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医学会消化内镜专科分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会动态

消化内镜技术的蓬勃发展及临床应用 ——第20届全国超声内镜学术研讨会暨消化内镜新技术论坛手术演示精彩荟萃

 

编者按:2017年11月24-26日,从长海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手术直播到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的“第20届全国超声内镜学术研讨会暨消化内镜新技术论坛”会议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团队成功演示了超声内镜技术在消化道疾病治疗中应用。






【11月 24 日】

杨秀疆教授、陈洁教授:EUS-FNA

杨秀疆教授、陈洁教授演示的内容均为EUS-FNA。杨秀疆教授演示的手术是对1例胰腺癌的患者进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经消化道细针穿刺活检术(endoscopic ultrasound 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EUS-FNA)。患者,男,52岁,因腹痛2月入院,上腹部增强CT检查示:胰头颈部占位伴肝转移可能性大,诊断:胰腺癌。陈洁教授演示的手术患者,男,85岁,上腹部疼痛不适1月余。胃镜:胃体后壁IIb型病变,病理:胃体腺癌。超声胃镜,胃体下部后壁IIb型病变,累及粘膜层。腹部增强CT示:胰腺尾部癌肝脏多发转移瘤,并侵犯脾门。肿瘤标记物:CA199≥1200U/ML.。诊断:胰腺尾部癌肝脏多发转移瘤,早期胃癌。

两位教授首先通过超声探头观察胰腺病变大小、形态、位置、边缘及回声强度,同时注意病变是否侵犯周边血管及其周围淋巴结是否肿大,用多普勒显示血流及血管征象图,避开血管,选择合适的穿刺路径以及穿刺深度,在负压下抽吸组织样本进行后续处理,在无活动性出血和胰瘘后,退出超声内镜完成操作。

杨秀疆教授、陈洁教授指出:EUS的优点在于可直接将超声探头置于距胰腺较近的胃及十二指肠,避免了腹壁的脂肪及肠道的气体干扰,并可通过EUS-FNA 获取胰腺的细胞及组织学标本用于病理、肿瘤标志物检查,对胰腺疾病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EUS-FNA 不仅可结合超声内镜弹性成像,提高对胰腺占位病变良恶性判断的诊断灵敏度,还可以放置标记物,用于术中胰腺小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定位,用于引导腹腔丛、神经结阻滞及无水酒精注射,放射性粒子的植入等。目前由于其安全、有效且微创,已逐渐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在消化系统肿瘤诊治过程中。


胡兵教授:POEM

胡兵教授演示的是一例贲门失弛缓症病例。患者,男,26岁,因吞咽困难2月入院,2017年10月25日上消化道碘水造影示:贲门失弛缓症,诊断:贲门失弛缓症。胡兵教授采用POEM法,在内镜下直视下可见食管腔扩张,贲门狭窄。在贲门口上方行食管粘膜下注射,切开粘膜层约,暴露食管粘膜下层。胃镜直视下开始纵行切开环形肌,冲洗创面并用热活检钳钳夹创面血管,确保无活动性出血,并观察贲门口是否扩张。

胡兵教授指出:贲门失弛缓症又称贲门痉挛、巨食管,是一种少见的原发性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以往的治疗经验中,POEM 术后 2 周患者的吞咽困难、反流可明显改善,术后 3 个月患者吞咽困难、反流、胸骨后疼痛、体重下降均有明显改善。


董元航:经肛小肠镜检查

董元航教授演示的是为1例下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进行经肛小肠镜检。患者,女,15,间断便血10月入院,胃镜肠镜未见明显异常,胶囊内镜提示回盲肠多发溃疡性病变。董元航教授选择经肛门进镜,通过内镜与外套管反复依次充气、放气、滑行和钩拉等动作,将肠管不断地套在电子小肠镜镜身上,使内镜缓慢地推进到小肠远端。

董元航教授指出:小肠位于消化道中段,一般检查难以到达全小肠,是消化道检查的难点。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其临床主要表现为黑便、便血及贫血等,大部分的消化道出血经胃镜或结肠镜检查能明确病因,但仍有大约的患者无法确诊,称之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经肛小肠镜可完成全小肠的检查,能对出血灶进行准确定位,并具可取活检及内镜下止血治疗。


王东:EUS+SPYGLASS

王东教授现场为1例疑是胰腺 IPMN(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瘤)的患者进行EUS+SPYGLASS。患者,男,51岁,反复上腹痛2年余,2017年11月15日MRCP示:主胰管不规则扩张,考虑不典型IPMN。诊断:IPMN。

王东教授指出:SpyGlass 系统在胰腺囊性肿瘤尤其是 IPMN 的诊断中有很多优势,因它允许内镜直视胰胆管,特别是在难诊断的病例中,SpyGlass 胰胆管镜检查十分有效,对于导管结石、狭窄、增生性上皮异常等诊断都有帮助。SpyGlass尤其是对于胆胰管不明原因狭窄的患者可以进行直视下活检,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相对于以往的胆道镜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于恩达教授、刘枫教授: ESD

