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5日,由上海市医学会消化系病专科分会、上海市医学会普外科专科分会、上海市医学会肝病专科分会、上海市医学会消化内镜专科分会、上海市医学会感染病专科分会和上海市食管胃静脉曲张专科分会等六个专科分会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东方消化病大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消化科专家、感染科专家、内镜专家以及护理、信息等多学科专家欢聚一堂,交流分享消化方向最新多学科诊疗模式,通过跨行业的交叉融合,加强全国消化科医务工作者的临床和医疗能力。会议邀请樊代明院士、王福生院士、李兆申教授、侯金林教授等多位知名专家教授进行专题报告,现场气氛生动热烈、异彩纷呈。

大会设立专题报告、胃肠肿瘤论坛、感染性疾病及肝病论坛、胆胰疾病及内镜新技术论坛、炎症性肠病及肠道微生态论坛、消化道出血及功能性胃肠疾病论坛、消化内镜技术演示论坛等专场,参会人数1000余人。大会采用专题报告、手术演示、病例分享、坛主点评等多种形式,促进消化学界的学术交流和最新成果分享。本次大会为全国消化科医护人员提供了最新专科进展的交流平台和交流空间,多学科的代表们在本届会议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信对今后消化疾病诊治未来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都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进一步促进消化学科的专业化发展。

谢渭芬:上海消化内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长征医院谢渭芬教授以“上海消化内科发展报告”为题,详细介绍了上海消化内科发展的今生前世。上海消化系病专科分会正式成立于 1981 年,人才济济,涌现出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专家教授。早期,以江绍基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德高望重奠基者筚路蓝缕,利用简陋的条件,艰苦创业,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奠定了今天上海消化发展的基础;如今,上海消化人踏着前辈们的足迹,不忘初心,继续励精图治,以更开放的视野和更先进的理念为上海消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这些继往开来的领路者们上承传统,下启未来,正在带领着中青年消化同道开启上海消化界的新篇章。斗转星移,36 年时光转瞬即逝。回首过去,上海消化历史辉煌、硕果累累,发展日新月异。未来,我们坚信上海消化界的明天会更辉煌!

樊代明:未来之路贵在整合,难在整合,赢在整合
樊代明院士做了题为“医学的系统论和整合观”的专题报告,系统地阐释了医学的历史、世界医学走势,用独到而锐利的思维和眼光分析整体整合医学(HIM)的内涵,提出医学发展贵在整合,难在整合、赢在整合。他强调整合医学不仅要求我们把现在已知各生物因素加以整合,而且要求将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也加以整合,需要我们将现存与生命相关各领域最先进的医学发现加以整合,构建更全面、更系统、更科学、更符合自然规律、更适合人体健康维护和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新的医学知识体系。把数据、证据还原成事实,把认识、共识提升为经验,把技术、艺术凝炼成医书,在事实经验医术有机融合成整合医学。类似于建万里长城,必须三个因素,需要图纸、沙浆、砖头,图纸是整体观,沙浆是整合观,砖头是医学观。未来的道路是转化医学,规则是循证医学,路标是精准医学,驾驶员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只有把这些团结起来,精准医学才能达到医学想去的地方。

王福生:细胞治疗产业是未来的主力军
解放军第三0二医院王福生院士讲解了“肝硬化和肝衰竭的干细胞进展与挑战”。间充质干细胞(MSC)是最成熟的具有治疗价值的细胞,能分泌免疫调节或促进炎症消退、组织损伤修复的细胞因子,并且能诱导分化为具有治疗作用的细胞。目前已有应用MSC治疗肝脏疾病的临床试验。302医院是第一批国家干细胞治疗肝病备案机构,研究显示MSC治疗安全性高且能提高患者生存率。目前我国细胞技术类再生医学产业还存在诸多问题,细胞治疗临床需求大,将成为传统治疗的重要补充;发展迅速但存在隐患;制度和管理不完善,隶属关系不明确,未形成体系;法律法规滞后、不健全。此外细胞治疗对技术层面和从业者(单位、个人)要求较高。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立产业管理制度和模式,开辟绿色通道给予重点支持是未来细胞治疗的发展方向。

李兆申:我们所期待消化内镜的未来
第二军医大学李兆申教授探讨了“我们所期待消化内镜的未来”,讲解了消化内镜技术发展与展望。中国消化内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诊断到治疗的发展过程。消化内镜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我国消化内镜技术快速发展。消化内镜中心运营管理趋向于安全化、人性化;内景操作过程规范化、舒适化;内镜诊断技术无盲化、智能化;内镜治疗技术微创化、精细化;内镜医师培训正规化、资质化。回顾消化内镜30年历史,我国取得了进步快速,成绩斐然;展望消化内镜未来,我们任重道远,前途光明,期待我国消化内镜的明天!

