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毅,主任医师,上海市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会长,上海市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专科分会第七、第十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
疫情之下,正常呼吸变得是那么难能可贵。截止至2月16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病例大概占到所有确诊病例和住院病例的18%左右,全国约有10644例,其中武汉8056例,让人心痛。因此我们把平时在ICU治疗重症患者的呼吸管理的经验总结出来,希望可以帮到我们的同仁、我们的患者,期待这场“疫情”不要留下这么多伤痕,我们必胜!
呼吸是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人体通过呼吸而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从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人的呼吸过程包括3个互相联系的环节:肺与外界进行通气和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身体各器官组织细胞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正常成年人每分钟呼吸大约12~20次。
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完整而扩张良好的胸廓,主动收缩放松功能健全的呼吸肌,富有弹性的肺组织及与之相匹配的肺血循环,畅通的气道以及调节灵敏的呼吸中枢与神经传导系统。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则可能会导致呼吸功能障碍。
呼吸功能障碍包括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继发性呼吸功能障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纤维化、支气管哮喘、肺恶性肿瘤等。继发性呼吸障碍是指其他原因导致的呼吸障碍,常见的有脑血管疾病、神经肌肉疾病以及呼吸肌功能紊乱等。当出现呼吸困难(过快或过慢、浅快或深快)、咳嗽、咳出血性泡沫痰等症状时,则可能有呼吸功能障碍;另外,肺部有湿啰音、皮肤黏膜紫绀等也是呼吸功能障碍的表现。
当呼吸功能障碍发展到危重阶段,患者无法自主呼吸的时候,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机械通气。顾名思义,机械通气是用人工设备帮助患者呼吸的治疗手段,其主要目的是当患者出现严重呼吸功能障碍,不能依靠自身能力正常呼吸以维持机体对氧气的需求时,可使用机械通气帮助呼吸,同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次发生于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危重患者中,有极大部分用上了机械通气,如呼吸机等设备,以支持患者的呼吸功能。
为了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的呼吸功能,较早地脱离呼吸机,应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尽早开展物理治疗。研究表明,在采取适当保护措施的前提下,带有气管导管或气切套管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是可以安全活动的,早期康复治疗应与重症疾病治疗同时进行,患者进入重症监护病房后24小时即开始评估其能否进行康复治疗。物理治疗师在治疗患者呼吸功能障碍时,主要目标是提升肺容量、清除气道分泌物、促进气体交换和提高呼吸肌功能,加速脱机。
1. 清除气道分泌物 第一步需要松动痰液,促进其由四周向中心移动;第二步,促进咳嗽或模拟咳嗽动作,将痰液排出体外。气道廓清技术是临床常用于松动和转移痰液的传统技术,涵盖了体位引流、叩击和振动等方法。
①叩击 利用腕关节的力量进行叩击,由肺底自下而上、由外向内,有节律地叩击背部或胸部,频率为120次/分钟,也可以借助于深部肌肉振动治疗仪(DMS)进行振动治疗,可以松解粘附在气管壁上的痰液,并结合体位改变,使痰液向肺支气管及气管移动。
②体位引流 可根据患者痰液在肺的具体部位,选择合适的体位,将支气管出口垂直朝下的体位,使各大支气管中的痰液移动到中心气道,排出体外,每天可进行2~3次,每次1~2小时,在清晨进行效果较好,不宜在餐后或胃残留物较多时进行。引流治疗结束后让患者缓慢坐起并休息一会,防止出现低血压的征兆。
③机械高频胸壁振荡 患者穿戴充气式背心,以5~20 Hz的频率压迫胸壁,气流振荡、管壁的振动可增加痰液清除能力,可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减少痰液潴留。