于恩达教授现场为1例直肠侧向发育性肿瘤的患者进行ESD手术。(患者,男,下腹部不适伴排便改变3月,电子结肠镜:结肠巨大息肉)。刘枫教授现场为1例食管癌的患者进行ESD手术。(患者,男,73岁,上腹部不适1月余,胃镜:食管糜烂,病理:麟状上皮乳头状增生,伴局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断:食管早癌)。两位教授先于病变边缘处作边缘环周标记,再行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至病变边缘明显隆起,然后用针刀沿标记的外侧缘进行环周切开,再沿切缘行黏膜下层分离,最后整片完整将病变切除。

于恩达教授与刘枫教授指出:目前ESD 技术开展最好的地方是在日本,研究认为 ESD 适合于EMR 不能整片切除的超过2厘米的癌前病变或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消化系统肿瘤,其长期随访结果认为采用IT knife行ESD的切除效果优于piecemeal EMR,病变残留率亦明显低于piecemeal EMR,与外科胃切除的效果相似。


Takayoshi Tsuchiya 教授:EUS-FNA

日本的Takayoshi Tsuchiya教授演示的是为1例胰腺占位的患者进行EUS-FNA。患者,男,68岁,体检发现胰腺占位1周,CEA5.19ng/ml,CA19-9 2.2U/ml,考虑胰腺占位。Takayoshi Tsuchiya教授采用环扫型 EUS 探查病变及其周围邻近脏器,观察病变大小、形态、位置与周围血管及脏器关系等;随后更换线阵型 EUS ,选择最佳穿刺位及路径行FNA。

Takayoshi Tsuchiya教授指出:EUS-FNA是指在EUS实时引导下,通过内镜活检管道插入专用穿刺细针,刺入病灶后在负压吸引下,穿刺抽吸出病变细胞或组织进行病理学检验。 EUS可排除腹壁脂肪、肠腔气体等因素对图像质量的影响,采用较高的超声频率以最近的距离对胰腺组织进行扫描,多角度实时观察病灶,同时可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病灶的诊察更加准确全面,更加经济。


王凯旋教授:EUS-CPN

王凯旋教授现场为1例胰腺癌的患者进行EUS-CPN,患者,男,64,上腹胀痛3月,EUS-FNA找到肿瘤细胞,CEA50.82ng/ml,CA19-9 46.2U/ml。

王凯旋教授指出:CPN治疗一般用来缓解疼痛及减少麻醉类药品的使用剂量.  EUS引导下腹腔神经丛阻滞术(EUS-guided celiacplexus neurolysis, EUS-CPN)的优势在于穿刺距离短, 通过多普勒显像可精确的避开血管。与传统镇痛治疗相比,EUS-CPN效果更好,一般EUS-CPN缓解疼痛有效期限可达12周以上。


王洛伟教授:ERCP在慢性胰腺炎中的诊疗价值

王洛伟教授现场为1例慢性胰腺炎的患者进行ERCP。患者,女,因间断上腹部不适8个月入院,胰腺增强CT显示:慢性胰腺炎,胰管多发结石。诊断:慢性胰腺炎。王洛伟采用ERCP方法,插入电子十二指肠镜检查胃及十二指肠,寻找十二指肠乳头,调整十二指肠镜方向,导丝、导管通过乳头进入胆总管,经ERCP造影导管缓慢注入适量碘海醇(稀释30%左右)造影,充分显示胆道系统,进行胰胆管疾病图像诊断,以球囊取行治疗或引流,解除胆道阻塞。

王洛伟教授指出:胰胆管疾病患者临床可表现为黄疸、反复上腹部疼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等症状,胰胆管疾病的准确诊断对及时针对性治疗十分重要,ERCP具有无创、无造影剂注入、检查方法安全简便等优势;ERCP镜下直视患者十二指肠乳头,观察形态,配合内镜附件可直接进行病理活检,插管成功后,向胆管里注入造影剂,可得到良好的肝内外胆道图像,分析图像可明确梗阻的部位和范围,可很好的进行定性定位诊断。


智发朝教授:ERCP胆管支架植入术

智发朝教授带来的是一例胆道狭窄的患者,患者反复出现胆管炎,多发胆道结石,通过现场演示ERCP联合胆道支架术,进一步为我们阐明了如何把握好ERCP的优缺点。

智发朝教授指出:ERCP联合胆道支架已可作为了医源性胆道损伤、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等疾病治疗首选治疗策略。大样本数据研究显示,ERCP 创伤较小、其安全性、舒适程度、术后护理等方面较容易让患者接受。针对吻合口狭窄的胆道狭窄患者,治疗效果确切。对于弥漫型胆道狭窄等非吻合口狭窄的患者,可以短期缓解改善患者的症状,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据目前文献报道,ERCP治疗胆道吻合口狭窄的治愈率为可达到70%左右。在肝移植术后胆道吻合口狭窄治疗效果安全可靠。对非吻合口狭窄的治疗中,虽然其治愈率不高,但与外科手术治疗等其他方式相比,ERCP仍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式。




