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锐   许传亮   姜昊文


作者单位:200433  上海,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陈锐、许传亮);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泌尿外科(姜昊文)


通信作者:姜昊文,电子邮箱为haowenj@yahoo.com





作者简介:许传亮,本刊编委,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担任全军前列腺疾病研究所所长,亚洲泌尿外科学会科学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常务委员、肿瘤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泌尿外科专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全军医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入选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领军人才等人才培养计划。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9项。

作者简介:姜昊文,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育处处长、泌尿外科副主任,复旦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担任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性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理事、上海市医学会泌尿外科专科分会委员等。














erwer




本文来源

《上海医学》2021年7月第44卷第7期460-464页





引用本文

陈锐,许传亮,姜昊文.  2020年上海泌尿生殖系统肿瘤诊疗回顾与展望[J]. 上海医学, 2021, 44(7):460-464.

DOI:10.19842/j.cnki.issn.0253-9934.2021.07.002





摘  要

 2020年上海泌尿外科学界在泌尿生殖系统肿瘤临床与转化研究方面获得一系列成绩:临床新技术的应用不断增加,如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ET-CT技术、单孔机器人手术、高难度保留肾单位的肾脏肿瘤微创手术、新型保膀胱治疗膀胱肿瘤方法等;在转化研究方面获得了突出的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未来上海泌尿外科学界有望在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研究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关键词

前列腺癌;肾细胞癌;尿路上皮癌;生殖系统肿瘤





版权声明

本文为《上海医学》原创文章,版权归上海市医学会所有。如需转载本文,请联系本刊编辑委员会获得授权,并在文题下醒目位置注明“原文刊发于《上海医学》,卷期,起止页码”,谢谢合作!


 
 
 
 
 
 
 
 


     

       2020年上海泌尿外科学界在泌尿生殖系统肿瘤方面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笔者通过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主要作者为上海泌尿外科学者的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相关论文,并结合各单位上报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1  前列腺癌


1.1   临床诊疗

1.1.1   诊断与筛查    2020年由上海市医学会泌尿外科专科分会牵头的老年男性前列腺癌筛查项目正式启动,推进了早期筛查→穿刺活组织检查(简称活检)→病理学诊断→规范治疗→规范随访的全程管理。同时,MRI-超声融合图像引导下前列腺系统穿刺结合靶向穿刺活检的诊断方式在多家医院开展,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开展了一项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观察三维矩阵认知融合定位与软件融合定位的靶向穿刺方法的有效性。

1.1.2  手术治疗    目前,上海有10家医院开展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其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简称肿瘤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简称市一医院)于2020年引进了达芬奇机器人Xi手术系统,各医院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新路径和新技术。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又称上海长海医院)团队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简称中山医院)团队分别开展了经腹单孔机器人前列腺癌根治术,腹膜外单孔、经会阴单孔与经膀胱单孔入路在内的多种个体化创新入路的手术,发现单孔机器人前列腺癌根治术安全、可行,且在多个方面具有良好应用前景[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简称瑞金医院)团队通过队列对照研究证实,保留前列腺周围结构可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术后短期尿控,并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

1.1.3  并发症治疗    肿瘤医院等单位尝试开展体外冲击波治疗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勃起功能障碍和尿失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简称华山医院)等单位开展了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永久性尿失禁的男性尿道吊带手术,为治疗尿失禁提供了新选择。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开展腹腔镜下膀胱颈Y-V成形术,治疗前列腺癌术后难治性膀胱颈挛缩[2]

1.1.4   晚期转移性前列腺癌的治疗    目前已有多家医院开展多西他赛化学治疗(简称化疗),以及以阿比特龙为代表的新型内分泌药物的术前新辅助治疗、术后辅助治疗的临床工作,探索了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对晚期前列腺癌的治疗效果。随着新技术、新药物不断进入临床研究并用于临床治疗,晚期前列腺癌患者有望获得更好的预后。

