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医工融合创新路径,搭建学科发展新平台
——上海市医学会“医工共话”系列活动消化内镜全国沙龙顺利召开
2024年9月1日,由上海市医学会消化内镜专科分会主办的“医工共话”全国沙龙活动在上海成功举办。本次活动聚焦于医工融合领域,旨在围绕内镜设备创新研发与人工智能在临床实践中的前沿应用等议题,深入探索并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新路径,以期在该领域内促成更多创新性尝试。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上海市医学会会长邬惊雷教授,中国工程院李兆申院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党委书记邹和建教授,中华医学会游苏宁教授,上海市医学会谭鸣常务副会长等领域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消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活动。
邬惊雷会长:构建跨学科对话桥梁,共谋发展新路径
邬惊雷会长在开场致辞时表示,近年来,消化内镜分会成功主办了多期医工结合研讨交流会,赢得了广泛好评。今年,该活动规模升级至全国范围,内容亦拓展至影像光学、AI大数据等前沿领域。邬会长指出,未来的探索不能仅限于技术转化的推动,更需着重共同研发创新的实践,建议在现有专业架构基础上,深度融合装备制造业、医疗检测业等多个学科领域,旨在构建一个跨学科交流平台,集中探讨并解决行业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共同寻求突破之道。
李兆申院士:乘时代发展之势,屹立于学科发展前沿
李兆申院士指出,我国消化内镜检查已从稀缺资源转变为常规检查,同时,消化内镜医师队伍也实现了由弱到强的显著增强。这一转变得益于我国消化学科多年累积的坚实成就,为消化内镜的飞速发展奠定了稳固基础。消化内镜的发展并非单一学科的孤立奋斗,而是与多学科的发展突破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在当前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消化内镜的进一步拓展必将被推向新时代发展的前沿浪尖。
邹和健书记:启程探索之旅,激扬创新火花
邹和健书记表示,本次沙龙会,得益于钟良主委的精心策划与组织,成功开启了医工交叉融合领域全国性的首次探索之旅。伴随着多学科关键技术的持续突破与快速发展,学科间的界限正逐渐模糊,交叉融合趋势日益显著,这为沙龙会提供了充裕的讨论议题与广泛的合作机遇。相信在医工双方的热烈交流与思想碰撞中,必将点燃富有启迪意义与创新价值的智慧火花。
金震东教授:筑基强本,谋篇布局,共创消化内镜学科辉煌未来
金震东教授指出,我国在消化内镜领域已取得显著成就,特别是在智能化、舒适化及微创化方面成果丰硕,学术水平已跃升至世界领先行列。为了持续推动消化内镜学科的发展,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携手共谋该学科的未来蓝图与长远发展。
学术交流:促进多元观点,激发创新思维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胡兵教授、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杨西斌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廖专教授、复旦大学的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郭翌教授,分别以“医工结合的难点以及应对策略”、“光学内镜成像技术研究进程及临床应用”、“医工结合规范与创新”、“AI在消化内镜中如何发挥更大作用”为题,进行了精彩的主题演讲。
胡兵教授:医工结合的难点以及应对策略
胡兵教授在演讲中提出,医工结合作为推动医疗创新的核心动力,面临着跨学科沟通不畅、创新能力欠缺及资源对接效率低下等多重挑战。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难题,首要任务是构建一个高效的跨学科交流平台,以促进医学与工程学之间的深入对话与合作。此外,加强医工交叉培训,提升双方的专业素养与相互理解,是打破学科壁垒的关键。同时,建立稳固的合作框架与信任机制,为长期合作奠定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为了加速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必须依赖政策的有力支持与市场的明确导向,实施创新策略。这些综合措施将有力促进医学与工程学的深度融合,不仅加速医疗技术的革新进程,还将显著提升医疗服务的整体质量,造福广大患者。
杨西斌教授:光学内镜成像技术研究进程及临床应用
杨西斌教授指出,肿瘤发展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其早期检测面临着极大挑战,尤其凸显了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在肿瘤早发现中的至关重要性。鉴于此,杨教授及其团队正致力于研发百纳米级乃至纳米级的高精度成像技术,旨在显著提升肿瘤早期检测的准确性。在推进这项技术的过程中,杨教授明确指出了两大核心技术挑战:一是需进一步提升成像分辨率,以确保诊断的精确无误;二是要探索如何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巧妙融合,实现多模态下的结构与功能成像,为肿瘤诊断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同时,杨教授也深刻洞察到国内在医疗器械创新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为此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他呼吁应加强对工程研究成果的权益保护,设立专项基金以支持医学、工学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此外,他还强调应通过顶层设计来促进整个产业链条的协同发展,从而有力推动国产内镜与医疗器械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
廖专教授:医工结合规范与创新
廖专教授在概述国产医疗器械快速发展的宏大背景下,特别强调了上海市对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的积极政策支持,这一举措彰显了国家对提升医疗器械国产化水平、增强全球竞争力的高度重视。廖教授指出,跨学科融合是驱动高端医疗器械发展的关键力量,而政策规范与伦理审批则构成了保障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坚实基石。廖教授深入探讨了微创治疗技术的最新进展,特别是人工智能在医学与工程学结合中所展现出的颠覆性影响。他强调,为了确保人工智能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必须经由严格的临床试验及认证流程。最后,廖教授提倡医疗行业应积极响应“四个面向”的战略号召,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医疗器械行业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郭翌教授:AI在消化内镜中如何发挥更大作用
郭翌教授指出,中国消化内镜检查的需求量极为庞大,然而,当前实践中仍面临漏诊的风险挑战。郭教授表示,未来AI技术有望显著提升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在此背景下,她详尽分享了其团队在AI医学影像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涵盖了胃间质瘤危险等级的精确判别、息肉与结直肠癌的高效检测与分期诊断,以及肿瘤全阶段的科学分类与预测等多个关键方面。
此外,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李延青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梅浙川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于红刚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王洛伟教授分别围绕“智能消化内镜中心建设思路”、“数字孪生消化内镜中心初探”、“智能消化内镜报告系统思考”、“消化内镜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展望”等课题做了精彩分享。
专家们围绕演讲内容,展开了深入而热烈地探讨,不仅极具启发性,为与会者带来了丰富的前沿资讯与创新思维模式,还使大家收获了宝贵的科研灵感与潜在的合作机遇。
深化医工融合,驱动学科高质量发展
金震东教授在总结时表示,"医工共话"全国沙龙会活动聚焦于内镜技术与工科领域的深度合作,旨在通过新技术的引入与新方向的探索,为消化内镜诊疗领域注入全新思考。相信在医工融合的坚实基础上,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交融及创新驱动力,消化内镜学科定能稳健踏上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