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医学会
微信号
SMA1917
功能介绍
帮助您了解更多关于上海市医学会的各类信息
巴林特小组工作坊-系列培训
2016
巴林特小组作为一种训练全科医师处理医患关系的方法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通过巴林特小组的训练,医生对医患关系的关注使得医生生能够很好地理解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特点,有研究显示参加巴林特小组的全科医生比参加其他常规的行为医学培训的医生更具有自信,对医患关系和心理咨询的基本技能掌握得更全面。
巴林特小组在中国
→2006-2008年上海同济大学和德国弗莱堡大学(ASIA-LINK)的培训项目
→ 2009—至今 上海中山、同济等医院和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
→2011-2015年北京协和医院连续举办了4届北京国际巴林特研讨会
→2013成立中国巴林特联盟,2015在广东、四川成立各地的巴林特联盟;
→2014年至今,上海市医学会连续举办了3期巴林特小组工作坊培训。
本项目将以小组工作坊的形式,面向临床医务工作者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团队开展巴林特小组的系列培训,为保证培训得到可持续进展,在临床医疗实践中获得应用,并促进医护个人的成长,我们对参加培训的同道有如下期待:
1.有意在临床实践中践行整体医学模式,探索社会心理文化因素;
2.具备自我反思的能力,有开放的心态、持续学习的意愿;
3.能够参加后续的系列培训及督导;
项目培训主要技术
1
巴特林小组
是一种聚焦于医患关系的病例讨论形式,这种形式使临床各科医生更好地了解患病之“人”、同时有助于加强医患联盟、提高医生的沟通技巧以及避免医生职业耗竭。数十年来日益发展并受到广泛认可,已经成为欧美医学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必修课程。巴林特小组集中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是建立职业化医患关系的一门技术,是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各科医师开展医患沟通技能和医生自我成长培训的有效方法之一。
2
支持性团体
在团体中重现医患沟通中的问题,浓缩真实的社会互动。利用“此时此地(Here and now)”,强化积极、有效的人际互动模式,获得的团队的经验移植到现实生活中去,学会有效建立医患关系,进而解决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被接纳、被聆听、在信息的传递中感受到团体的凝聚力。
3
角色扮演
使人暂时处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照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对他人社会角色和自身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的履行自己的角色。
4
家庭和人际关系雕塑
雕塑的主要目的是把人际之间的关系通过空间距离、方位来使其变得清晰;在医患关系探讨中使用雕塑,可以使复杂的系统家庭关系、医患关系和家庭成员-医院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层次分明,参与者在这个非言语的象征性的工作系统中体验在不同的雕塑状态下的感受。
项目培训目标
·
全面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模式来诊治疾病
·掌握医患沟通技巧,在临床工作中更好地改善临床沟通
·学会识别自身情绪问题和职业压力、职业倦怠
·通过团体小组分享、家庭雕塑、巴林特小组等形式的活动提高医生的沟通和工作能力并缓解职业压力,逐步完善人格特质获得个人心理成长
巴林特小组工作坊日程表
时间:2016年5月19-21日
地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
(宛平南路600号) 教学培训楼三楼
主要培训专家介绍
吴文源
教授
现任卫生部精神卫生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卫生部疾病控制中心专家组成员、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顾问、上海市医学会精神科分会顾问等;曾任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社会精神病学学组组长、上海市医学会理事、上海市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等。是在上海市综合性医院开展心身医学培训的倡导者。
何燕玲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上海市医学会精神医学专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巴林特联盟成员,致力于发展精神卫生服务并融入全科服务中,开展了大量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培训。主要研究领域为精神病流行病学、国际精神卫生、精神卫生政策与服务、精神疾病的量化评估。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和上海市科协优秀科技论文等奖项。发表论文和著作百余篇。
季建林
教授
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兼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精神卫生学系主任、上海市闵行区精神卫生中心院长。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身科和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与心身医学分会常委、上海市医学会行为医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上海市心理卫生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综合医院精神卫生、认知行为治疗与危机干预。
徐勇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副教授,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长期从事精神医学及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培训工作及心理治疗的培训,负责中美认知、中美团体、中德班的教学培训工作,长期开展认知团体,动力性团体的治疗工作及对心理治疗师的督导工作,教学技巧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深受学员好评。
申远
教授
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主任,长期从事精神医学及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培训工作及心理治疗的培训,负责Asia-link心身医学项目,精神心理科 主任、教研室主任 医院国际合作处处长 代表中国合作方7次赴越南、老挝等地为当地医生培训授课,作为主要组织者及讲师开展了9次国内培训课程,惠及全国近20个城市300余人次的专科和非专科医生。受邀在世界精神病学会(WPA)2008年年会报告,作为主要编写者之一出版培训教材《心身医学基本技能》一书。
骆艳丽
教授
同济大学附同济医院心身科行政副主任,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专科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精神病学专科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疼痛学专科委员会委员、北京济生疼痛医学基金会委员。《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编委。多年来从事持续的躯体形式疼痛障碍(PSPD)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在国内外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参编多部专著及教材。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等多项课题。
汪浩
教授
同济大学附同济医院特需医疗科主任博士,主任医师。曾在德国弗莱堡大学附属医院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和客座医生,是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病分会委员,上海市康复医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担任内科学、医学英语、医患关系、医学导论、留学生全英语课程《医学导论》、《诊断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持和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 SCI 收录4篇。主编和参与出版著作4部。
袁志敏
教授
新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副主任医师,团队长。从事医疗工作二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疾病的防治。在家庭医生制工作中善于提供以健康为中心的综合性、连续性和个体化的医疗及健康保健指导服务,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以她领衔的“巴林特小组”活动,对缓解全科医生职业压力,改善医患矛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荣获得区卫计系统职工创新项目“十佳”创新奖。
陈华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理医学科副主任医师,Asia-link心身医学项目的培训教师。多年来参加医学心理咨询门诊、综合医院联络精神医学会诊、急会诊的工作。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论著多篇,参编多部教材。擅长综合医院精神障碍、抑郁、焦虑和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和家庭治疗,长期在综合医院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在上海市积极推进巴林特小组的开展。
项目负责人
:何燕玲教授、陈华教授
本次学习班将授予国家级继续教育II类学分8分。学习培训合格者颁予结业证书。
培训时间
:2016年5月19日-- 21日
培训地点
:上海市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宛平南路600号)
教学培训楼三楼
现场注册时间
:2016年5月19日(周四)7:45-8:30
现场注册地点
:会场门口
注册缴费
:报名费1500元/人,3人以上团体单位优惠1200元/人
缴费方式
:现金或刷卡
如需汇款,请于会前到账,账户信息如下:
账号:1001255309008900719
开户:工商银行静安寺支行
单位:上海市医学会
款项:巴林特培训
巴林特小组系列工作坊培训(2016)
报名回执
联系方式
联系人:陈燕昀
上海市医学会学术继教部
联系方式:021-62187346/62565939*1230
邮箱:cyy8250@163.com
备注
:请参加培训班学员务必将报名回执内的信息于
5月16日
前
发送至以上邮箱,以便会务安排,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