1.2  科学研究    2020年前列腺癌科研成果丰硕,基于国内患者资料上海长海医院团队分析了208例原发性前列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样品和与其匹配的健康对照的组织全基因组、全转录组和DNA甲基化数据,与来自2 554例前列腺肿瘤的数据进行比较发现,我国前列腺癌患者基因组特征不同于欧美人群,并且可以借此预测疾病的表型和进展,该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3]

       此外,上海长海医院团队关注了基于多烯紫杉醇的前列腺癌化疗方案,使用该方案治疗后很多患者会出现多烯紫杉醇抗性,而去泛素化酶USP33能够抑制多烯紫杉醇诱导的细胞凋亡,表明USP33是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潜在的靶标,研究结果发表于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4]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团队分析了基因融合现象与前列腺癌治疗的相关性,揭示了TMPRSS2ERG融合癌蛋白的降解机制,证实了未受损的完整的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信号通路能够有效的靶向ERG蛋白,并在融合蛋白阳性的前列腺癌的遗传毒性疗法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发表于Molecular Cell[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合作研究发现了兼具上皮和间质表达谱特征的前列腺基底干细胞,揭示了前列腺基底细胞的异质性,发现了一群兼具上皮和间质表达谱特征、高表达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MT)调控基因的前列腺基底干细胞亚群[6]。同时,该团队应用深度靶向测序技术,对213例去势敏感前列腺癌(CSPC)和183例CRPC患者的循环肿瘤DNA(ctDNA)进行了综合分析,阐明了CSPC和CRPC的胚胎系和体细胞系基因突变图谱,发现了具有中国人群特征的差异突变基因,对临床治疗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该团队从环状RNA(circRNA)在转移性CRPC中的作用出发,通过高通量测序高级别的前列腺癌组织发现circRNA转录抑制因子GATA结合基因1(circ-TRPS1)的表达增多,并首次提出了circ-TRPS1/miR-124-3p/EZH2轴在前列腺癌的侵袭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该团队发现并证实,环磷酸腺苷依赖的蛋白激酶Ⅱ型β亚基(PRKAR2B)-缺氧诱导因子(HIF)-1α环路可增强肿瘤有氧糖酵解即Warburg效应,有利于前列腺肿瘤的生长。因此,该环路可能成为前列腺癌治疗的潜在靶点;提出KDM4B可通过调控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从而激活细胞自噬和促进前列腺癌CRPC进展,表明KDM4B可能成为CRPC潜在的治疗靶点。上述研究结果分别发表于American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7]Cell Proliferation[8]Journal of Cellular Physiology[9]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PET-CT技术是近年来前列腺癌影像学方面的最大进展之一[10],肿瘤医院团队运用PSMA PET-CT揭示了早期CRPC患者的疾病负荷情况与转移灶异质性特征,证实了对于CRPC患者,PSMA PET-CT检查较传统影像学检查具有更大的优势,为早期CRPC患者的个体化精准治疗和预后预测提供了重要依据,研究结果发表于Clinical Cancer Research[11]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团队关注了叉头框O3(FoxO3)circRNA(circ-FoxO3)在前列腺癌中的作用,发现circ-FoxO3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存活、迁移、侵袭,并且与多西紫杉醇的耐药性相关,靶向circ-FoxO3/FoxO3/EMT通路可能成为前列腺癌治疗的新策略。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团队发现间充质干细胞在前列腺癌化疗耐药中的重要作用,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诱导TGF-β1介导的细胞自噬来降低CRPC对多西他赛化疗的敏感性,该研究有助于改善前列腺癌的多西他赛耐药性。


