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医学会创伤专科分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会动态

创伤急救,精准医疗——第三届东方创伤会议

 

2019年8月9日,为期2天的“第三届东方创伤会议”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拉开帷幕,此次会议由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创伤专科分会主办,王正国创伤医学发展基金会协办。


精彩开幕式


中国工程院王正国院士,付小兵院士,上海市医学会会长、上海市医师协会会长、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教授,上海市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谭鸣教授,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颅脑创伤研究所所长江基尧教授,上海长征医院副院长徐正梅教授,上海市医学会创伤专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长征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上海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侯立军教授等领导和嘉宾出席开幕式、致辞。

当前创伤救治模式日新月异,精准医学、大数据、互联网及人工智能等发展迅猛,为创伤医学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和动力。上海市医学会创伤专科分会在国内外众多领域内专家学者们的指导和帮助下,引领全上海创伤学科医务工作者们不断探索进取,取得丰硕学术成果。大会加强创伤多学科之间的合作,推进整合医学和精准医学理念在创伤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提升创伤救治的整体医疗水平, 为国内外专家学者交流、合作、共赢提供了平台和机会。


引领创伤学科发展


中国工程院王正国院士:道路交通运输安全发展报告。由于政府重视,我国道路交通运输安全工作成果显著,王院士总结了4大点:1.历时10年,首次建立了中国严重创伤救治规范,使严重创伤救治率明显提高,死亡率明显下降。完成了目前全国最大样本量的城市院前急救和院内创伤救治数据采集,累计收集670余万例院前及院内患者的救治数据,形成全国最大样本量的创伤救治数据库。2.自公安部于2009年8月开展严查酒后驾车交通违法行为专项行动以来,因酒后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受伤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32.4%、34.7%和29.9%。3.事故现场航拍:在国际上率先研制“无人机交通事故现场信息航拍快速采集系统”。4.基础研究: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建立了司法鉴定中心,还原了诸多疑难交通事故案例真相。但是,与先进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需进一步改进。


中国工程院付小兵院士:如何实现损伤组织的完美修复与再生:我的思考与展望。再生康复医学是新的融合带来的突破性的创新,可能描绘出新的医疗蓝图。再生康复医学追求科学与艺术的高度统一:切除、修复、替代、再生、康复。再生康复医学技术手段兼容并蓄,包含修复、再生、康复领域已经或将要发展的技术、方法和治疗手段,如使用声、光学、电、氧、磁、干细胞、材料等新兴技术。或更好地了解机械能转化或神经募集的生理过程中获得新知,是持续创新的一部分。总的来讲,将新兴技术和新知识有机结合对以往无法治疗的疾病或损伤患者都具有极大的潜力。语言功能、认知功能等方面受到重视,上下肢机器人、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计算机辅助语言训练、泛化学习、镜像疗法、远程康复等新式治疗手段提高了临床康复效果。展望未来,再生康复医学将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裨益。

推进创伤学科发展


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姜保国教授:中国城市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创伤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问题,研究发现当前我国严重创伤患者救治时间长,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和各专科无有效信息链接,严重创伤患者院内死亡率高达33.8%,明显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因此,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严重创伤救治体系势在必行。结合我国国情,在国际上开创性提出建立以综合医院为核心的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创建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制定《严重创伤规范化救治》等救治规范、救治流程和专家共识,以及“一个区域”“两个链接”“三个团队”系列举措,取得阶段成果,成为严重创伤规范化救治“中国模式”。

海军医学研究所潜水医学研究室方以群教授:海上救护——援潜救生现状与展望。陆地资源逐渐匮乏,世界经济进入资源瓶颈期,海洋资源为重点开发领域,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面积十分辽阔,当前正加速建设海洋强国,以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其中海上救援能力技术水平是重要一个环节。艇员常见疾病包括减压病、肺气压伤、氧中毒、缺氧症、各种挤压伤、水下生物伤、低温、溺水等,艇员水下脱险(艇内待援生存技术)需要克服包括高氧分压、低氧分压、温度、能量、水、核环境以及其他复杂环境下多方面技术难题与挑战。国家海洋战略发展以及援潜救生需要开展大深度饱和潜水医学保障技术,援潜救生包括艇内待援、出艇、水面待救、水面救治四个阶段,这对包括环境气体监测、控制、材料及设备等在内的多个方面要求比较高,需进行科技攻关。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蔡建明教授:城市核化生反恐。纵观全球核化生事件危害巨大,核化生恐怖事件屡有发生,各种核化生事件层出不穷,以放射源、化工区等为代表,存在着潜在风险……以上问题对核化生医学救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核化生医学救援有其特殊性,比如需要经过院前特殊医学处理,需要专门技术、装备和药品等。然而,以上海为例,当前核化生医学救 援体系建设不足,尚未制定核化生应急医学救援预案,因此,亟需完善相关建设,包括院前医学救援力量建设,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医学救援技术平台建设,院内救治机构建设,专项预案建设等。展望未来,通过上述五大建设,可以显著提升组织指挥能力、快速反应能力、院前处置能力和院内救治能力,此举将竖起上海市防治核化生危害的盾牌,树立大都市风范,真正做到有备无患,确保一方平安。

