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上海,温和而湿润。2019年6月23日,由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麻醉科专科分会主办的第八届东方麻醉与围术期医学大会暨第七届全球肿瘤患者围术期管理会议,在上海浦东国际会议中心隆重闭幕。本次大会是上海市医学会第十一届麻醉科专委会首次举办的东方麻醉与围术期医学会议,得到了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医疗资源处及上海市医学会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出席本次大会开幕式的领导有:上海市医学会会长、上海市医师协会会长、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教授,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医疗资源处王斐副处长,上海市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谭鸣教授等。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瑞士、新加坡、以色列、印度、中国港澳台地区,以及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CSA)、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CAA)等国际、国内知名学者289人应邀参加了本次盛会。“传承、创新、引领”是本次大会的主题,也将成为今后上海乃至全国最火热的学术关键词之一。大会在团结、热情、积极的气氛中圆满结束,与历次OCAP会议相比,本次大会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会议规模上,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短短2天的会期,289名来自全球各大麻醉学术组织或团体的著名学者应邀参会,其中享誉海内外的特邀嘉宾80人,港澳台及境外专家30人;参会人数3600余人,实际注册3382人,志愿者204人,外籍壁报选手11人;2个主会场外,新设多个分论坛,分论坛总数增至20个,内容涵盖临床麻醉、危重症、围术期医学、麻醉护理等领域,同时还举办各类赛事7项、卫星会议17场,使得专题学术报告达到170余场。开幕式现场座无虚席,掌声雷动,取得了非常圆满的效果。
图二:大会主席致欢迎词、大会秘书长主持开幕式,
从左至右依次是缪长虹教授、Vijaya Gottumukkala教授和罗艳教授
本次大会在筹办初期,认真梳理了近年来麻醉领域的新热点、新动向,并考量历次OCAP会议中各版块的关注度,有针对性的对2019 OCAP会议版块进行了调整,确保了议题的代表性、新颖性和观赏性。本次大会依然保留了气道、妇产麻醉、神外麻醉、骨科麻醉、危重症、疼痛等经典版块,还扩增了小儿、麻醉药理版块,而以往较为冷门的血液保护版块则被取消。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本次大会积极追踪了近年来麻醉领域的新热点、新动向,量身定做,新设了“全球肿瘤患者围术期管理论坛”、“围术期热点论坛”、“人工智能论坛”、“ERAS论坛”、“科创孵化论坛”等五大版块,实现了议题的多样化,显著提升了大家的参会热情,直到大会闭幕式结束,各大会场都洋溢着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
此外,本次大会所有的论坛均实行版主负责制,议题确立、专家邀请均由各版主负责,大会学术部则从学术质量、版块契合度、时间安排等环节进行把关,确保版块议题合理、学术质量高超。本次大会非常荣幸地邀请到杨胜利院士、王斐副处长、黄宇光教授、熊利泽教授、刘进教授、于布为教授、米卫东教授、姚尚龙教授、邓小明教授、俞卫锋教授、李立环教授、王天龙教授、马虹教授、李天佐教授、陈坤堡教授、梁晖教授、徐宇玉教授等中国大陆及港澳台著名学者,以及30位海外知名专家,如Ansgar M. Brambrink、Daniel I. Sessler、Vijaya Gottumukkala、谢仲淙、马大青、左志义、刘仁玉、Michael G. Irwin、Sophia Chew教授等。他们从不同角度作了一系列精彩的主题演讲。
开幕式前,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会长李立环教授率先做了《非心脏手术中常见的心血管问题》的大会报告,就非心脏手术中常见的四大心血管问题做了全面的介绍,为开幕式积累了很高的人气。开幕式后,在主会场一(见图五),中国工程院杨胜利院士首先在《数字医学》中指出数字工具提升医疗实践,使得医学高度精准化和高度个体化,在不远将来,每位临床医生身边都会有虚拟计算机的存在与协助。随后,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院长熊利泽教授在《国家脑计划带给麻醉学的思考》中指出,与神经科学相关的多项麻醉问题仍悬而未决,如麻醉机制、疼痛机制及镇痛、脑保护、AI等,有待全体麻醉同道深入研究和探讨。随后,王斐副处长和于布为教授分别做了《加强医疗服务,强化麻醉体系建设》、《西方医学的改变与东方医学的复兴》的精彩报告,引起与会人员的共鸣和深思。
在主会场二(见图六),黄宇光教授详细介绍了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立足六大体系、建设品牌科室”的成功经验,为麻醉学科建设提供了一个样板,而米卫东教授则从学科发展现状、提升从业人员数量与质量、完善学科发展构架等六个方面提出了他对麻醉学科发展的思考。随后,来自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Vijaya Gottumukkala教授在“肿瘤麻醉学,对于我们有着重要意义”中指出了目前肿瘤患者麻醉管理的现状和将来的发展方向,其理念与缪长虹教授不谋而合。缪教授在《麻醉与肿瘤免疫:我们能做什么》中强调,麻醉与肿瘤免疫领域内容广泛,证据错综复杂,且争议不断,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当然,围绕这个领域最近发表了不少高质量文章,值得广大学者关注。上述演讲内容丰富、新颖,视角独特,风格迥异,引起了参会人员的极大共鸣。
麻醉学和肿瘤的发生、发展、转归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肿瘤患者围术期管理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随着不同观点的不断碰撞和融合,麻醉与肿瘤相关研究俨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前沿热点之一。这些都考验着我们每一名麻醉医师能否主动转身、积极求变,探索如何优化肿瘤患者围术期管理以改善患者转归,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关系着我们麻醉学科的未来发展。正是居于以上考虑,本次大会首次同期召开“第七届全球肿瘤患者围术期管理学术会议”,就是希望通过传播“围术期麻醉管理策略可影响肿瘤患者预后”这一理念,促使麻醉医师将目光聚焦在肿瘤患者的围术期管理、关注肿瘤患者远期预后上来。
