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洪洲,主任医师,上海市医学会感染病专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传染病杂志》第七、八、九届编委,上海市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感染病学组成员,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专家,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专家组组长,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
1月20日,卢洪洲就拉着行李箱住到医院去了。那是他们收治第一个病人的时间。我知道,其他领导和专家也一样,我没有抱怨,这是非常时期。
他临走的时候,我给他个大大的拥抱,并认真好像也是第一次这么说:我,我们这个家是你坚强的后盾,永远都会支持你。他头也不回地走了,并没有给我言语或肢体上的回馈,我知道他是内敛的,中国男人的含蓄,并不擅长情感的表达。
快一个月了,趁到市区开会的机会回家了两次,拿换洗衣服。其中一次,凌晨一点多接到医院的电话,又后悔回家了。一句话:不放心。
昨天,到市区出席专家座谈会,只回家拿了替换的衣服,散会后又立即赶回单位了。
突然想起那次,墨西哥流感,他去接中国游客回家,回来后在浦东隔离了半个月,我记得给他短信:近在咫尺,却宛若天涯。因为不得见。
也想起他去塞拉利昂,那里流量还是很贵的时候,三个月只视频了两次,每次都匆匆挂机。
现在有微信,流量很便宜,看见很方便,见,依然不得。
这次,他又义无反顾地离开家。
我们已经习惯了他的不在。以前楼下的保安碰到我都会说:卢医生刚上楼或者卢医生健身去了,现在,保安问我,最近没有见到卢医生啊?
从公卫中心开始建造起,他就奔波在这条高速公路上,每天早上6:30准时出发,无论寒暑,没有春夏,大家都记得17年前的SARS,我就记得SARS的第二年,他就开始了市区到公卫中心的征程,这一跑就是16年。
住一幢楼的一个主持人,在一次新冠病毒节目采访完卢医生后聊起天,才知道竟然同一幢楼住了若干年,相逢却在摄影棚。
以前,还会有情绪。
2014年他去西非塞拉利昂,抗击埃博拉病毒,我问他,为什么是你去呢?他说:我不去谁去?我就是传染科医生,就是学这个的。
在公园散步时我也问过他:你人生的真谛是什么?不看电影不看电视剧不看话剧,不打牌不打麻将不是吃货,不是很无聊吗?他说:工作着并快乐着……
春节前后,知道他在收治病人的一线,很多朋友都托我转告他们的问候,他统一回答:新年快乐,万事如意。感谢大家关心支持,我们一定打胜仗,零感染。
没有华丽的词藻,简短而有信心,我看到理科男的耿直,既要战胜病毒又要保护好自己,既要给全上海人民一个交代,也要给自己员工家属一个交代。
春节期间,家里空调开关坏了,工人都在外地还没有回来,商场也不开门,情急之下,朋友圈求助,马上邻居要来上门看看,一些朋友要去帮我找开关,还有朋友联系了维修工上门,他们说:卢医生在为上海辛苦,家里的困难我们要帮他解决。这不是对一个卢医生的肯定,这是对全体医护人员的肯定,这次疫情,充分让老百姓领略到了医护人员最伟大的风采,在疫情面前,他们是阻挡病毒的坚实的墙!
作为新冠肺炎全国专家组成员,历经多次疫情实战,又是定点收治医院的党委书记,不论从专业从行政,他都感觉责任重大,一份群众满意的答卷等着他们去交付。这场战役期间,体重达到了近年来的历史新低。
近1个月的时间,从开始确诊病人每天十几二十的增加,到现在三个五个甚至零增加,而治愈病人从一个两个的出院到现在20、30的出院,累计出院人数已达确诊人数的一半!这里面凝聚了所有市级专家和公卫全体员工的心血!看到他在凌晨3点发朋友圈公卫信息,问他还没睡?抢救病人!其他专家都没睡,病情夜间容易反复!
上海就是有上海的样子!上海医生就是有上海医生的担当!
情人节那天,他又在家微信群里发了一个长长的微信,是疫情捐款接龙,我看见他的名字及后面的一串数字5000,马上领会了:要转账是吗?卢医生回答:以我的名字转,特殊党费!
这四个汉字,是有温度的汉字,是有责任有担当的汉字,有情怀有大爱的汉字!我马上通过手机转账截屏给他看,随即给联络人电话以确认,我知道,自己多做一些小事,可以让他有时间多做一些大事。
朋友同事都知道他有健身的习惯,都惊讶、赞叹,佩服他的坚持,我更知道,等饭的5分钟他会去看书,散步的10分钟他必定听英文广播,就是马桶上也不放过接收知识的时间。他的自律让我汗颜,我是那个健身经常拖后腿的人。
防疫战已到攻坚时刻,我们全家支持你:卢医生,和所有医护人员一起,竭尽全力,救治患者,待交付一张上海人民满意的答卷后,我一定坚持与你同行,健身房相伴!
执笔:刘晓燕 (卢洪洲爱人)
※ 本文转载自中新网上海新闻2020年2月20日
前往“发现”-“看一看”浏览“朋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