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亚洲胸部放射学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心胸学组共同主办,上海市医学会承办的第四届亚洲胸部影像学术大会(The 4th Asian congress of Thoracic Imaging(ACTI 2019))暨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五届全国心胸影像学术大会(the 15th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Society of Thoracic Radiology)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
亚洲胸部影像学术大会是每4年召开一次的胸部影像学术盛会,本次大会的主题是“胸部影像与人工智能”。大会邀请到来自亚洲、欧洲和美国的众多胸部影像领域权威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围绕胸部影像的前沿进展、人工智能在胸部影像的应用进行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
此次大会与中华放射学会第十五届全国心胸影像学术大会同时召开,全国的心胸影像专家和从事胸部疾病诊疗的医生汇聚一堂,这注定是亚洲地区一场空前规格和规模的胸部影像学术大会!
开幕式
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先生,上海市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谭鸣教授,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金征宇教授,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刘士远教授,亚洲胸部放射学会主席万永亮教授,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心胸学组组长郭佑民教授,上海市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王培军教授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严福华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彭卫军教授主持开幕式。
万永亮教授致辞:人工智能是对传统影像资料分类和管理的巨大变革,可快速、同时地处理数以万计的图片信息,必将大大节省高素质专业影像医生的体力和脑力付出。随着生物影像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诊断技术必定还会发生质的飞跃。
郭佑民教授致辞:为第四届亚洲胸部影像学术大会能在中国上海召开感到非常荣幸!本次大会与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五届全国心胸影像学术大会同时召开,必将会进一步促进我国与整个亚洲在放射学领域的学术交流。
王培军教授致辞:亚洲胸部影像学术大会能在上海召开,是对中国放射影像领域学术发展的肯定与支持。上海放射学已经有百年的历史,放射学分会是上海市医学会最早成立的分会之一,创建于1950年。上海放射学界专家学者对我国影像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刘士远教授致辞:作为本次大会主席对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他指出,“上善若水,海纳百川”,这是我感悟的上海精神。作为医生,我们应该有上善若水之德,海纳百川之胸怀,希望本次大会上,来自亚洲各国的放射学领域的专家、学者能在这个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上增进友谊,加强合作。
金征宇教授致辞:亚洲胸部影像学术大会在中国的召开对于我国与亚洲各国的学术交和合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上海市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希望各位专家学者欣赏上海美景品尝上海美食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中国人的热情,更重要的是,通过本次大会,让亚洲各国加强与中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谭鸣教授致辞:影像医学是发展最快的医学学科之一,已经从解剖结构的显示向功能、代谢等发展,出现了功能影像学;与基础研究的密切结合,出现了分子影像学;与人工智能科学的结合,出现了影像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的结合,出现了远程诊断中心;与治疗的密切结合,介入影像学得到极大发展等等。影像医学不但是临床医生的眼睛,也是临床医生最重要的工具,不管是诊断、治疗、康复还是疗效检测都离不开影像医学。第四届亚洲胸部影像大会在上海召开,必将推动上海和亚洲各同行的交流,推动亚太地区胸部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与发展。
中华医学会王大方副秘书长致辞:健康问题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是实施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人工智能是近年来的热点,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人工智能可以成为医生的助手,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大数据的集合和机器学习可以解决医生数量不足和诊疗技术参差不齐的问题,为提高胸部疾病的诊疗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次大会的学术交流将进一步推动胸部疾病诊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工智能的临床应用。