2  肾肿瘤


2.1  临床治疗    微创和保肾等理念在机器人手术系统、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辅助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保留肾单位的手术在临床普及、外科技术和操作流程日臻完善。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肿瘤,如完全内生性、肾门处和单肾多发肿瘤的保留肾单位手术各医院也在积极开展,并取得良好的疗效。在控制出血和缩短热缺血时间方面,多家医院探索了多种辅助技术,如“3D打印”、三维智能互动定性定量分析(IQQA)、术中导航、辅助射频消融、冷冻消融、免缝合、环形缝合等技术,均获得了良好效果[12]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又称上海长征医院)团队研究了肾癌骨转移患者接受骨转移部位局部手术的疗效,结果显示转移灶数量、转移性肾细胞癌风险预测评分与手术效果密切相关,合理选择患者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13]

2.2  科学研究    中山医院团队证实了肾癌可分为免疫豁免型与免疫耗竭型,其中免疫耗竭型肾癌具有更多的免疫抑制细胞和抑制因子,以及更低的肿瘤突变负荷(TMB)水平,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效果差,该分型有助于筛选出更有可能从靶向治疗中获益的人群[14]。同时,该团队阐述了乳腺癌易感基因相关蛋白1(BAP1)基因突变型肾癌的微环境特征和免疫逃逸机制,提出联合人C-C趋化因子受体(CCR)5拮抗剂和PD-L1单抗用于治疗BAP1突变型肾癌,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15]。 

       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团队分析了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内RAS结构相关家族基因10(RASSF10)表达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相关性,并证明了其对肾透明细胞癌预后的良好预测价值,论文发表于Oncoimmunology[16]。同时该团队报道了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17(SOX17)作为一个新的抑癌基因和一个基因调节环调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对肾癌靶向药物抵抗和肿瘤进展调节的作用机制。这一研究阐明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肾透明细胞癌进展中相互作用的新机制,并提供了晚期肾透明细胞癌治疗中抑制耐药和肿瘤转移的潜在药物靶点。

       市一医院团队分析该院病例和美国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的947例肾细胞癌患者的H-E染色组织病理学图像,运用机器学习开发并验证了一种基于数字病理学的计算机识别诊断和生存预测模型。


3  尿路上皮肿瘤


3.1  临床诊疗    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手术微创化率进一步提高,常规腹腔镜和机器人辅助的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以及扩大淋巴结清扫术在各家医院得到开展,原位新膀胱术得到进一步优化、完善。传统手术得到优化,如腹腔镜下部分膀胱切除术和输尿管膀胱再植术等。保膀胱的理念和新技术在进一步积极探索中。华山医院团队牵头上海5家医院完成了经尿道腔内液氮冷冻消融联合肿瘤电切术治疗膀胱肿瘤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的全部入组和随访。市一医院团队开展了铥激光整块切除术联合髂内动脉介入化疗和膀胱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来治疗T2期膀胱癌的临床研究。 

       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的手术路径创新上,结合达芬奇机器人技术或腹腔镜技术一体位的手术切除方式在各家医院开展。上海长征医院团队在欧洲泌尿学会年会上,对该院开展的腹膜外一体位的腹腔镜手术(PLESS)进行报告和手术视频交流。对于早期低级别的肿瘤和孤立肾的UTUC,该团队尝试利用冷冻消融治疗的保肾方式,短期效果良好。

       针对晚期转移性肿瘤的PD-1/PD-L1免疫治疗进入临床应用阶段,单药或联合化疗等其他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和真实世界的临床治疗正在开展。将PD-1/PD-L1作为新辅助治疗应用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研究在几家综合性医院得到开展,即将获得初步结果。

3.2   科学研究    上海长海医院团队利用低覆盖率全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测尿液脱落细胞中染色体改变诊断尿路上皮肿瘤,其灵敏度和准确性分别为82.5%、96.9%,该技术诊断尿路上皮癌准确性高、成本低,有望成为减少膀胱镜检查的辅助诊断和监测尿路上皮癌复发的无创方法,可大大减轻患者的负担,研究结果发表于Clinical Cancer Research[17],并在美国癌症研究学会(AACR)官网、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官网等国内外10余家媒体上被点评。

