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患者的诊断,其中不可缺少的指标就是胸部CT影像学表现,每一例疑似、排查患者都需要到放射科进行胸部平扫CT检查。放射科作为这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第一线科室,责无旁贷地冲锋在前。上海影像人在此次抗疫中积极响应、坚守岗位、守望相助,谱写了众多感人篇章。
牢筑上海公共卫生安全
“防护墙”情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放射科抗疫事迹记录
“所有医务人员不要离开上海市,请已离开上海的医务人员立刻返回医院待命!”1月20日晚上8点,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放射科主任单飞在工作群里收到了来自中心院部和党委发出的紧急通知。与此同时,全国人民的心都牵动着这场来自湖北武汉的疫情:2019年12月,当地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被证实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该病毒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在全国各地蔓延,患病数量日趋增长。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收到消息后,单飞立刻把决定通知到科室的每一位员工。放射科全体员工迅速响应,全部取消休假,服从党委、院部和科室的工作安排;科室党员和积极分子积极要求参与一线战斗,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这场抗击疫情的阻击战中,放射科的医务工作者们凝心聚力,众志成城,为共同筑起上海公共卫生“防护墙”冲锋在前,全力以赴。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公卫中心放射科迅速启动应急响应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金山院区(下称“中心”)的建设决策始于2003年抗击非典(SARS)期间,并于2004年11月作为当年上海“市府一号”工程正式启用。中心自建成后,一直承担着上海市传染和感染性疾病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是上海人民心目中守护公共卫生安全的“小汤山”,更是上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能力和现代医疗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
这次作为上海市唯一一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成人确诊患者的定点收治单位,中心在1月20日夜间收治了上海市第1例确诊病例,A3应急隔离病房随即启动。放射科作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筛查、诊断和疗效评价的重要科室,随即启动应急安排。21日上午,在全国感染与传染影像学专家施裕新副院长的亲自指导下,科室迅速确定了此次应急任务的医生、技术员排班,以及A3应急病房CT、隔离病房内床边DR操作严格的感染控制流程等工作安排。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放射科作为中心的重点学科和一线临床科室,始终是中心防控整体布局中的“桥头堡”“瞭望哨”。原中心院长、现复旦大学副校长张志勇教授是全国知名的胸部及感染性疾病影像学专家,他在中心工作的11年期间,为中心防控的整体空间布局、感染控制要求、应急病房建设打下了完备的基础。中心借鉴国外医院的先进经验,在H7N9禽流感疫情之际,在A3应急病房内安装了当时最先进的一台64层CT,住院患者可以不出病房完成CT检查,实现了传染病患者与普通患者的严格隔离,避免了医务人员与患者交叉感染的危险。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爆发后,张志勇校长多次关心放射科的备战情况,要求全体成员不掉链子,全力以赴,做好防控,完成组织交代的任务,在此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影像诊断和紧急科研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保障上海市公共卫生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
召之即战,战之必胜:
放射学医务工作者的抗疫群像
疫情来势汹汹,放射学全体成员积极响应上海市医学会及放射科专科分会的号召,严阵以待,冲锋在前!主任单飞主动带头承担医师组应急患者报告审核工作,确保中心收治的所有确诊病例均能以最快速度得到详细准确的放射诊断报告。从1月20日收治第1例患者开始,一直到1月27日(大年初三)的连续1周里,他始终全天坚守在医院岗位。22日晚间11点,施裕新副院长接到医院电话,1例患者病危,需要立即组织抢救!他二话不说,立刻赶往医院,组织协调抢救,在市级专家和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直到凌晨4点多患者转危为安。2小时后,他又迎着朝霞,赶往市区参加应急工作会议。
