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9日,首届东方听觉与前庭医学会议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听觉与前庭医学专科分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科学研究所承办。
精彩开幕式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霖,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马兴发,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师协会会长徐建光,上海市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谭鸣,上海市医学会听觉与前庭医学专科分会主任委员、第九人民医院院长吴皓等领导和嘉宾出席开幕式、致辞。上海交通大学第六人民医院院长殷善开主持开幕式。
近几年,听觉与前庭医学快速发展,成为热点学科。上海市医学会首次组织召开东方听觉与前庭医学会议,旨在通过专业学术论坛和行业综合展示,搭建听觉和前庭医学领域的国内外交流平台,促进中国听力学和前庭医学专业发展与繁荣,推动行业的规范化与健康成长。
中国科学院陈霖院士为大家介绍了认知科学的三大基石及其对脑疾病研究不可替代的作用。陈教授提出目前脑疾病研究中缺乏对各种疾病的科学准确定义和行为模型。且在疾病的诊断中,基本上依赖现象观察和主观描述,缺乏科学客观的行为检测和诊断方法,甚至有些研究发现精神疾病诊断在“科学上毫无意义”,由此引出认知科学的生命力是在于发现适合描述人类认知精神世界特有的、不可由其他科学替代的科学变量和实验范式。他认为“认知变量”“认知实验范式”和“脑认知成像(brain mapping)”是奠定认知科学不可替代学科地位的三大基石,并为大家详细讲解了三大基石的基本概念及其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吴皓教授分享了听觉科学研究进展与耳聋生物治疗技术。吴教授介绍了其科研团队围绕耳聋防治开展的相关基础研究工作,分别展示了在迟发性耳聋发病机制、耳聋生物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病毒介导基因治疗、基因编辑、再生治疗)、听觉神经环路超微结构的解析、突触及纤毛结构和功能分析、老年性听力下降发病机制及手术机器人等转化应用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希望通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科学研究所的努力,整合多学科全面阐释耳聋的致病机制、利用现代化设备解析听觉生理过程、创新耳聋的生物学和听觉植入治疗方法,最终实现耳聋的可防、可控、可治。
北京协和医院高志强教授讲解了听骨链重建术与术中听阈评估。高教授结合了自己多年手术经验和丰富的临床案例,介绍了术中外耳道/乳突、鼓膜、听骨链等处理目的、原则及方式,中耳传音介质重建技术要点。同时介绍了听骨链重建术中的听阈评估方法及意义。高教授认为可以通过术中听阈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手术方式,提高术后效果。目前高教授团队已完成各种类型听骨链重建手术,3个月以上随访结果证实术中听阈评估对与手术前后听阈变化成功预测率为85.7%,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更进一步研究。
解放军总院韩东一教授根据人工耳蜗植入技术发展进程,分为3阶段介绍了全球人工耳蜗植入概况、并介绍了中国耳聋群体年龄分布、听力损失程度分布情况、中国人工耳蜗植入发展概况及其国产人工耳蜗的发展情况。同时针对目前国内人工耳蜗植入热点:精准微创理念、残余听力保留、双侧人工耳蜗植入、听神经患者人工耳蜗植入、人工耳蜗植入对耳鸣改善作用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见解。韩教授认为术前常规耳聋基因诊断在精准治疗中有非常重大的作用,建议进行术前进行基因检查;听神经病患者术中建议进行鼓岬电刺激确认听觉通路完整性,双侧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建议选择相同产品植入,更有利于双侧匹配,并提出了中国人工耳蜗的发展永恒目标为:更微创、更精准、聆听更逼真,并分享了载药电极、机器人导航下人工耳蜗植入术、用于疑难病例的新调机软件在人工耳蜗植入中的应用。
美国爱荷华大学Richard Tyler教授为大家介绍了耳鸣心理声学测试。Richard Tyler教授从耳鸣的特性及耳鸣患者的心理学特性角度,讲解了耳鸣测试对患者、临床医师、科研人员等意义,并结合研究结果详细介绍耳鸣心理声学测试,包括音调匹配、响度匹配、最小掩蔽级、残余抑制的基本概念、方法及临床意义。Richard Tyler教授认为耳鸣心理声学测试有利于加强医师与患者的沟通,确定患者耳鸣类型,为治疗和后续评估建立基线,有助于选择治疗方案,建议对耳鸣患者进行耳鸣测试。
本次会议设六大板块:人工听觉植入、助听器验配、前庭医学、听力学教育与康复、临床听力学、基础研究,邀请了国内外各领域大咖专家立足基础理论知识,聚焦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圆桌讨论、手术演示及案例分析,带来了一场临床与基础并重,热点与前沿并行的学术盛宴,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上海市医学会听觉与前庭医学专科分会将通过“东方会议”这个平台,展示上海听觉与前庭医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更好地推动听觉与前庭医学事业蓬勃发展!
4491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