侯金林:移动医疗应用于肝病诊治大有可为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侯金林教授聚焦于“慢性肝病与移动医疗”,介绍了肝脏与移动医疗现状和未来。微信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交,手机成为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手机问诊也成为现代人就医的渠道之一,然而存在多个缺点。86岁的“网红”骆抗先教授是互联网医疗的先行者,率先利用博客广泛传播医学知识,惠及了数以万计的中国慢乙肝患者理解疾病。移动医疗应用和服务也日益增多,其领域细分,问诊领域活跃用户集中度高。乙肝母婴零传播APP是梦想照进现实的写照,利用APP管理乙肝妊娠患者,效果显著。乙肝临床协作网到移动医疗平台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果。目前移动医疗研究主要有四个方向:患者就医过程中产生的药物经济学研究;临床医疗研究和实验室数据科研价值大,具有孤岛效应;制药企业和生命科学是研究热点,得到大量资金投入;智能穿戴设备数据有限,不受认可。由此可见,医疗大数据整合势在必行。

王吉耀:警惕循证医学不恰当利用,过度检查过度医疗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王吉耀分享了“循证医学与合理医疗”。合理医疗指提供需要的、临床有效的、可以获得的、公平的、合理应用资源的、能优化健康和幸福的医疗措施。目前很多医疗服务都处于灰色地带,即对个人来讲利与弊不清楚。目前各家药企与循证医学结为盟友,联合为一些漏洞百出的理论提供证据支持。“循证医学”常常强迫医生去做未必正确的事情,可能是导致过度医疗的推手。循证医学的实施是为了让患者得到最大利益,真正要质疑的并非循证医学本身,需要警惕其被不恰当的利用。做临床决策时,必须考虑患者的需求,衡量获益和风险,坚决反对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目前多个国家组织评估过度医疗,一边研究者和政策分析者制定国际循证指南,利于抑制过度医疗,有利于患者和社会。作为实施者的医生,应该多思考,与患者沟通,避免过度医疗。

郑民华:见微知著,方得始终
上海瑞金医院郑民华教授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介绍了“微创外科创新发展”。如今微创手术深入人心,微创外科打好外科基础非常关键。微创技术初步成熟,现已进入恶性肿瘤治疗阶段,微创技术走向专科。微创外科的未来将着重于精准外科和多学科诊治,创新与改良手术入路,推广整体化手术室,机器人手术等创新技术前景广阔。90年代的腹腔镜手术与现在极其相似,手术技术与设备、器械确实有很大提高,但都不是本质性、变革性的。这些年来腹腔镜手术成为常规手术,过去引以为豪的高难度手术成为普通手术,腹腔镜外科医师已成历史,由腹腔镜外科变成微创外科,机器人、单孔、腹腔镜与内镜联合,更精准、更微创。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作为微创医师,应当努力学习打好基础,完善全科知识,找准定位谋划前途,把握机会,迎接挑战。

消化内镜技术演示论坛:消化人杰聚申城,浦江内镜耀东方
消化内镜分论坛一如既往的成为了大会的焦点,论坛围绕以“EUS、ERCP、ESD”3E为核心的内镜技术进行展示,内容丰富、亮点纷呈,会场内人气爆棚、座无虚席,大咖与青年才俊纷纷亮相,焦点问题讨论异常热烈,创新手术展示格外精彩,充分展示了上海市消化内镜的雄厚实力!


感染性疾病及肝病论坛:以整合医学为契机,挑战感染性疾病传统诊疗模式
感染性疾病及肝病论坛邀请到全国消化病、感染、肝病领域知名专家如王吉耀、缪晓辉、高鑫等教授进行专业感染性疾病及肝病学术交流。坛主由谢青教授、沈锡中教授、茅益民教授担任,探讨话题由点及面,从基础到临床,从循证医学到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的指南和实践展开探讨,务求振聋发聩,广开思路。论坛在意犹未尽中结束,为与会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实现了理念的碰撞。


胆胰疾病及内镜新技术论坛:科技创新研发内镜新技术,实践促进临床推广应用
内镜新技术案例分享是胆胰疾病及内镜新技术论坛的鲜明标志,论坛主席陈世耀教授、沈柏用教授、钟良教授经过精心策划和仔细准备,邀请了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等多个方向的知名专家学者,开启了一场学科交叉、行业融合的高峰论坛,座无虚席、掌声连连、追踪提问把现场气氛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消化道出血及功能性胃肠病论坛:深入认识,关注功能性胃肠病临床诊治
由坛主邹多武教授、戈之铮教授、许树长教授坐镇的消化道出血及功能性胃肠病论坛精彩纷呈,由各路消化科专家组成的讲师团为大家提供了一场丰富的学术盛宴。诸位专家引经据典,使用大量临床案例及基础研究、临床转化研究数据讲解各种新技术在消化道出血的应用,以及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治注意事项,并与各位与会人员进行了广泛深刻的交流,为推进消化道出血及功能性胃肠病的发展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消化道肿瘤论坛:促进精准医学与多学科协作,推广消化道肿瘤分子个性化医疗
消化道肿瘤论坛由房静远教授、楼文晖教授共同担任坛主。消化道肿瘤复杂且涉及面广泛,近期国内外学者围绕消化道肿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期半天的论坛就消化道肿瘤分子早筛、早诊与个性化治疗,多个消化道肿瘤的手术治疗现状和展望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进一步加强了我国消化领域内专家和青年人才的交流,对我国消化道肿瘤精准医疗的发展具有强有力地促进和推动作用。


炎症性肠病及肠道微生态论坛:理论发展和临床研究相结合,把握炎症性肠病研究新视角
本论坛高度聚焦于炎症性肠病和肠道微生态相关研究,在坛主刘占举教授和刘杰教授的组织下,多位炎症性肠病和肠道微生态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年青医师奉上丰富精彩的知识盛宴,内容丰富翔实,着重于炎症性肠病和肠道微生态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体现了前沿性和临床实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