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5日,第一届亚洲医学磁共振学术大会(Asian Society of 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 ASMRM)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本届大会由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办,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放射医学工程专业委员会协办,并得到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磁共振学组的大力支持。来自亚欧地区以及美国、澳大利亚的6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盛会。
开幕式
1
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主席Larry Wald教授、亚洲医学磁共振学会主席严福华教授、海外华人医学磁共振学会主席杜江教授、韩国医学磁共振学会主席Yeon Hyeon Choe教授、上海市医学会副秘书长吴坚平教授、上海市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王培军教授、中华医学华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程敬亮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金征宇教授视频致辞,出席开幕式的还有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陈敏教授等国内外著名的医学磁共振领域的180余位专家。
亚洲医学磁共振(ASMRM)学会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加强亚洲各国磁共振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亚洲地区医学磁共振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发展。本次大会以“交流、分享、合作、创新”为主题,邀请国内外专家大咖,聚焦医学磁共振前沿科技,共同探讨医学磁共振的最新进展,旨在推动我国医学磁共振领域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发展,并以此为平台建立与其他地区、国家的联系,加速亚洲磁共振医学事业的国际化进程,争取引领发展的潮流。帮助广大同仁深入了解磁共振方向的热点、难点问题及临床实用问题,为放射科医师搭建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
Prof. Larry Wald:超高场强磁共振成像技术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命科学研究的深入,磁共振成像技术正向超高场发展。本次大会上,美国哈佛大学Larry Wald教授介绍了超高场强磁共振成像技术及其应用。UHF脑功能研究中受到信噪比、编码和患者活动/干扰波动的限制,以硬件为中心的方法有助于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新兴的MR技术例如高阶动态匀场和改善梯度线圈PNS性能,能够取消小场不均匀性,设定多种自由度。未来的超高场强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一种活体观察细胞生命活动的显微成像方法,动态观察研究生命活动过程,正是应用的需求和技术的进步推动超高场磁共振成像的发展。
Prof. Georges EI Fakhri:正常脑功能及脑疾病的神经分子影像
许多脑疾病无明显病灶,其病因可能是源于脑活动或脑区连接的异常,目前常用的脑成像诊断技术很难对其异常脑活动进行精准定位。美国哈佛大学Georges EI Fakhri教授带来的正常脑功能及脑疾病的神经分子影像精彩报告,介绍了PET/fMRI等新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PET与fMRI常用功能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并不高,在PET / fMRI探测神经递质中,PET可检测受体阳性率,而fMRI主要检测受体刺激引起的神经血管反应。将二者优势融合,并结合分子影像学特色,可实现脑疾病的精准定位。
Prof. Bernd Hamm:分子影像及磁共振弹性成像对细胞外基质的评估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和洪堡大学夏里特医学院Bernd Hamm教授分享了分子影像及磁共振弹性成像对细胞外基质的评估经验。磁共振分子成像有助于活体诊断,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监测和随访,用于临床相关指标与疾病的基础研究,发现最有潜力的生物标志物和分子探针。MR弹性成像(MRE)可以量化主动脉壁的硬度,多频MRE成像灵敏度极高,具有稳定的波长和良好的图像质量,非侵入性,无对比剂,可以用于肝纤维化分期、通过硬度检测肿瘤、评估炎症、监测疗效等方面。
冯晓源教授:神经影像学MRI展望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冯晓源教授指出,如今的MRI神经影像技术进步很快,但主要还是形态诊断为主。如果能显示极细微的形态变化无疑对疾病诊断有极高的价值。虽然形态诊断是基础,但MRI的特性决定了它能够提供形态学改变之外的功能学信息,如MRS,BOLD,DWI等。AI,大数据,新算法可能助力MRI成为放射组学的核心,使基因-放射组学,代谢-放射组学等成为常用的诊断工具。
Prof. Chi Woong Mun:提高磁共振温度成像的时间分辨率
韩国仁济大学Chi Woong Mun教授介绍了提高磁共振温度成像的时间分辨率的经验。同时指出与零填充和TV重建方法相比,采用锁孔技术(keyhole technique)进行MR温度监测可提高时间分辨率。在锁孔技术中,相位编码数大于等于完全扫描的1/8。
龚启勇教授:精神影像学新进展
在传统影像学里,精神分裂患者的头部CT与MRI等检查结果看起来往往与健康人群无异,无法发现精神疾病患者的脑改变,导致临床缺乏客观有效的诊断、预测和疗效判定指标,因此医生很难借助传统影像辅助检查方式帮助确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龚启勇教授提出精神影像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有助于揭示精神疾病的病理机制,发现诊断、鉴别诊断和疗效预测的客观标记。将来可通过分子影像技术的结合,实现活体细胞、分子层面的影响,有望更精确地预测病灶,实现精神疾病的早期识别、早期干预及指导个体化治疗。
这是一场结合多板块前沿新知的医学磁共振领域学术盛宴,专家们就当今医学磁共振发展新趋势如人工智能、精准医学进行了阐述与展望,为广大同仁提供了一个专业开放的交流平台。会上涌现的新知识、新观点、新指南及新技术对于亚洲医学磁共振学会和亚洲医学磁共振领域的学术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让我们携起手来,增加交流、公诸同好、通力合作、加强创新,为中国乃至亚洲的医学磁共振领域事业发展尽自己微薄之力。
Tips:明天的会议还设置有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及对比剂应用论坛、磁共振成像新技术,磁共振临床应用论坛、英文论文发言专场,期待您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