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学会的性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属于上海医学科技工作者自发的学术性群众团体。学会开始有了独立的办公场所,历经2次迁址后,最终确定了北京西路1623号的会址。自1957年后,每届会长均由上海市卫生局局长兼任。在董承琅等5位历任会长的带领下,学会开始充实分会力量,公共卫生、妇产科、放射科、眼科、病理、医史等一批分会先后成立。至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分会已增加至17个;学会会员增加至2863名。然而一场文化大革命使学会的发展遭受了重创,业务活动一度中断,不少理事特别是一些老年专家受到严重迫害,学会与其他兄弟学会被迫联合更名为“上海工农兵医学会”。直至1976年文革结束,学会工作才得以恢复,并在两年内先后召开了22��2em科的年会,许多医学专家为能重新登上学术讲台而激动不已。
期间,学会不断积累学术会议经验,举办大型演讲会、座谈会,采用联合办会模式,学术会议规模经常突破千人。组织专科分会围绕各种常见病、多发病、职业病举办报告和讨论会。积极举办业余教育和专业培训班,加强医技人员培训。陈中伟、钱允庆、吴孟超、杨东岳、顾玉东、汤钊猷、齐登科等一大批医师脱颖而出,创造了诸多国内外医学第一。自1956年始,学会凭借《中华医学杂志》文摘专栏、《上海医讯》(原《上海医事周刊》改版)、《医学情况交流》以及1978年创办的学会第一本学术刊物《上海医学》等平台,及时传递当时国内外最新医学动态、临床与科研成果等��2em。解放后,学会外事活动十分频繁,不仅接待了大批外国医学代表团访沪交流,而且许多会员专家纷纷出访苏联、瑞典、奥地利、印度、墨西哥、埃及等,参加高规格的世界性学术大会。
此外,学会在20世纪60年代成立了医学科普广播委员会,组织各学科知名专家撰写科普文章,通过电台、电视台、报纸开展医学科普宣传,开创了学会科普活动的新方法。协助政府拟定防治疾病方案,老专家带队下厂、下农村调研指导基层医务人员防治疾病,发动会员深入群众宣传防疫知识,在防治和消灭烈性传染病以及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血吸虫病、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工作中成绩卓越。号召广大会员踊跃投身抗美援朝支援前线、参与本市爱国卫生运动、保卫世界和平运动等,涌现出吉民生、陈灏珠、苏德隆等一批医学功臣,将永载医学会光辉史册。
4月,因经济关系及响应节约运动起见,上海分会出版的《上海医事新闻》由原来的每两周出版一次改为每月出版一次。
7月25日,总会各专科学会的上海代表举行会议,商讨修改专科学会章程,以资划一,出席人员包括外科学会、内科学会、儿科学会、病理科学会、眼科学会、耳鼻喉科学会、放射科学会等七个单位代表共21人,拟定《中华医学会各专科学会章程草案》。
7月,《中华儿科杂志》在上海创刊,陈翠贞任主编,宋杰、顾庆祺任副主编。
10月1日,根据第十六次大会关于总会迁设北京的决议,总会开始在北京东单三条胡同4号办公。原在沪会所移交给上海分会和上海市卫生局创办卫生教育馆。
10月6日,在江湾上海军医大学召开的上海病理学会常会上,主任委员谷镜汧报告目前各医学院校因为缺乏病理解剖材料,而致使无法配合形象教育,所以应积极向民众展开宣传,提倡身后检验。同时身为病理工作者更应该起带头作用,立志愿书,表示愿意捐献身故后的遗体供医学研究,到会者一致表示赞同,随即选定人员负责筹备宣传事宜。
10月27日,在上海内科学会第九次季会上,大会一致通过“上海内科学会”改组为“中华内科学会上海分会”,参照中华内科学会草章修订分会章程,选举张国治为主任委员,钱惪为秘书兼书记,林兆耆、董承琅、朱益栋为委员,过晋源、陶桓乐为候补委员。
12月2日,16岁男性病人患右侧额叶胶质瘤,经我会医学专家、中山医院神经科主任张沅昌诊断,院长沈克非手术,获得成功,填补了中国神经外科领域的空白。
沈克非所编写完成的《外科学》是我国第一部大型外科专业参考书,至今仍是外科临床医师必备的工具书,连续再版6次。
12月15日,上海医务界成立上海市医务工作者抗美援朝委员会,发表《致全市医务工作者书》,号召医务工作者支援前线,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我会医学专家颜福庆、沈克非、钱惪、黄家驷及市卫生局副局长李穆生等率先报名,全市3821名医务工作者志愿报名。
12月17日,上海分会结核病分会第一次全体会员大会召开,出席会员80余人,会议一致通过章程,投票选出理事15人,候补理事5人。由钱慕韩、孙桐年医师主讲“肺下叶结核病”。
12月21日,上海分会改选理事25人,候补理事6人。同月26日,全体理事推举出苏祖斐为理事长,李穆生、金问淇为副理事长,梁俊青为秘书,王淑贞为财务组组长,黄铭新为会员组组长,宋杰为学术组组长,陈邦宪等8人为常务理事。当年秋天成立了卫生教育委员会,因抗美援朝工作紧张,暂未开展工作。
这一年,皮肤科学会工作者(上医、同济、二军大)参加华东卫生部所主持的华东花柳病防治委员会的防治工作,制定检查与治疗方案,参加花柳病防治训练班的训练及教育工作,并下乡主持部队的医疗工作。
1月5日,中华结核病学会上海分会成立,钱慕韩任主任委员,汪企张、曾耀仲任副主任委员,并设立学术演讲程序组、治疗研究组、X光组、病理组、胸腔外科组、防痨组和出版编辑组。后于5月10日,该学会正名为“中华医学会结核病科学会上海分会”,并修改章程。
1月25日,上海首批321人的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在我会前理事长、总队长黄家驷的带领下分赴长春、齐齐哈尔、通化,医务界2万余人集会游行欢送。