上海长征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侯立军教授:从眶上裂减压手术到《颅底创伤神经外科》。颅底创伤位置深,解剖复杂,致残率高,是一世界难题,长征医院神经外科经过不懈努力,实现了颅底创伤手术“看得见、达得到和手术的可控性”。视神经 损伤手术治疗有以下几个研究历程:1.显微外科手术学研究;2.神经内镜手术学研究;3.干细胞移植联合手术研究;4.人工视觉研究。以长征医院神经外科国际首例口腔-上颌窦muller's肌入路创伤性眶上裂减压术等为代表的先进技术推进了颅底创伤手术的演化进程。伴随着各种智能技术的产生,最大限度减少手术损 伤成为大家执着追求的目标,并因此推动着微创手术技术的发生发展。显微技术、内镜技术、Image-guide技术、机器人技术共同形成了神经外科的又一个里程碑。相信随着对术中精确导航与机器人辅助治疗模式的整合,神经外科手术将进一步安全、有效和精准微创。

上海霁达康复医疗负责人舒乐博教授:德国脑损伤康复—从神经ICU单元到回归工作的阶段模型。康复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宏观层面:社会法,流行病学,卫生系统,质量管理,健康保险等;2.中观层面:住院/门诊,医院;3.微观层面:治疗过程,互动患者和治疗师,特定治疗方法等。德国ABC神经外伤康复模型全面系统,从ICU康复到重返工作岗位,涵盖所有相关脑功能的多个学科,学科自1995年以来免费在德国各地成功实施。阶段A:急性期住院患者(重症监护或卒中单元);阶段B:患者转出ICU,但需要进行强化康复治疗;阶段C: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完全自由活动为目的;阶段D/E:能独立活动但仍需认知与专业康复治疗。基于该模型下,治疗标准以循证医学为基础,质控管理严格且具有全国性,模型强调以患者为中心(患者是主体而不是客体,团队支持并指导患者)。该模型以患者能参与家庭、社区和社会为最终目标,一项预后研究(2009)显示,医疗康复中心投入1 欧元将回报社会5欧元。



传道授业解惑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政主任田恒力教授分享了“重型颅脑损伤及神经重症CPP治疗”相关进展情况,他总结表示,神经重症正在从经验性治疗逐渐转向目标性治疗,比如颅内压、脑灌注压、非惊厥性癫痫等的目标治疗。

◆在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手术治疗方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姜晓幸教授讲到随着技术发展,脊柱钉棒内固定系统应用越来越广泛。手术以减压、复位、固定、融合为目的,并尽量减少颈椎活动度的丧失;除特殊情况需前路松解或移除复位障碍外,后路手术能够取得满意的复位。

◆在医院专科护理人才培养与管理方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张玉侠主任总结分享为24字,即增加投入、突破机制、搭建平台、逐步推进、目标管理、协同发展。

◆据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胡三莲主任介绍,随着交通业、建筑业的迅猛发展,多发伤、群体伤等发生率越来越高,并且创伤已成为45岁以下人群的第一位死亡原因。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创伤救治护理难度大,专科护理质量要求高,唯有创新才能助推创伤骨科护理发展。

◆上海长征医院邵小平总护士长在讲座中介绍说,21世纪护理提倡“PEEPi”,也即预测、循证、精细、个体、整体,创伤重症护理要紧跟趋势,保持先进性。

◆上海长征医院神经外科于明琨教授从指南到临床跟大家分享了医疗相关性中枢感染的诊治策略,他强调,终极目标是针对病因治疗,化脓性感染需有效引流,必要时脑室内给药与冲洗。

◆上海瑞金医院毛恩强教授介绍,外科脓毒症(SAS)的基础处理包括抗感染、液体治疗、抗凝、外科引流、内科引流等,当前SAS的高级处理(免疫调节)仍处于概念广泛、界限不清阶段,有待进一步提升。

◆胫骨平台骨折被认为是最具有挑战的骨折之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文钧教授结合胫骨平台边缘性骨折最新进展动态,通过病例分享、相关机制解读叮嘱临床医生只有全面理解、洞察细微病变,才能减少漏诊,降低并发症。

◆就“如何提高对肩关节创伤诊治水平”这一热点话题,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吴晓明教授分享了他的心得。1.理解移位方向,提高复位质量。2.改善固定方法,重视缝线作用,软硬兼施才能达到理想的固定效果。

◆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王秀会教授讲到,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策略需要综合考虑分型、程度、年龄、骨骼质量、固定材料等多重因素,医生经验、伴发疾病、手术方式等也直接影响着预后效果,在争议中前行,在探索中突破,以患者为中心寻求个体化、精准化治疗,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总结传承,砥砺前行

此次会议汇聚了包括骨科、神经外科、护理学科等在内的多学科人才智力与优质资源,优势互补,既有享誉海外的创伤名医大咖演讲,也有活跃在临床一线、风华正茂的青年医师,成为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合作共赢的学术盛会。不仅专家阵容强大,而且内容实用新颖,立足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南,围绕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介绍领域内学术前沿和最新研究成果,并就当前人工智能、精准医学、医疗健康大数据形势下未来创伤医学发展新趋势进行了阐述与展望,令与会人员耳目一新。会议积极响应上海市医学会青年人才培养铸才工程菁英计划,特设“创伤专科分会优秀青年人才评选”活动,为创伤学科长期、稳定、健康发展蓄积人才力量。在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8•19”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健康中国2030”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