       中山医院团队分析了膀胱癌的免疫图谱,发现新型免疫检查点LAG-3可促进膀胱癌免疫逃逸,且以LAG-3为靶点的治疗有望成为膀胱癌全新的免疫治疗手段[18]

       上海长征医院参与机器人肾盂输尿管癌根治术研究(ROBUUST)协作组的国际研究,采用微创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治疗输尿管尿路上皮癌,并主导建立了术前预测患者肾功能不全的列线图(nomography)模型,用于筛选适合围手术期化疗的患者。

       华山医院团队的研究明确了hsa_circ_0068307/miR-147/c-Myc调控c-myc介导的肿瘤细胞干性的生物学机制,基于此的临床预后模型将为膀胱癌患者提供崭新的风险预测模型;该团队还通过联合TCGA和基因表达汇编(GEO)转录组分析,揭示了膀胱癌与糖酵解相关的基因集,通过样本对列验证,构建了膀胱癌糖酵解相关基因的预测模型。

       市一医院团队发现阻断CCR8能重新激活膀胱癌的抗肿瘤免疫活性,联合PD-1抑制剂能显著提高抗肿瘤效果,因此CCR8+调节性T细胞(Treg)有望成为膀胱癌免疫治疗的有效干预靶点。另外,团队在膀胱癌研究中发现,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4(LOXL4)可作为p53蛋白的上游调节蛋白质,可诱导突变的肿瘤细胞凋亡,为膀胱癌的治疗带来新的思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团队通过分析外显子测序数据,鉴定出膀胱癌相关的突变多肽,并揭示了这些突变的多肽与突变特异性免疫反应性与炎症之间的负相关性[19]


4   其他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


       睾丸肿瘤中存在异常的基因选择性剪接(AS),瑞金医院团队分析了150例睾丸生殖细胞瘤患者的高通量RNA测序数据和AS值,结果提示AS值、病理学分期、T分期与疾病的进展呈正相关。AS值比年龄、病理学分期、T分期对睾丸生殖细胞瘤的5年进展具有更大的预测效能[20]

       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团队利用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SEER)数据库分析了2004—2015年22 165例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患者,结果发现年龄、人种、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分期、SEER分期、是否接受手术是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而年龄、人种、AJCC分期、TM分期、SEER分期、是否接受放疗是肿瘤特异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

       乳房外佩吉特病(extramammary Paget’s disease)是一种罕见肿瘤。华山医院团队回顾性分析164例(其中142例新发、22例复发)阴茎和阴囊Paget’s病的临床特征,发现新发Paget’s病患者症状持续平均时间为24个月,复发患者仅为3个月;复发患者更易合并腹股沟淋巴结转移,但较少发生局部渗液。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neu)在复发病灶中表达显著升高,为治疗该疾病提供了有效的依据[21]

       综上, 2020年上海泌尿外科学界在肿瘤研究方面获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临床水平不断提高,新技术不断投入临床应用,在Nature等期刊发表了高水平论文,期待未来在此方面获得更好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上海医学》杂志创刊于1978年,是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上海市医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医药卫生类综合性学术刊物。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中国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上网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和国内各大数据库收录。

本刊设有共识与指南、院士论坛、述评、专家笔谈、青年学术论坛、专题研究、论著、短篇论著、MDT病例讨论、病例报告、综述、会议纪要等栏目,杂志每年开设各重点学科的专辑或专题,介绍上海医学科技奖获奖项目,并举办“春蕾杯”年度优秀科研论文和优秀病例报告评比活动,遴选青年才俊担任审稿人并培养为青年编委。

本刊的办刊宗旨:全面介绍各学科临床、科研、教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学科发展资讯,及时报道各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医学的整体发展状况,推动医学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充分发挥作者、读者、编者三者紧密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成为各学科临床医师和科研人员的良师益友。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上海医学》官网

官网:http://www.smasmj.com

Email: smasmj@shsma.org.cn

电话:021-62178606




审核:张晨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网页,点击右上角在浏览器打开可下载全文PDF文档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