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7日,第五届东方消化病大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 “东方消化病大会”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会议打破消化系统各亚专科之间的分割,由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消化系病专科分会、上海市医学会肝病专科分会、上海市医学会消化内镜专科分会、上海市医学会感染病专科分会、上海市医学会食管和胃静脉曲张治疗专科分会联合主办,有效整合各专科分会的资源,优势互补,力求为上海、华东地区乃至全国消化病学领域的临床及研究人员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上海市医学会会长、上海市医师协会会长、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上海市肝病研究所所长樊嘉院士、上海市医学会消化系病专科分会主任委员、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谢渭芬教授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东方消化病大会一直致力于学术交流和消化病领域内的医师培育,自创办以来,注重资源整合,采用多学科交叉融合模式,邀请海内外消化病领域专家,介绍消化病国内外学术前沿和最新研究成果,围绕本领域临床与基础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为国内同行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旨在打破学科之间的分割,推动整合医学发展,提升多学科诊疗模式水平。
主题报告
樊嘉院士:液体活检技术在肝癌早期诊断及复发转移预测中的应用
樊嘉院士介绍了液体活检技术在肝癌早期诊断及复发转移预测中的应用经验。他指出,早期诊断是肝癌患者长期生存的关键,高复发、转移是肝癌手术治疗的瓶颈。液态活检是新型的液体病理学,在肿瘤诊断、治疗、预测中作用重大。2011年樊嘉院士研究团队发现,血浆中7个microRNA的诊断效能优于传统肝癌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iRNAs肝癌诊断盒。樊院士团队还在全球率先提出用EpACM+循环肿瘤细胞(CTC)预测肝癌根治术后复发,发现肝癌CTC空间异质性决定转移方式,用CTC可指导术后预防性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前可指导辅助治疗和手术方式,并自主研发了CTC分子分型平台。他表示,新型液态活检如ctDNA、外泌体等将不断涌现,CTC单细胞测序将助力揭示肝癌转移复发机制,液态活检将助力药物遴选实现精准医学。他表示,攻克肝癌任重而道远,但是机遇大于挑战。
李兆申院士:努力提高胃肠癌预防筛查和早诊水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消化内镜中心、内科学教研室主任李兆申院士从消化内镜医师的角度,围绕“如何提高我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水平”作了精彩报告。他指出,我国绝大多数胃肠癌发现时已为中晚期,5年生存率落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15年以上。绝大多数临床症状对于预测结直肠癌没有帮助。美国的经验表明,结直肠癌筛查普及是结直肠癌死亡率持续降低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国需要积极倡导结直肠癌筛查,加强科普,提高公众及医师对结肠癌筛查的参与度,完善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创新非侵入性筛查手段。内镜医师要努力提高结肠镜对腺瘤的检出率,结肠镜筛查退镜时间不低于6分钟。另外,要在结直肠癌筛查方面增加资源,加大投入,培训人才。研发不痛苦结肠胶囊内镜、开展个体化筛查、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是消化内镜领域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Prof. Jordi Garcia-Sancho:Novel therapeutic options for fibrosis and portal hypertension
西班牙巴塞罗那IDIBAPS研究所肝脏血管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瑞士伯尔尼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部主任Jordi Gracia-Sancho教授围绕肝纤维化和门脉高压的新型治疗方案,进行了精彩演讲。他指出,在慢性肝病和门脉高压的发展、进展过程中,肝血窦内皮细胞表型的变化发挥关键的作用。肝血窦内皮细胞间的交叉对话(crosstalk)是细胞相互影响的重要机制。针对某一种特殊细胞的治疗最终可通过旁分泌作用改善其他肝细胞。Gracia-Sancho强调,慢性肝病和门脉高压患者中肝血窦细胞之间交叉对话的精确机制目前还不是十分明确,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谢渭芬教授:肝硬化门脉高压治疗新靶点
谢渭芬教授介绍了肝硬化门脉高压治疗方面的重要进展。肝脏再生的关键是肝细胞再生,再生干细胞来源于肝脏的多种细胞。肝星状细胞激活是肝纤维化发生的中心环节,其在肝脏损伤修复中具有双向调节功能,通过抑制其活化和增殖或诱导其凋亡的传统治疗策略不是理想方法。保护肝细胞应成为治疗肝纤维化的首要策略,增强肝细胞核因子(HNF)在肝细胞的表达水平是保护肝细胞的理想方法。五羟色胺(5-HT)显著升高门脉压力,在肝硬化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5-HTR1A是门脉高压症最重要的5-HT受体,调控门静脉压力。因此,门静脉是门脉高压治疗的新靶点。
叶为民教授:消化系统疾病研究中流行病学方法的应用
福建医科大学副校长、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叶为民教授介绍了消化系统疾病研究中流行病学方法的应用经验。他指出,精准医学是目前医疗领域的发展趋势,是多学科、多领域、多技术集成的知识与技术体系。在精准医学的技术路径中,大规模人群队列(自然人群队列)研究和规模化专病队列研究是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大型自然人群队列建设的原则是标准统一、覆盖全国、持续随访,重点关注发病前。专病队列重点关注发病后。对于队列研究而言,随访是关键。医疗大数据将碎片化的数据经过汇聚、存储、分析后再加以应用。队列研究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病例对照研究应是嵌套在队列研究中的。
他强调,流行病学是医学科研中的重要工具,流行病学家或统计学家在课题设计阶段就应该积极参与,临床学者也应该掌握相应的知识,临床应积极培养具有多学科交叉训练的学者。
李太生教授:艾滋病消化系统累及及其诊治进展
中华医学会感染性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李太生教授介绍了艾滋病消化系统累及的情况及诊治策略。李教授指出,艾滋病病死率高、发现晚、传染性强、治疗困难,经常会累及消化系统。北京协和医院研究发现,在有临床症状的艾滋病患者中,13.5%为消化系统症状。腹泻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且机会性感染常见于消化系统。ART相关毒性是艾滋病病人治疗中断的最主要原因,其中依非韦伦相关的重度肝损伤发生率达0.9%~4.5%。另外,HIV与丙肝病毒(HCV)或乙肝病毒(HBV)共感染是全球面临的严峻挑战,1000万人HIV/HCV共感染,400万人HIV/HBV共感染。HIV/HBV共感染者肝纤维化程度高。HIV/艾滋病患者需要全病程管理和综合治疗,早发现、早治疗以及多学科综合诊治、攻克治疗过程中存在的新难题,才能降低病死率。
房静远教授:胃肠微生态研究离肿瘤诊治应用有多远?
