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之铮:中国胶囊内镜的现状与未来
上海仁济医院戈之铮教授介绍,胶囊内镜检查已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重要的消化道疾病检查手段。如今我国的胶囊内镜方向取得了一系列临床进展,食管胶囊内镜分辨率不断提高、电量不断增大;胶囊小肠镜、胶囊结肠镜诊断疾病的敏感度、特异性不断提高。在胶囊内镜的发展中,运动控制与动力问题、诊断视野与清晰度等问题得到解决。具有PH、温度传感器、活塞药物释放结构的新型IntelliCap胶囊内镜,具有活检功能的胶囊内镜,具有病灶识别功能的胶囊内镜和网络数据库共享的胶囊内镜发展层出不穷。将来,或许会出现更为智能的“胶囊内镜机器人”,兼具检查、活检、治疗等多种功能,那将是内镜领域的又一次飞跃。
万军:中国胶囊镜共识解读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万军教授对我国的胶囊镜共识进行了解读。随着胶囊内镜领域的不断发展,国内外胶囊内镜共识及制南不断更新。我国《磁控胶囊胃镜系统医疗质量控制技术规范》对胶囊镜的管理、布局、人员、检查流程、不良事件管理等做出了规范。AGA2017胶囊镜指南推荐CE用于OGIB一线诊断工具,明确提出了胶囊镜报告要素。CE检查较易被克罗恩病患者接受,克罗恩胶囊镜下表现与肠镜类似,但诊断需依靠综合性临床诊断。食道胶囊镜尚不能替代传统内镜诊断食道疾病,不推荐CCE替代常规结肠镜检查评估IBD范围及严重程度。胶囊镜检查应重视禁忌症把控,防范检查风险,规避并发症发证。《中国磁控胶囊胃镜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于2017年发布,中国胶囊镜共识、指南及质控技术规范的推出必将进一步规范胶囊镜临床应用,技术的进步使胶囊镜功能更加完善,临床应用指南更具指导意义。
梁伟强:胶囊镜研究进展
香港大学李嘉诚学院梁伟强教授分享了近年来胶囊镜的研究进展。2001年,以色列开发的PillCam SB胶囊内镜得到FDA批准应用于成人,开启了胶囊内镜的华丽篇章。PillCam SB2和PillCam SB3系统分别于2007年、2012年投入使用,PillCam SB3具有更好的胶囊质量,自适应的帧速率,能够减少胶囊图像阅读时间。随着胶囊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胶囊内镜具有磁控的导航系统,适应症不断增多。目前,结肠胶囊内镜可用于大肠癌筛查、结肠镜检查不完整或不愿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并可用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的监测。未来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帮助下,可能提高胶囊镜的诊断速度与图像定位功能。能够进行药物释放或病理活检的机器人型胶囊镜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盛剑秋:胶囊内镜的质量控制
北京军区总医院盛剑秋教授分享了胶囊内镜的质量控制心得体会。低质量的小肠胶囊内镜检查与诊断准确率降低、出现检查相关并发症和不必要的医疗负担相关。为了提高小肠胶囊内镜检查的质量,检查前应选择强档的适应症,严格把握禁忌症,警惕并发症的出现。检查前应进行肠道准备,检查过程中实时监控,提高全小肠检查率。检查后,应确认胶囊是否排出体外,一旦发生胶囊滞留,应采用合理的处理措施。读图时推荐采用双视图或四视图读片模式,每秒小于15帧的读片速度进行阅片。胶囊内镜报告应准确、简洁、及时。
宋丹丹:胃胶囊镜临床应用进展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宋丹丹教授介绍,我国作为胃病大国,胃癌在我国的发病和死亡一直居高不下,已成为威胁国人生命的第二位肿瘤。目前磁控胶囊胃镜系统广泛应用于国内外临床,已成为胃病初筛和检查的重要工具。磁控胶囊胃镜新技术采用完全无痛苦的胶囊内镜进行诊断,是胃病理想的筛查手段,目前已在英国、德国、西班牙和我国数百家医疗机构应用数十万例,将对我国胃部疾病的早发现和早诊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磁控胶囊胃镜不能完整观察食管和十二指肠,暂不能取活检,无内镜下治疗功能,可作为电子胃镜和无痛胃镜的补充。
和水祥:结肠胶囊镜临床应用进展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水祥教授指出,结肠胶囊内镜具有无创、安全、患者耐受性好等优点,且并发症少。结肠胶囊内镜的适应症包括:无法耐受、拒绝应用普通结肠镜检查;无法完成普通结肠镜检查的补充检查,IBD黏膜病变活动性的检测和疗效评估。第二代结肠胶囊内镜具有相比更佳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结肠各种病变都有一定诊断价值,特别是能有效评估IBD黏膜病变的活动性。然而结肠胶囊内镜也存在无法取活检、存在滞留风险、一些特殊病变无法检出等不足之处。准确可控定位、药物靶向释放、具有活检与磁压榨贯通治疗的结肠胶囊内镜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282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