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是国人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其中,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约占20%-30%,是危害最严重的卒中类型。工作16年来,长期聚焦与这一危重疾病,围绕如何改善此类患者的临床预后开展了系列临床、基础及转化研究,主要学术贡献如下: 一、攻克临床难点,提高闭塞脑血管的精准、高效再通:通过血管内介入治疗开通闭塞的脑血管、恢复灌注是改善此类患者临床预后的关键,然而临床上存在救治效率低、筛选烦、技术难、管理乱等问题,申请人针对这些问题开展:①流程创新:对院内卒中救治流程进行系统创新,牵头开发信息化智慧卒中管理模式,开展基于导管室的一站式卒中救治,极大提高了救治效率,建设了国家卒中中心的样板示范单位;②筛选创新:基于大量临床经验,国际上率先提出“LAST2 CH2ANCE”的手术病例筛选标准,被多个专家共识所推荐,并联合开发国内首个脑卒中多模影像智能诊断软件,提高了手术病例筛选的准度和速度;③技术创新:针对影响血管再通的四大难题(血栓负荷大、血栓质地硬、血栓逃逸多以及狭窄伴闭塞),创用6项新技术,使我中心闭塞血管开通率从60%提升至95%,残死率从70%下降至33%;④前沿探索:针对国际焦点问题“是否可以跳过静脉溶栓直接取栓”和“术后强化降压是否能够改善患者预后”两大重大问题,完成高质量临床RCT研究,研究成果以共同第一作者(排名第一)分别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NEJM和LANCET,并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被7部国际指南/共识引用。 二、聚焦再灌注损伤,探索分子机制和脑保护疗法: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接受血管内治疗后血管再通率可以达到95%,但其中仍有约一半的患者预后不良,这主要与血管再通导致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申请人聚焦这一重大临床问题,进一步开展相关致病机制研究,利用单细胞测序等创新方法,深入探索免疫稳态和能量代谢偶联等颅内病理过程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并发现AKG、星型胶质细胞的特异性脑保护活性分子及生物标志物,申请人正带领团队围绕上述发现开展深入研究,有望探索出脑保护的新疗法,进一步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三、加强医工结合,开展诊疗器具的创新转化:围绕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救治全流程,开展医工结合,针对诊疗过程中的未满足临床需求,研发脑卒中急救管理信息化系统和急性脑卒中人工智能评估软件各一套,现已在国内数十家医院临床应用;针对现有取栓器械的缺点,联合上海微创、上海加奇和珠海通桥等公司研发新型取栓支架,并牵头开展上市临床试验10余项,已有2款产品获批成功上市,推动了国产神经介入器械的国产化。上述装置的成功研发,必将打破进口产品对此领域的垄断,降低医疗支出,节省大量医保费用,使更多的重型卒中患者能够接受到有效的治疗,具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