上海市医学会消化系病专科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上海市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兼消化内科主任房静远教授指出,胃肠道微生态研究在肿瘤诊治中有潜在应用价值。但目前除幽门螺杆菌外,其他胃微生态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还难以应用于肿瘤的临床预警、早诊和防治。通过粪便-黏膜组织对比分析胃微生态和肠微生态研究,更具临床意义。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对于胃微生态的研究值得关注。肠微生态可影响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双歧杆菌、艾克曼君等细菌可协助或增强PD-1抗体治疗,拟杆菌目菌则抑制该治疗。具核所杆菌在大肠癌和进展性腺瘤诊断中有一定意义。肠道细菌与饮食模式相互作用,减少或增加某些机直肠癌的发生风险。未来可利用临床队列进行肠微生态研究。
消化内镜技术演示论坛
消化内镜技术演示论坛人气爆棚、精彩不断。10多位消化内镜医师进行了多个不同类型的手术操作演示,展示了熟练、规范、精湛的手术操作技巧。在会议现场,与会者在直观欣赏手术操作的同时,还在主持、点评专家一针见血的提问中进行积极思考和热烈讨论,在客观、中肯的总结中轻松领会到手术操作的要点。
肝病及感染性疾病论坛
肝病及感染性疾病论坛分为两大部分。在学术报告环节,范建高教授介绍了瘦人脂肪肝诊治的诊疗进展;陆伦根教授就肝纤维化诊治未满足的需求进行了深入分析;杨长青教授分享了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分层防治的策略;马雄教授介绍了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特殊情况与精准处理方案;茅益民教授介绍了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引起的肝损伤;谢青、卢洪洲两位教授分别就肝癌多学科综合诊治、HIV合并肝炎的治疗进行了经验分享。疑难病例讨论环节分析了一例感染病例和一例肝病病例。
胆胰疾病及内镜新技术论坛
胆胰疾病及内镜新技术论坛聚焦规范和进展。陈世耀、金震东、胡冰、钟良四位大咖分别以“内镜下组织粘合剂治疗的观点争议”、“EUS的过去、现在和将来”、“ERCP规范及进展”、“EUS-FNA规范及进展”为题,奉上了一场场精彩的演讲。在病例分享部分,8个病例都非常经典,让人获益匪浅。
消化肿瘤论坛
消化肿瘤论坛内容非常新颖。于君、刘芝华、杨欣荣三位教授分别传递了微生态与胃癌、雌雄激素受体与食管癌、液体活检技术在肝癌早期诊断及转移复发预测中的应用等方面的新观念;邹晓平、陈萦晅、刘思德、陈洁、杜奕奇五位教授则依次分享了十二指肠乳头腺瘤的内镜诊治、大肠肿瘤预防、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内镜诊治、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早期胃癌的筛查等方面的经验和进展。该论坛的3个精彩病例也引发了现场热烈讨论。
胃肠疾病及肠道微生态论坛
胃肠疾病及肠道微生态论坛座无虚席,内容十分丰富。邹多武教授通过分析中国胃食管反流病诊治临床研究的现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陈胜良教授、许树长教授“钟情于”脑肠互动,分别介绍了胃肠动力紊乱与脑肠互动、脑肠互动异常与内脏高敏感方面的进展;在炎症性肠病方面,钟捷、冉志华、刘占举三位教授分别分析了内科药物治疗失败的判定和未来5年生物制剂的选择、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联合达标治疗、肠内营养治疗的机制及疗效;廖专教授剖析了胶囊内镜在克罗恩病中的诊断价值;刘杰、秦环龙教授分别介绍了肠道稳态与肿瘤免疫治疗、肠道微生态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等方面的进展;张晨虹教授分析了营养调控肠道菌群与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关系。
消化护理论坛
消化护理论坛人气也非常旺,内容涉及内镜再处理、内镜感控成本与失效博弈、ERCP护理发展、EUS护理配合技巧、静脉曲张治疗护理配合、小肠镜护理配合技巧、EUS护理配合技术新动向、盆底肌锻炼对回肠造口还纳后患者排便功能的影响、职业防护及院感要求。
本次大会整合了胃肠病、胆胰疾病、肝病、感染性疾病以及消化内镜等多个消化亚专科资源,是一场信息化时代多学科交叉视野下的学术盛会。7月26-27日连续两日,消化系统疾病新进展学习班、大会专题报告、六大论坛的学术内容场场精彩不断。专家们就各学科热点、焦点话题,结合当今医学发展新趋势如人工智能、精准医学、医疗健康大数据进行了阐述与展望,让与会者耳目一新,为广大消化病领域医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与交流平台。会议还举办了上海消化青年医师病例演讲比赛,充分展示了消化青年医师的风采和才能。让我们携起手来,紧跟领域发展动态、不断加强学术交流、分享,为上海乃至全国消化病领域事业发展尽自己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