④呼气末正压通气 避免肺泡早期闭合,使肺泡扩张,改善通气和氧合,是治疗低氧血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⑤咳嗽训练 在不加重病情或增加支气管痉挛的前提下,有效咳嗽可以增加分泌物清除效率。方法是患者取前倾坐位,深吸气,闭气2秒;关闭声门,收缩腹肌,用力连续几次咳嗽,排痰,继续深吸气重复上述动作2~3次。对于昏迷或不能配合的患者,用手指轻压颈前气管软骨环前部诱发咳嗽反射。
⑥徒手或机械过度通气 是采用手持呼吸球囊联合胸腹部压迫产生用力呼气,以增加呼吸容积的方法,适用于不能咳嗽或咳嗽能力较差的气管切开患者。徒手过度通气由挤压手持球囊2~3秒完成1次缓慢的深吸气,然后迅速释放球囊加速呼气流速和模拟用力呼气。
⑦呼吸主动循环技术(ACBT) 可有效帮助体能较差或有气道狭窄的患者排痰,主要由呼吸控制、深呼吸和用力呼气技术组成。
⑧超短波治疗 超短波是一种高频电疗,它对气管炎和肺炎的主要治疗作用如下:⑴温热效应使组织内血管扩张,血管活性因子释放增加,促进组织内血流加速和微循环通畅,利于致炎或者炎性物质的消除;⑵可刺激免疫防御机能增强,可明显增强吞噬细胞和多核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加体液内的抗体和补体水平;⑶可降低肌张力,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促进炎性分泌物的排出。对于肺炎,体温正常后就可以进行超短波治疗,但是因为它是高频设备,最好在屏蔽室内进行治疗。临床上,一般急性炎症用无热量或者微热量,每次8~12分钟;慢性炎症用温热量,每次15~2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2.促进气体交换 需要进行控制性呼吸技术训练,分为主动和被动。
①控制性深呼吸 减慢呼吸频率,控制吸气与呼气时间,增加吸气容积。
②缩唇呼吸 嘴唇半闭时呼气,类似于吹口哨的嘴型,这个方法可防止细支气管的塌陷,连同吹瓶呼吸和发音呼吸,均属于抗阻呼吸。
③腹式(膈肌)呼吸 患者处于舒适放松姿势,治疗师将手放置于前肋骨下边缘的腹直肌上,吸气时,腹部松弛、膈肌收缩,下胸部稍微抬起,呼气时,腹肌收缩,膈肌松弛,呼吸过程中,保证上胸部、肩部和辅助呼吸肌的松弛。避免用力呼气和呼气过长,以免发生喘息、憋气,支气管痉挛。深呼吸练习时允许每次练3~4次吸/呼气,避免过度通气。
④局部呼吸训练法 患者坐位或屈膝仰卧位,吸气时,胸廓扩张且肋骨外张时,可给予下肋区轻微阻力以增强抗阻。当患者再次呼气时,治疗师用手轻揉地向下向内挤压胸腔加以协助。
⑤膈肌起搏 是通过功能性电刺激膈神经引起膈肌被动收缩,达到改善通气的目的。电极片置于颈部胸锁关节上3~4 cm,胸锁乳突肌后缘,进行无创膈神经电刺激治疗,每次治疗时间20~30分钟,可增强膈肌的功能,防止因为机械通气而导致的膈肌废用和萎缩。
3. 呼吸肌功能训练 以吸气肌训练较常见。通过有效的呼吸肌锻炼可明显增强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提高运动能力,结合其他康复治疗措施可预防呼吸肌疲劳和通气衰竭的发生。如果常规的撤机方法得不到满意的效果,并且出现明显的呼吸肌无力,可以考虑进行呼吸肌功能训练。
① 吸气肌抗阻训练 患者呼吸阻力约为最大经口压的30%。只有当患者能在机械通气的辅助下进行一段时间的自主呼吸时,才可以开始呼吸肌的训练。在完成1个疗程吸气肌训练后,需确保一定时间的休息。每次4组,每组8次,每天1~2次。
▲ 治疗师利用ThresholdR吸气抗阻训练器进行吸气肌训练
② 床旁功率自行车训练和神经肌肉电刺激 在重症监护早期阶段,患者常常不能参与主动运动训练。可以采用多通道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股四头肌等重要肌群进行刺激,以预防肌肉萎缩和废用,维持肢体的活动。也可以利用“床旁功率自行车”来(主动或被动)活动下肢。这些设备能够提供长时间持续的活动(每天20~30分钟),并且还能严格地控制强度和持续时间。此外,训练强度可以根据患者的需求和训练中的反馈不断调整。早期每天运用“床旁功率自行车”可提高出院时的功能状态、肌肉功能和运用能力。
③ 被动活动或牵伸 呼吸肌锻炼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对不能主动活动的患者,在其运动轨迹范围做肢体被动牵伸或被动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建议训练频率是1~2次/天,20分钟/天,3~5次/周。在运动过程中都需要监测呼吸机各参数。
不管是什么样的“恶魔”剥夺了你自由呼吸的权力,我们一定要建立信心,共克时艰,重建生活,迎接百花盛开的春季。
供稿:上海市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
上海市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专科分会康复治疗学组
执笔:朱玉连 徐冬艳 吴毅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
审核:吴毅 上海市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会长
前往“发现”-“看一看”浏览“朋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