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岁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武汉悄然蔓延,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从除夕夜开始,只为一句“武汉需要你”,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优秀医学专家和医护人员开始陆续逆行驰援武汉,筑起了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至今,湖北地区医护人员紧缺的困难仍未缓解。《中华消化杂志》总编辑、上海市医学会消化系病专科分会主任委员、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谢渭芬教授,在疫情发生的第一时间毫不犹豫地在奔赴前线的“请战书”上郑重签名。但是作为军人,他最终听从党组织的安排,暂时留守大后方,时刻关注着疫情变化,随时准备冲向援鄂一线。
谢渭芬教授从未跟我们提及在疫情暴发后,他主动取消休假,第一时间安排科室工作,配合医院部署应急力量,并多次通过微信、电话、当面汇报等方式主动请缨。但是,作为《中华消化杂志》的总编辑,他深知医者在治病救人的同时,还有弘扬学术的责任,时时刻刻都在考虑怎样通过《中华消化杂志》为科学战“疫”做出贡献。
在疫情期间,谢渭芬教授与《中华消化杂志》的各位编委们保持密切沟通,一边为前往战“疫”一线的消化科专家鼓劲打气,一边与其他同道一起研究疫情进展,并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过程中的发现,尤其是与消化系统相关的发现进行积极讨论。春节刚过,他就通过微信、邮件等在线沟通方式正式向《中华消化杂志》各位编委建议:杂志将开通“绿色通道”,对与此次疫情相关的消化系统新发现的文章组织专家快速审稿,优质文章将被推荐在中华医学期刊网和《中华消化杂志》官网进行网络首发,后续将在《中华消化杂志》纸质版正式发表。2月6日,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撰写的专家建议——“炎症性肠病患者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流行期间的管理”在中华医学期刊网和《中华消化杂志》官网在线发表(http://rs.yiigle.com/yufabiao/1180070.htm),并通过“上海市医学会”微信公众号推送。该"专家建议"由谢教授亲自审阅把关,从收稿、修改到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审核通过再到在线发表仅用4天时间,为疫情期间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管理提供了及时而专业的指导意见。为进一步扩大受益范围,该"专家建议"将在《中华消化杂志》2020年第2期(纸质版)正式发表。病例报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咽拭子转阴但粪便核酸检测仍阳性三例”于投稿次日即在《中华消化杂志》线上发表(http://rs.yiigle.com/yufabiao/1181140.htm),为一线临床医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转归,重视疫情期间肠道传播提供及时的借鉴。在出发前夕,谢教授还亲自审阅通过“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消化系统表现的研究进展”一文,并委托战“疫”一线的《中华消化杂志》编委侯晓华教授根据一线实践撰写相关述评,以进一步增加临床医生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所致消化系统损害的认识。
作为上海市医学会消化系病专科分会主任委员的谢渭芬教授,考虑到《中华消化杂志》的专业性较强,主要读者是医生,为了让更多人尤其是普通人群获取科学的防护知识,他赶在出发之前亲自撰写了一篇名为“新型冠状病毒会通过消化道传播吗?”的科普文章,于2020年2月13日通过上海市医学会的微信公众号推送。该文提醒民众警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可能出现与“急性胃肠炎”类似的症状,新型冠状病毒有可能通过消化道传播。之后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团队证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粪便中的确存在活病毒,为新型冠状病毒可能通过消化道传播再添实锤。当天深夜他即与编辑部联系询问是否可以根据最新研究结果更新微信文章内容,保证防控建议的及时性和科学性。
赴鄂在即,谢渭芬教授依然心系杂志,他说,要去最前线组稿,去收集与消化系统相关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最新报道,结合一线工作实践为疫情防控和后方临床工作提供最及时、科学的参考。出发前,他对《中华消化杂志》的整体工作做了周密安排,包括杂志的紧急审批及事务工作等,以保证这本作为科学战“疫”窗口的《中华消化杂志》继续正常运行。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从疫情开始的那一刻,谢渭芬教授就在时刻准备着。就在昨天,2020年2月17日凌晨,奔赴战“疫”最前线的集结号再次吹响。时刻待命的他,作为长征医院医疗队的领队,已带领长征医院第2批援鄂医疗队驰援武汉。他说,作为党员、军人和医生,奔赴战“疫”前线是责任,是光荣,更是使命,定将竭尽全力,坚持科学施治,做好自我防护,坚决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又一批听党指挥、时刻待命的白衣战士们扶危渡厄,不问归期,以实际行动实践科学战“疫”,我们才坚信子夜有期终将尽,阳光定会散雾霾。对谢渭芬教授来说,随时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使命,更是军人骨子里早已形成的一种自然反应。而我们只想说,有这样的总编辑,我们无比自豪,真心期盼谢教授带领的援鄂医疗队,以及在湖北一线奋战的医护人员都能够早日平安凯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