在全球肿瘤患者围术期管理论坛现场,澳大利亚Bemhard Riedel教授首先介绍了全球肿瘤流行病学数据,强调了麻醉医师在肿瘤患者预后中的作用,给与会人员一个直观的感受;随后,以色列Shamgar Ben-Eliyahu教授详细讲述了围术期神经炎症信号和肿瘤进展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创伤应激影响肿瘤转归的机制。此后,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陈向东教授与来自美国的Juan Cata教授分别介绍了局麻药、输血对肿瘤进展与转移的影响及其机制,分享了有关方面最前沿的学术动态;最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孙莉与美国Brett A.Simon教授分别介绍了胸部肿瘤患者、日间肿瘤手术患者的ERAS策略,从临床实践角度,告诉与会人员该如何优化肿瘤患者的围术期管理以改善患者预后。随着会议的进行,各种观点不断碰撞,智慧的火花不断涌现,有关肿瘤患者围术期优化管理策略的脉络也愈加清晰。我们希望通过本次以及今后更多的类似会议,能够推动产生肿瘤患者围术期优化管理的指导性意见或专家共识。值得一提的是,在肿瘤围术期管理论坛中,大会首次全程使用基于人机耦合技术的中英互译系统,积极推动了国内外学者的无障碍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等不断渗透和覆盖了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随之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蕴含着无穷的机遇。日新月异是科技与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我们麻醉学科的未来。从快速成长的机器人辅助诊断系统“沃森医生”,我们清醒地看到,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悄然改变传统的医学模式并有了惊人的发展;同时,大数据挖掘和研究的方法在医学研究中不断普及和发展,大批的研究人员致力于分析目前大数据医疗的前沿研究领域,以临床为本又服务于临床。麻醉学科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亦须主动面对和推进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而要实现这些远大目标,科技创新与融合是麻醉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正是在这种医疗大背景下,本次大会分别量身定制了人工智能版块与科创孵化论坛。
在人工智能版块中,来自台湾的王志中教授在《人工智能应用在急重症疾病之预测》中率先展望了AI对心血管、癌症等疾病以及麻醉风险的预测作用,随后IBM首席健康官陈彤博士则强调,人工智能正快速应用于医学,并以“沃森”机器医生为例详细分析了AI运用于医疗的进展和挑战。为了便于与会人员理解人工智能在医疗革新中的作用,来自深圳的乔昕博士从人工智能技术入手,在“AI让看病容易不再是梦”的主题发言中为大家科普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原理及应用。此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英伟教授具体展望了人工智能在麻醉学未来中的作用。最后,海军军医大学的金志超教授强调麻醉医师应乘着“真实世界数据”研究的东风,利用真实世界数据切实开展临床研究,从而推动麻醉领域快速发展,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强烈共鸣。
在科创孵化论坛,也同样反响热烈。上海市卫健委周蓉老师率先为麻醉医师解析了公立医院科创的相关政策,而黄徐丹教授、陈详教授则分别介绍了医药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与医药专利的申请,让现场的麻醉医师了解了科创、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国家政策。随后,李啸杨老师向大家分享了自身科创的经验,提出在临床中挖掘科创道路的七要素,给现场听众上了一堂生动的科创课。最后,沈宇辉老师在《医学交叉学科创新的本质和思考》中,强调学科交叉融合能更好地汇聚各学科的力量与智慧,可助力临床医师尽快闯出科创之路。
上海作为中国麻醉学科发祥地之一,一直有着厚重的学术养成氛围。自麻醉科创建伊始,数代麻醉学者都始终无私地哺育着新一代年轻麻醉医生走出校园、走进临床、走向患者。授其艺、传其道、领其神一直是上海麻醉学科老专家们的毕生追求。本次大会邀请了老一辈的国内麻醉学家,如吴新民、田玉科、张宏、王景阳、孙大金、庄心良、杭燕南、朱也森、薛张纲等教授参会,他们或参会或主持或点评,循循善诱,孜孜不倦,成为本次大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本次会议继续传承了OCAP历届会议选拔青年才俊的优良传统,在青年科研基金评审、优秀青年医师出国研修计划与共筑计划等传统项目的基础上,增设了中青年麻醉医师论文壁报比赛、气道管理技能大赛、围术期多模式镇痛演讲比赛以及全国神经阻滞视频比赛等4项赛事,为培养和锻造国家级麻醉优秀青年与杰出青年提供平台,吸引了众多青年麻醉医师甚至是海外选手前来参赛。在全球青年麻醉医师论文壁报比赛中,中国、美国、印度等多国 41 名青年才俊同场竞技,碰撞火花,深化友谊。为配合今年十月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气道管理操作技能大赛,大会还积极举办了上海站的气道比赛,经孙大金、庄心良、杭燕南、朱也森等老专家仲裁后产生最终比赛结果。在各项赛事中,青年医师的表现可圈可点,充分地展现了上海新生代勤学、奋进、勇于挑战的精神风貌,赢得了评委们的一致称赞。
短短的两天会议转瞬即逝,但本次大会上的前沿话题、精彩内容、多学科跨界交流,以及学术争鸣、思维碰撞的热烈气氛给所有参会代表留下深刻和难忘的记忆。我们深信,在分会领导和海内外各位嘉宾、朋友的共同努力下,OCAP会议必将成为本地区、全国乃至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盛会。
388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