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5日,由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主办的“病毒性疾病新进展研讨会暨第四届HBV cccDNA专题研讨会”在上海宾馆顺利举行。

虽然天气严寒,但阻挡不住大家学习交流的热情。会场气氛热烈,来自海内外的知名专家齐聚一堂,座无虚席,共同就病毒性疾病新进展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探讨。南北交锋,中外共聚,各位专家不远万里前来为病毒性疾病的研究提供了全球思维和创新思考;基础与临床交汇,实验室与医院发声,学术大拿与杏林圣手分别从各自的角度为病毒性疾病的研究给出了新颖的观点。



开场仪式

会议开场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谢幼华教授主持。上海市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主任委员张继明教授、上海市微生物学会病毒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曦教授分别代表两个专科分会对莅临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致以热烈的欢迎和谢意。在过去的一年里,两个专科分会携手共进,在学术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两位教授也对未来继续把握机遇、勇攀高峰,争取更大的进步充满信心。


主题报告

来自吉林大学的牛俊奇教授围绕“抗病毒药物临床试验”的主题,为参会者带来了精彩的报告。他介绍了多种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HBV药物:capsid抑制剂、治疗性疫苗、表面抗原释放抑制剂、RNAi技术等层出不穷。报告内容丰富,振奋人心,燃起了我们对“肝炎2030”目标的信心。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张永振教授介绍了自己在RNA病毒起源和进化方面的工作。张永振教授利用现在热门的宏基因组学寻找新的病毒,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被发现的与不分节段病毒有进化关联的分节段病毒——荆门病毒。张永振教授提出问题层层深入,讲解深入浅出,精彩纷呈。

来自德国ESSEN大学病毒研究所的Mengji Lu教授是HBV研究领域的专家。这次他专程回国,为我们带来关于“HBV感染与自噬”相关的报告。在HBV感染中,自噬同样也参与调节了HBV的复制与表达。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谢幼华教授高屋建瓴地讲解了HBV的细胞因子相关背景和治疗前景,并介绍了其课题组在此方向上的进展。谢幼华教授严谨扎实的研究风格给参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汪萱怡教授介绍了他在“多基因型病毒性疾病的疫苗“方面的工作。汪萱怡教授从诺如病毒和人类乳头瘤病毒的流行病学、致病性,不同基因型的交叉保护,多价疫苗的耐受性,卫生健康投入的效益多方面介绍多基因型病毒疫苗的研发的挑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许洁教授简洁明了地介绍了中国慢乙肝治疗的优选策略,从全局到具体药物娓娓道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张欣欣教授以全球视角介绍了丙肝治疗策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黄玉仙教授则从WHO新指南的视角讲解了中国消除丙肝的前景。三位教授的报告简明扼要,举重若轻地勾勒出肝炎治疗的图景。

下午的HBV cccDNA专题研讨会中,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邓强教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徐文胜教授、第二军医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任浩教授共同主持。

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杨益大教授从多视角多层面介绍了不同的慢性乙型肝炎的治愈策略,为实现慢乙肝的治愈提供了自己的思考。

重庆医科大学的陈娟教授用精彩绝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带来了关于“Sirtuin家族参与cccDNA表观调控的机制研究“的报告。

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病原生物学系的鲁凤民教授介绍了增殖肝细胞抵抗HBV感染的可能机制,从临床现象到进一步机制研究,抽丝剥茧,带来了不一样的思考。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邓强教授在他的报告中,从免疫治疗的角度给出了一种清除HBV cccDNA残留细胞的治疗策略,令人耳目一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陈捷亮教授则细致地探讨了cccDNA在乙肝慢性化和转归中的作用,给HBV研究者提供了有益的启发。来自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张小楠教授则介绍了HBV核酸原位杂交技术,并讨论了在临床和基础上的应用。

在最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继明教授介绍了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停药的研究现状。这项重要工作给临床医生提供了治疗方案选择的依据,也给基础研究者提供了思路。

dvdf

本次会议安排紧凑而充实,多位专家的报告精彩纷呈、百家争鸣,参会者受益良多。回顾过去,在病毒学上攻坚克难的专家学者们砥砺奋进;展望未来,新理念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将会带来更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