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医学会医史专科分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分会动态

上海市医学会医史专科分会2025年度学术年会暨“医学人文视角下的医史文献研究”会议成功举办

 

为促进医史领域的学科交叉融合,拓展医史研究的多元视角与创新维度,由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医史专科分会主办、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协办的2025年度学术年会暨“医学人文视角下的医史文献研究”会议,于2025年10月24日上海大学延长校区乐乎楼乐惠厅成功召开,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

本次会议学科交叉属性鲜明,打破了医史与文献、人文、全球医学、社会史的边界,围绕“经络神经建构”“中药麻醉术流布” 等创新议题展开研讨。

会议开幕式以领导致辞、合影环节拉开序幕,随后的主旨报告环节由陈丽云教授主持,邀请了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韩嵩教授、南京大学闵凡祥教授以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李兰教授等学界权威开讲,报告内容兼具深度与前瞻性。

上海市医学会医史专科分会主任委员王丽丽教授致欢迎辞

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主任委员王春艳教授致辞

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夏昀教授致辞

上海市医学会医史专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陈丽云教授主持

主旨报告新颖独特、别具匠心

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韩嵩教授关于“知手:明代日用类书中的手记技巧与手识”的创新解读

南京大学闵凡祥教授对“超越‘为了医生’:医疗社会史研究的功用与意义”的深度剖析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李兰教授作“身体地图:在全球中医语境中建构经络与神经”的生动论述

学术报告精妙绝伦、引人入胜

当日下午,会议设置了两场学术报告,分别由王春艳教授、夏昀教授王丽丽教授、张苇航教授主持,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院校的学者,围绕“《永乐大典中的医事文化”、“新中国前三十年中西医结合在肿瘤防治领域的实践”、“《博医会报中医相关资料简介”等主题分享研究成果,现场互动交流氛围活跃。会议最后以圆桌讨论与总结闭幕环节收尾,全体与会委员参与其中。

左: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李海峰教授《简帛神仙类文献与<黄帝内经>中的生命追求及实践》

右上:上海中医药大学 张雪丹副研究员<永乐大典>中的医事文化

右下:北京大学 王聪《在化疗与草药之间:以北京市结核病研究所中草药科学化研究为例(1956-1990)》

上:上海师范大学 姚霏教授《新中国前三十年中西医结合在肿瘤防治领域的实践》

左下:上海中医药大学 严娜副研究员《<博医会报>中医相关资料简介》

右下:上海大学 赵前《曼陀罗与新中国中药麻醉术的创造与流布》

闭幕式

上海市医学会医史专科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张炜教授作闭幕总结

医学史不仅是对知识体系与医术流变的梳理,更是一部人与社会共生共构的历史。医学既蕴含着精微的理论脉络与临床经验,记录了历代医者对生命之学的探索与积累;又深深嵌入社会制度、文化观念、经济结构与知识交流之中,折射出人类对疾病、身体与健康的多重理解与治理方式。当下,医学人文学科不断兴起,重新审视医史文献,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把握医学知识内部的演化逻辑,也为揭示医学与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了坚实的史料支撑。本次会议成功吸引了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医史相关领域的百余位代表参会。其视角多元、学科交叉、观点独到、形式新颖,呈现了创新的学术内容,整场活动交流愉悦,整体成效获得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认可,有力推动了医史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学术创新发展


592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