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医学会肿瘤专科分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会动态

第四届东方肿瘤论坛顺利召开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第四届东方肿瘤论坛于10月12日在上海科学会堂隆重召开。

东方肿瘤论坛是上海市医学会“东方”系列品牌会议之一,精心打造高层次、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依托上海,立足长三角,辐射全国,体现了上海“海纳百川、传承创新、开拓进取、追求卓越”的海派精神,有效促进了肿瘤学的繁荣和发展。


开幕式由上海市医学会肿瘤专科分会委员兼秘书陈智伟教授主持。上海市医学会会长、上海市医师协会会长、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教授,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徐惠绵教授,上海市医学会肿瘤专科分会主任委员陆舜教授致辞。

莅临开幕式的还有中国工程院丁健院士,上海市医学会肿瘤专科分会前任主任委员邵志敏教授,候任主任委员周俭教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冯继锋教授,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张苏展教授,重庆市新桥医院朱波教授等专家。


  中国工程院丁健院士:抗肿瘤药物的筛选

丁院士提出我国恶性肿瘤面临的严峻形势:5年生存率不高,国产新药研发数量少等,并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角度提出精准医疗的核心-个性化药物的重要性。随后列举了近年来分子靶向药物的研发进展并着重列举了鳞癌的分子分型及潜在治疗策略、“广谱”抗肿瘤新药TRK抑制剂、肺癌基因分型指导的药物临床研究,指出目前癌症临床治疗面临的困境:患者临床响应率依然有限、易产生获得性耐药、原发性耐药广泛存在,联合用药大势所趋。丁院士指出药物研发总体目标:提高用药效率、提升用药安全、减轻患者负担,并在报告的最后汇报了表观遗传学在抗肿瘤治疗中的进展。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惠绵教授,深入探讨了我国胃癌历史现状和展望,阐述了研究传承及创新之路的点滴。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探讨了胃癌发展的三个阶段:起始阶段(60-80年代)、探索阶段(80-90阶段,胃癌病理分型、三级预防的研究、外科理念的演变等几个部分)及发展阶段(2000以来胃癌微创手术开展及普及、综合治疗效果、近10年胃癌临床研究进入快车道、数据共享回顾型研究成果斐然等),详细分析了取得的一系列进展和待解决的难题,并提出进一步发展策略(转化研究及提高胃癌早期筛查率)及进展展望(提高胃癌远期生存率)。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俭教授介绍了肝胆肿瘤的诊治进展,着重从“精准治疗”方面阐述最新结果。精准治疗,一以贯之,从诊断开始,到术前对余肝的测定,术中进行DSA、放疗及CT定位等;团队还率先在国内开展CTC来指导手术、预测肝癌的预后及疗效;通过基因检测,指导临床精准用药;以及循环肿瘤ctDNA,用以监测早期转移。靶向深度测序动态随访,可以提示疗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着重探讨了精准治疗时代里,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即TNBC的ER、PR和HER2表达均阴性的“难治性”乳腺癌,该如何选择精准治疗。乳腺癌在国内发病例数逐年递增,但因发病年龄、分子分型的差异,其流行病学特征与欧美不同,三阴性病例数较多,导致了乳腺癌治疗模式更趋向于个体化精准治疗。据此,靶向药物的研发对早期复发风险高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改善有着重大影响。近年来,随着抗HER2靶向治疗显著改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预后,减少复发及死亡风险。邵教授为我们纵览近5年国际及国内重要临床研究结果,为临床治疗的选择,辅助化疗或靶向治疗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我们介绍了在肿瘤医院开展的一项前瞻性临床研究,面向三阴性、多线治疗失败后患者,将于2年内公布结果,最后,提出了未来三阴性乳腺癌治疗的设想,精准治疗的基础来源于精准地分型,包括病理分型及分子分型,免疫组化分型,相信多年的研究成果,将对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苏展教授,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近5年肠癌诊治的进展。普及恶性肿瘤的筛查,作为近几年重要工作,但不同癌种发病情况仍有差异,例如随着HPV疫苗的上市,未来可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乙肝疫苗的普及使得乙肝病毒携带率明显下降。可见结肠癌的筛查显得尤为重要,结肠癌的特征在于较长的癌前病变,可以通过定期筛查显著降低疾病复发率及死亡率。通过全国各个地区范围内筛查经验,总结出一系列大肠癌筛查的方式以及各地区不同的结果,建立并验证了适用于各地区的筛查技术方法。增加体检中粪便送检率,提高人群筛查率,是近几年提出的主要目标。


重庆新桥医院朱波教授,为我们带来泛肿瘤领域内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免疫治疗经历多年的发展,从卡介苗到T细胞免疫治疗,再到恶性肿瘤的CTLA4/PD1/PLD1免疫治疗。免疫的记忆功能,能够使免疫治疗获益人群长期有效。因肿瘤突变符合TMB、dMMR、微卫星不稳定性MSI都会免疫治疗的效果产生影响。不仅免疫单药治疗需要检测PD1/PDL1的表达;联合治疗,包括联合免疫治疗、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同样也需要的临床依据。但肿瘤免疫治疗,依旧任重而道远,深入研究肿瘤微环境免疫调控机制,发现新的干预靶点或可能是未来研究方向。


江苏省肿瘤医院冯继锋院长,讨论了晚期乳腺癌治疗策略的演变及思考,多药联合从一线到二线尝试新的治疗;CDK4/6抑制剂在未来还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围绕肿瘤免疫周期治疗的研究,可以发掘不同靶点;不同的肿瘤免疫表型从而去探索可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的人群。另外,针对TCGA癌症和肿瘤基因图谱;最后,展望了移动医疗与人工智能、互联网+的随访模式下,可以基于病患全方位的治疗,并为乳腺癌未来治疗的个性化探索助力。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姚阳教授,从骨软组织肿瘤的发病率,回顾分析了近5年外科、内科的诊治进展。作为少见且复杂的骨软组织肿瘤,多项药物临床研究结果、多种新药靶向治疗各有优势。


大师讲坛云集了实体瘤诊治各个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为听众带来一场丰富的学术盛宴。大师讲坛结束后,根据不同学组,分为四个分会场,包括胃肠及肝胆胰论坛、骨软组织肿瘤论坛、胸部肿瘤及中西医论坛以及乳腺肿瘤及青年论坛。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分会场,从指南规范的解读,到术式探讨,新辅助及辅助治疗的进展,放射治疗的进展;再到精准治疗的大背景下,为驱动基因阳性的患者选择最优的靶向药物治疗及耐药后的处理,同时,疑难病例的多学科讨论以及肿瘤基础研究领域的成果,都推动学科的发展。

本次会议的形式多样,内容涉及肿瘤药物筛选、肿瘤转化医学、肿瘤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覆盖所有肿瘤专业学组。学术火花的碰撞必将促进我国肿瘤防治技术的繁荣和发展,进一步提升上海、乃至国内肿瘤防治的水平,为更多的肿瘤患者造福,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更多贡献!


4683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