Paul Schoenle教授: “德国神经康复-多学科团队一体化的合作方式”
Paul Schoenle教授为大家做了“德国神经康复治疗:综合多学科专家组(MDT)治疗模式”的报告。他介绍了神经康复阶段模型的具体组织架构以及紧密型多学科诊疗模式(IMDT)。最后Paul Schoenle教授跟我们分享了一个应用“神经恢复阶段模型”成功使一名脑外伤意识障碍的病人,经过2.8年的阶段性康复最终回归社会和工作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康复永远不晚,不要轻易放弃。
陈健尔教授: “我国康复医学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陈健尔教授为大家带来康复医学教育的相关信息。2000年教育部建立康复治疗专业,到2019年全国专业点、学生规模达到新高。康复教育的发展主要指标也达到基本建立康复医学教育体系,培养能力显著提高,规模更加庞大,专业建设能力也显著提高。重点专业教学建设项目也在稳步开展。并且我们的教育与国际接轨,全国共有5所大学通过WCPT与WFOT教育认证。快速的行业发展对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定位、教学资源和教育改革等各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陈教授指出以后的康复医学教育需从规模扩张转变为适度规模,调整结构,提高质量。要完善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提升教学质量是核心,开展多学科教学团队建设,完善专业教师培养制度等。
杨卫新教授:“康复医学的可视化趋向”
杨卫新教授为大家介绍了”康复医学的可视化趋向”。他指出体内结构可视化是康复医学发展的趋势,是提高康复治疗效果方法,是提高康复医学科行业内地位的手段。杨教授认为影像技术对于在康复医学领域快速发展的技术都是一个快速驱动系统,势必会开辟更广阔的天地。然而做为一个专科康复医师,要知道无论是超声技术还是透视技术,都需要扎实的功能解剖和局部解剖功底做为理论基础,所以不断夯实解剖学是我们的日常功课。最后,他认为可视化康复的使用,必将对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倪朝民教授:“临床康复一体化与多学科合作发展”
倪朝民教授介绍了临床康复一体化与多学科合作发展的实践经验。他以重症康复为例,早期的康复介入对ICU患者是安全及有效的,能减少患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与并发症率。同时越早的康复干预介入,患者能有更大的获益。倪教授也分享了与本院骨科合作的经验,他指出目前他们已经形成了与骨科医生一起从晨交班、联合查房、床边康复再到康复支具的选择及观摩手术,这一整套的多学科合作康复模式。不仅仅是本院的多学科合作,倪教授还将多学科合作推广到三级诊疗体系的各下级医院。最后他强调康复一体化与多学科合作发展的意义在:防止并发症、降低护理强度、尽快恢复功能、缩短病程及提高患者满意度。
陈文华教授:“人文是医学的另一支翅膀——看精神运动治疗师如何面对病人”
陈文华教授从人文的方面为大家带来对康复不一样的解读,她分享了一项在国内开展较少的康复治疗内容—精神运动治疗,这是一种有别于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和心理治疗的针对患者身体机能运动与大脑间的联系而采取的非药物治疗措施。“共情”、“适应”、“关系”和“非语言交流”是精神运动康复的四大理念,旨在让患者与其家人能真正主动参与到康复中。陈教授指出,医学人文是全世界一切人文主义的起点和范本,康复医疗不仅要注重医疗,更要注重人文关怀,要以人文本,以患者为中心,追求质量,让病人有质量的生存,有尊严的活着,让医疗与人文的翅膀齐飞。
黄昭鸣教授:“ICF框架下言语语言康复整体解决方案”
黄昭鸣教授对全国言语语言康复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宝贵意见,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其团队研发的基于国际功能、残疾与健康分类的言语语言障碍整体解决方案。ICF言语语言分类标准在中国的推广能够改善目前医院不同科室、民政、残联、特教等系统内由于“SLP/ST界定不统一”或“行业间语言表述不一致”造成的合作和衔接不够平顺的现状,使得功能评估标准化、康复治疗规范化、疗效评价直观化。促进国内言语语言康复学科的发展与国际接轨。
8月24日,大会特设15场康复精英辩论,汇集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市30家不同医院的多位行业精英,就康复治疗行业现状、未来发展、康复治疗教育、职业发展、人文关怀等热点话题展开针锋相对、你来我往的精彩辩论。
大会共设有9个分会场,分别围绕骨科康复一体化体系建设、康复治疗教育、医工交叉、重症康复的融合与创新、脑功能检测和神经调控、ICF在言语语言康复中的应用、可视化精准治疗、盆底康复、肌内效贴在神经康复中的应用等专题。纵向挖掘、探索脑康复、重症康复、ICF、可视化精准治疗等康复新技术、新思路,横向思考和探讨康复教育、医工交叉等康复未来发展。各个分论坛均精彩纷呈,热点不断,专家们就各主题结合当今医学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和展望,为广大康复从业者提供给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为康复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498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