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第五届东方代谢病大会暨2019上海市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学术年会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隆重开幕!本次会议由上海市医学会主办,上海市医学会内科学分会、上海市医学会糖尿病专科分会、上海市医学会肾脏病专科分会、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专科分会、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代谢专业委员会联合承办。
精彩开幕式
上海市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谭鸣教授、上海市医学会内科分会主任委员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内科学分会历来注重学术交流和青年医师的培育,东方代谢病会议自创办以来,注重资源整合,采用多学科协同办会模式,专家阵容强大,内容实用新颖,立足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南相结合,既注重内科学前沿知识进展,又有内科学交叉学科诊治研究的深入探讨,旨在推动我国代谢病的学术交流与发展,帮助广大同仁了解代谢病基础与临床诊治的最新进展,培养临床医师在代谢病诊治方面的全面的临床思维方式,提高临床诊疗技能。
主题报告
刘玠院士: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大有可为
冶金自动化及信息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刘玠院士介绍了人工智能近年来在大数据、智能化、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疾病诊断、新药研发、个体化医疗、临床试验、医疗数据识别与记录、流行病爆发预警以及医用机器人中大有作为。人工智能撬动了医疗智能化,促使智慧医院落地,进而实现面向医务人员的“智慧医疗”。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务”,面向医院管理的“智慧管理”。
人工智能可以应用在药物开发的不同环节,包括虚拟筛选苗头化合物、新药合成路线设计、药物有效性及安全性预测、药物分子设计等。在发现关系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发现药物与疾病的连接关系,也能发现疾病与基因的连接关系。在计算能力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对候选的化合物进行筛选,更快筛选出具有较高活性的化合物,为后期临床实验做准备。在医学教育和培训方面也可以拓展应用,在康复、护理方面也有用武之地。
Prof. Gavin Tan:人工智能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管理中的应用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失明的重要并发症,如果能够通过眼部的早期筛查,就能有效预防由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视力丧失。来自新加坡国立眼科中心的Gavin Tan教授结合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现状,介绍了通过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分析,扩展当前医疗环境中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范围,人工智能筛选将逐渐取代人工分级,有潜力改善疾病的预后和预测,利用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开发基于其专有的视网膜图像分析技术及深度学习的产品组合,以识别和追踪多种疾病的进展,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必将提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护理的可用性,并减少糖尿病患者的视力损失。
黄荷凤院士:妊娠期糖尿病孕期血糖管理与子代长期代谢健康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黄荷凤教授在报告中指出,血糖控制是妊娠期糖尿病管理的核心目标,对子代健康至关重要,妊娠期糖尿病孕期血糖水平不仅影响子代近期健康,与远期并发症也呈正相关。妊娠期糖尿病孕期血糖控制能显著降低新生儿巨大儿、大于胎龄而等近期并发症,但是,目前现有证据还未能证实妊娠糖尿病孕期血糖控制能否给子代带来长期的保护作用。
Prof. Michael Wheeler:预测妊娠糖尿病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小分子代谢物的发现
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Michael Wheeler教授在报告中指出,近一半的妊娠糖尿病会进展至2型糖尿病。尽早干预危险因素,防止妊娠糖尿病进展为2型糖尿病至关重要。为发现特异性预测指标以及妊娠糖尿病进展至2型糖尿病潜在的病理生理机制,做了很多研究,揭示了新的预测特征,并将特异性代谢物与从妊娠糖尿病向2型糖尿病转变的病理学联系在一起,在实验模型中干预与未来糖尿病状态相关的能直接损害胰岛功能的特异性代谢物水平进而防止进展至2型糖尿病。
刘必成教授:CREDENCE研究:糖尿病肾病治疗新里程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刘必成教授在报告中介绍,糖尿病肾病(DKD)由于其复杂的致病机制和广泛的靶器官受累,延缓其进展仍是临床挑战性课题。SGLT2抑制剂作为新一类降糖药,因独特的作用机制,使其能够针对2型糖尿病多个病理生理机制进行有效干预,产生心肾共同保护作用。
贾伟平教授:分级诊疗与糖尿病管理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教授结合医院-社区糖尿病一体化管理上海模式介绍了分级诊疗中的糖尿病管理。上海积极整合资源,探索了三级医院与社区医院联动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管理的模式。医院-社区糖尿病个体化管理模式有助于推广筛查适宜技术,建立梯度转诊通道,实施无缝管理,切实提高糖尿病社区管理的以上“三率”。首先是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社区健康守门技能;第二是实施规范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立糖尿病管理小屋;第三是建立糖尿病患者及高危人群档案管理,在开展基本诊疗的同时进行患者个体化咨询、糖尿病并发症筛查和医院转诊。通过糖尿病管理,提高了社区血糖达标率,通过多种糖尿病教育活动,社区糖尿病知晓率显著提高,通过眼底筛查和周围血管病变筛查,社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筛查率显著提升。
吴家睿教授:真实世界研究与精准医学
中国科学院吴家睿研究员在报告中介绍,真实世界研究是提供真实世界证据的一个主要途径,是当前开展精准医学的重要模式。真实世界证据在2016年被美国政府确定为临床试验证据之外的补充证据,用于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审批决策;在2019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征求意见稿——真实世界证据支持药物研发的基本考虑。真实世界是一种在日常的临床实践场景下评价药物效益的实用性研究,是从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意外的其他来源获取的关于用药方式、药物潜在获益或者安全性方面的数据。当我们在研究一个个体时,不仅要考虑如何完整地收集这个特定个体自身的有关数据,而且要让该个体始终处于非人为干预的真实环境,从而保证收集到的数据能够反映出个体的真实状态。
Prof.Fay Feihan Dai:促进胰岛β细胞增殖的新策略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其特征是胰腺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无法控制血糖水平。加拿大多伦多大学Feihan Dai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促进胰腺β细胞增殖的新策略,产生新的功能性胰腺β细胞是治疗糖尿病的最终途径。最近的研究表明,从人类胚胎干细胞(hesc)中产生几乎无限量的胰岛素生成β细胞是可能的。然而,这种方法有其局限性,即人胚胎干细胞衍生的胰岛素分泌细胞不能连接到胰腺中复杂的现有胰岛素细胞网络。他们正在研究通过促进α细胞的转化分化和通过新生胰岛结构内β细胞的新生来增强β细胞数量的药物。
这是一场内分泌、糖尿病、肾脏病、心血管病以及分子生物学联合协作召开的信息化时代多学科交叉视野下的学术盛会,明天的会议还设置有肥胖-糖尿病-脂代谢论坛,代谢与肾脏病学论坛、遗传性代谢病论坛、代谢与心脏病论坛以及分子生物学专场,专家们就当今医学发展新趋势如人工智能、精准医学进行了阐述与展望,为广大内科医师、住规培医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让我们携起手来,继承传统、加快创新,为上海市内科学事业发展尽自己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