疫情面前,放射科员工积极克服人手紧、任务重的报告审核工作困难,主动靠前,勇担责任。我科副主任医师、共产党员宋凤祥和史维雅主动承担后续应急审核排班,一次排班连续3天72小时驻守科室,确保应急患者的影像诊断工作不间断。史维雅同志的家属、同为中心职工的共产党员秦波音同志也奋战在工作岗位上,夫妻二人以“病毒肆虐,危难当头,不计报酬,挺身而出”为格言,始终把希波克拉底誓言铭记在心,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
除夕前,因爱人身体不适,放射科陆阳同志决定提前休假,回到老家。当他终于回到温暖的家,还没来得及吃上一口父母精心准备的饭菜,就收到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请全院所有员工取消休假,返院工作”的通知。陆阳同志毅然地说:“这次疫情那么严峻,我不能落后,马上返回医院!”返院的第2天,医院收治了一批确诊患者,深夜零点,有患者危重需要进行床旁DR摄片评估病情。作为当晚的应急值班人员,陆阳需要进入充满危险的隔离病房。他没有说一个“不”字,而是迅速整理衣物,按规定穿戴隔离防护装备,毅然进入隔离病房,直到完成所有检查,他才给远在老家的爱人发去了一条消息“我一切安好,请放心!”作为放射科第一批进入应急病房的工作人员,陆阳于2月2日顺利地完成了14天的应急工作,目前仍在我院防控楼隔离观察。
放射科的张屹俊同志既是一名经历了禽流感防控等工作的资深员工,也是一名光荣的入党积极分子。在中心收治了此次疫情的患者后,他第一时间向科主任请战,发出了“不计报酬、不畏生死”的宣言。目前,张屹俊作为放射科第二批进入隔离病区的员工,于2月2日进入隔离病区,开始了为期2周的危重患者床旁摄片工作。
此外,放射科章礽荫、沈杰技师长、候钦国、丁晨寒、花鑫艳、丁雪婷等一大批同事根据科室应急要求,24小时驻守在院,一旦有确诊患者转院,马上协调安排CT检查,并由报告医生刘峰君、张九龙、施楠楠、徐燕、王俊峰及时完成诊断报告。放射科全体科室成员团结一心,全情投入,有效保证了中心集中收治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和病情评估,共同谱写了中心医务工作者“召之即战,战之必胜”的动人篇章。
科学抗疫,保驾护航:
将科研成果书写在抗疫一线
在积极抗击疫情的繁重临床工作之外,放射科作为中心重点学科,还主动开展应急科研工作,集智攻关,团结协作,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张志勇和施裕新两位教授作为放射学的学术带头人,通过电话会议,召集科室全体医师、技术员和研究生于1月22日下午紧急召开科室科研会议,讨论和布置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影像学研究任务,确定了影像学、疾病危重程度与影像学表现相关性、初次影像学检查与预后转归关系、智能诊断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应用等科研方向。1月27日、2月4日又召开两次科室科研会议,指导督促此次应急科研工作。宋凤祥和施楠楠两位医生放弃跨年休息,加班加点研究攻关,目前已向《Radiology》投稿论文1篇。同时,与复旦大学大数据研究院、依图及联影公司合作开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用软件,目的在于将AI等智能诊断技术应用于抗击此次疫情的第一线。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尤其是上海出现第1例确诊病例以后,对于疫情的严格感染控制要求变得突出紧迫,放射科对于发热和确诊患者的隔离检查流程、机房和设备消毒、相关人员防护等事项也受到高度重视。在收到上海市医学会放射科专科分会胸部学组组长、上海长征医院放射科萧毅教授的工作指示后,我科于1月25日根据我院多年数次重大疫情到来时放射感控的经验,在施裕新院长的指导下,由单飞主任、章礽荫技师长、张屹俊主管技师和我院感染控制科石磊科长共同制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放射检查防控指南》PPT,并经上海市医学会放射科专科分会授权发布在“梁宗辉影像思维”公众号,向上海和全国的放射学同道紧急介绍中心放射科的防控经验。截至目前,文章阅读量已达6638人次。
此外,放射科还在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传染病影像专委会主任委员李宏军教授的组织下,于春节假期紧急参与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学诊断指南(第一、二版)》《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肺炎放射检查方案与感染防控专家共识》的编写工作,施裕新教授是两项指南的通讯作者,单飞主任作为全国40位专家之一参与编写,章礽荫技师长是检查与感染防控专家共同编写人,为进一步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诊断和救治工作提供了“上海经验”,推动抗击疫情工作进一步科学有序开展。
在抗击此次疫情的过程中,放射科还在施裕新教授、单飞主任的指导下,针对一线职工中出现的“恐疫”心理问题,通过全科会议、单独谈话等形式科学解释,为统一全体医务人员思想、提高防控认识打下了坚实基础。
众志成城抗疫情, 牢筑上海公共卫生安全“防护墙”,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上海影像科全体同仁与全国医务同道一起,勇于担当,奋战在防控疫情、守护健康的第一线;我们坚信,抗“疫”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供稿:上海市医学会放射科专科分会
上海市医学会医学影像技术专科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