【11月 25日】

专家团队分别针对急慢性胰腺炎,胰腺假性囊肿、胆总管下端狭窄、重症急性胰腺炎恢复期、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胰腺癌待排等10多个病例进行现场手术演示。


孙思予教授的演示内容为:EUS+金属支架引流术

孙思予教授指出:EUS+金属支架引流术的优势在于,金属支架灵活度和张力较大,直径较粗,引流充分,且通畅时间较长,在引流效果及操作性方面优于塑料支架,是一种治疗胰腺假性囊肿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廖专教授的演示内容:磁控胶囊胃镜

廖专教授指出:对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疑似克罗恩病或监测并指导克隆恩病的治疗、疑似小肠肿瘤、监控小肠息肉病综合征的发展、疑似或难以控制的吸收不良综合征( 如乳糜泻等)、检测非甾体类消炎药相关性小肠黏膜损害、临床上需要排除小肠疾病者均可用磁控胶囊胃镜进行排查。

张筱凤教授的演示内容:胰腺假性囊肿金属支架引流术

张筱凤教授指出:金属支架比双猪尾支架更容易置人及拔除,较易于操作,且金属支架直径粗,引流充分,引流效果优于塑料支架;“双蘑菇头”特殊构造,可以降低移位概率;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操作步骤,操作时间短,安全性更高;金属支架可引流至胃腔等体内器官,可避免电解质及大量液体丢失,减少机体损害。

邹多武教授与郝建宇教授的演示内容均为:ERCP+Spyglass

两位教授均指出:SpyGlass 胆道镜的应用给胆胰系统疾病的患者带来了福音,尤其是对于胆胰管不明原因狭窄的患者可以进行直视下活检,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并且相对于以往的胆道镜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Glovannini Marc Francols Vitor教授演示的内容为1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患者进行EUS酒精消融。

Glovannini教授指出:超声内镜引导下特殊部位酒精注射消融治疗安全性高,穿刺准确可行,可作为肿瘤治疗的候补治疗方法。

李鹏教授、Jan Werner Poley、Peter Vilmann和年卫东教授的团队演示的均为EUS+FNA术。

该团队指出:EUS-FNA 可直接获取胰腺占位性病变的组织细胞,为病灶的良恶性鉴别提供了技术支持,既往认为胰腺是一个易激惹的器官,穿刺可能导致出血及胰瘘,从而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但随着该技术的成熟及穿刺针的改进,目前已经证实该方法安全可靠。

此外,李文教授演示的内容为ERCP:胆道支架置换术,周平红教授的演示内容为:经胃胆囊NOTES。三位外籍专家Christoph Frank Dietrich教授、Anthony Tech教授、Yosuke Nakai教授演示的内容分别为:EUS及EUS+胃支架引流或EUS引导下支架置入囊肿引流术。

专家团队指出:近来由于EUS技术及相关配件的迅速发展,EUS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术损伤小、引流充分、费用较少、并发症发生率低,远期疗效、并发症发生率与外科手术引流相似,但死亡率明显降低。内镜下经EUS穿刺置管引流及ERCP置入胰管支架引流均为微创、痛苦小、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等新的治疗方法不断发展正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11月 26日】

专家团队分别针疑是IPMN、胰腺占位,慢性胰腺炎,胆总管狭窄、胃黏膜病变、胰头占位等病例进行现场手术演示。


王贵齐教授、黄永辉教授演示内容均为ESD

两位教授均总结其核心步骤以帮助青年医师成长——在病变部位行黏膜下注射,观察抬举征,使病变部位与肌层分离,降低手术操作难度。之后围绕病变部位进行环周标记,标记住点位于病变部位外侧约5 mm,沿标记点外侧对病变进行剥离。同时,两位教授指出内镜下ESD治疗的并发症包括疼痛、出血和穿孔。以术后出血最常见,术后穿孔最危险。如果估计ESD 操作时间较长,推荐在麻醉保护下进行治疗,此举不仅可有效抑制消化道内平滑肌蠕动,减少分泌,保证视野清晰还可有效降低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LeeYutong教授、吴晰教授演示内容为:EUS-FNA 、钟良教授和徐国强教授的演示内容为EUS+激光共聚焦。胡冰教授的演示内容为:ERCP+Spyglass。杜奕奇教授演示了经口小肠镜息肉摘除术,胡良皞教授演示了ESWL,郭杰芳教授演示了胃窦活检,张玲教授演示了:食管ph阻抗检测。

专家团队在现场操作手术的同时,详细讲解了手术要点和注意事项,对关键的步骤进行多方位演示,为青年医师手术技能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502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