亚洲胸部放射学会主席万永亮教授和本次大会主席刘士远教授共同为来自韩国的Jung-Gi Im教授颁发了亚洲胸部放射学会终身成就奖。
主题报告
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刘士远教授在报告中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他指出,具有最终临床应用价值的人工智能技术需要在发现异常、量化测量、随访跟踪和鉴别诊断中均发挥可靠作用。也就是说,除了将深度神经网络应用于医学影像的分类(诊断),研究者还需继续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影像检测(发现异常)、分割(量化测量)、配准(随访跟踪)中的应用。
影像科医师应该更客观、更现实地看待人工智能技术。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尚处于初级阶段,更多是围绕某单一影像任务提出解决方案,与临床工作场景还有很远的距离。此外,目前深度神经网络应用的前提是大量的数据训练,并不是所有病种都能满足这个条件。此外,要更严谨地评估人工智能技术喝以更广阔的思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医学影像不只应用于诊断,许多临床环节都涉及影像的分析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也不只应用于影像分析,深度神经网络能就不同模态的信息(如文本、语音)产出有价值的应用成果,如在手术室等复杂环境中对成像和图像的分析研究,帮助医师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的任务环节。
AI在医学影像领域具有更广阔的落地场景
北京协和医院金征宇教授在报告中指出,近年来,有关AI的学术论文越来越多,而中国在AI方面的研究更是突飞猛进,中国AI论文数量据全球前茅,中国拥有的AI专利超过美国和日本。预计到2023年,机器学习用于影像学诊断的市场投入达20亿美元。在医学影像方面,AI 技术具有更广阔的落地场景,AI在中国影像学领域的应用有可能打破国巨大的患者数量,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以及放射科医生职业倦怠带来的困局,通过 AI 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医师诊疗效率与诊断精度,使医学图像的分析技术下沉,缩短患 者就诊等待时间,降低患者就医成本。
非结核分支杆菌肺部的影像学特征
Im Jung-Gi介绍了肺结核和非结核分支杆菌肺部的影像学特征与作用。他指出,NTM肺病很常见,无传染性,鸟型分枝杆菌和脓肿性分枝杆菌最常见,在病理上与结核无不同,主要分两种类型,肺上叶纤维空洞型和结节支气管扩张型;结节支气管扩张型发病率增加,在发达国家较结核更常见。1/2伴有结节支气管扩张型MAC的患者,未经治疗病情会进行性加重,最终需要治疗干预。
肺纤维化影像学研究进展
David A Lynch教授介绍到,肺纤维化CT征象主要有网格影,牵拉性支气管扩张,蜂窝征,胸膜下不规则,结构变形,肺叶体积减小。可以基本确定非IPT的CT表现为(下列任意一种):实变占优,广泛磨玻璃影(无急性加重),广泛的马赛克证,呼气相广泛清晰的空气潴留,弥漫的结节或肺气囊。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的CT表现:磨玻璃影,网格影以及牵拉性支气管扩张±实变、蜂窝征少见。亚临床ILD会导致总肺容量减少,6分钟步行距离减少,遗传谱类似于IPF,术后ARDS风险增加,死亡率上升。
肺癌结节在肺癌筛查中的应用
Matthijs oudkerk教授结合NELSON 研究介绍了肺癌结节在肺癌筛查中的应用。NELSON研究提示对于高危曾吸烟或当前吸烟者,接受低剂量CT筛查可显著降低肺癌死亡率。研究者使用CT筛查无症状的肺癌高危男性,可使10年肺癌死亡率降低26%,女性肺癌死亡率降低39%~61%。NELSON研究采用结节体积和增长速度对CT筛查出的结节进行管理。该研究结果将为未来肺结节的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人工智能对手术病理证实肺结节的检测分析
Yung-Liang Wan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ClearRead CT(CRCT)的肺癌检出率高达94%。相对于病理证实的良性结节,CRCT显示病理证实的肺癌在统计学上有显著的优势。CRCT排除了41%的病理证实的良性病变显示了其在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或活检中的作用。同时结合LDCT和血管抑制图像,可以获得较高的肺癌检出率和较低的肺癌检出假阴性率。
本次大会共设有5个国际会场,33个英文专题讲座,26个英文论文发言和48个英文壁报,将从肺癌筛查、常见和疑难胸部及心血管病变的诊断、AI在胸部的应用经验分享等方面进行交流。会议期间同时设有AOSOR-ASTR专场,主要介绍COPD的最新影像学研究进展。
此次同时召开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五届全国心胸影像学术大会,设有5个中文会场,围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胸部疾病影像学诊断思路及影像引导介入,将有48个中文继续教育和前沿进展讲座;另有66个中文论文发言和60个中文壁报展示交流。作为创新性项目,“心有灵犀、胸有成竹”青年医师胸部征象演讲争霸赛,将集中展示30位来自全国的心胸影像青年精英的教学水平;疑难病例读片作为保留项目,今年做了很大改动和创新,全国胸部影像“影林争霸赛”在第一轮海选中31个省市6000余人关注,2300余人答题,其中脱颖而出的35位名选手组成7支战队将在本次大会“影林争霸赛”决赛中一决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