1月25日~1953年4月5日,为响应抗美援朝的号召,上海先后派出五批共组成14支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奔赴前线,本会会员积极响应,仅前四批医疗手术队就先后有理事及委员36人、会员114人参加。
1月28日,中华神经精神科学会上海分会筹备会举行第五次会议暨学术演讲会,由牟洪彝医师演讲“直流电及感传电对于神经疾患之应用”,然后正式选举职员,张沅昌任主任委员,刘贻德任副主任委员,新职员就职后,本会正式成立。
1月,《中华医学杂志》由上海迁至北京出刊,中文版为月刊,英文版为双月刊。
1月9日,上海市医务工作者抗美援朝委员会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委员会成立。
2月10日,上海分会在《上海医事新闻》第二期第十七卷发表《敬礼------给支前医工的致敬信》,表达对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无比的崇敬之意。
2月18日,中华医学会口腔科学会上海分会成立,席应忠任主任委员,颜遂良任副主任委员。
2月23日,组织成立了“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及各专科学会上海分会联合委员会”,改变了以前各专科学会上海分会与本分会各自为政毫不相干的模式,不但加强了力量,而且便利了工作的推动,这是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有史以来的创举,同时一致通过要在本年度十二月举行一次联合大年会。
2月23日,上海分会召开各专科学会负责人座谈会,就分会与专科学会联系问题交换意见,一致认为凡有医事纠纷案件请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发表意见者,应先送交有关的各专科学会研究。
2月,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学会上海分会成立,主任委员为胡懋廉。
3月10日,团结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上海市医师公会、上海市医院联合会成立了“上海市医务工作者抗美援朝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医师公会医院联合会联合分会”(以后简称“上海医工抗委会三联分会”),旨在共同做好抗美援朝工作。
3月18日,神经精神科学会与儿科学会在雷氏德医学研究院举行联合学术演讲会,共有200余人参加,会上英国文化协会放映了三部有关脊髓灰质炎的英国医学科教片。
3月,《医史杂志》三卷一期在上海复刊,余云岫任总编辑。
4月1日,上海医工抗委会三联分会在工商会礼堂举行“反对美国武装日本宣传大会”,有1400多人出席大会。
4月12日,为便利本会会员起见,分会第三次常务理事会议决定开放总会留下的图书馆和医史博物馆,并推定王吉民为筹备主任。
4月26日,旨在更好地推动学会的发展,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召开“征求会员及募捐运动委员会”成立大会,苏祖斐为主任委员,王淑贞、黄铭新为副主任委员。同时成立了会员及财务委员会。
4月29日,中华医学会皮肤花柳科学会上海分会在同济医院举行成立大会,参加会员30余人,当场通过会章,并选举于光元、殷木强、杨国亮、尤彭熙、朱仲刚、孙克锦、黄志上为首届委员,李家耿、潘继盛为候补委员,并互推于光元为主任委员,殷木强兼秘书,孙克锦兼会计。
5月30日,中华外科学会上海分会召开第15次季会时,决定成立一外科医事纠纷研究委员会,聘请本市外科、骨科、泌尿科以及麻醉等科经验丰富的专家陈邦典、何尚志、徐星盫、裘法祖、屠开元、傅培彬、任廷贵、梁树芳、沈克非、熊汝成、李鸿儒、黄家驷、马永江、吴珏、崔之义等15人为委员,讨论本市卫生局等处交来的外科纠纷案件。
6月3日,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学会上海分会成立,李穆生任主任委员,苏德隆任副主任委员,设有卫生行政组、卫生教育组、妇幼卫生组、劳工保健组和流行病学生命统计组。解放前(1936年)在上海曾成立了上海公共卫生学会,会址在池浜路41号,后迁至爱文义路1320号,颜福庆为第一任会长,该学会为一个独立的学术团体,大约1944年后解散。
6月10日和12月中,为鼓舞前方解放军的士气,上海各界人士先后组成了两批慰问团去战斗第一线慰问官兵,本会理事及委员7人、本会会员3人参加了慰问团。
6月14日,上海分会医事纠纷委员会成立。
6月23日,上海分会图书博物委员会成立。
7月17日,经过了三个月的筹备,分会开放了牛惠生图书馆。此前梅卓生医师夫人将梅医师所遗留的一百余册医学书籍捐赠给图书馆,以供众人阅览。
8月17日,本市各界人民代表一千九百余人在大光明戏院集会,欢迎自前方胜利归来的上海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总队第一、二、三大队,会员吉民生作为人民功臣代表发言。
9月13日,上海分会学习委员会成立。
9月17日,上海分会图书馆联合本市12个单位的医学图书馆成立了医学图书馆协会,王吉民为主任,王声浩为副主任,刊印医学期刊联合目录等。
9月30日,应杭州眼科学会的邀请,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上海分会本年度第三次常会在杭州联合举行,本市会员有60人参加,共宣读论文16篇。
9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上海分会迄1950年仅30余人,第16次季会决议扩大组织改为委员会制,以期工作更为改进,梁树芳任主任委员,李颢任副主任委员。
10月30日,由上海市卫生局发交结核病科学会治疗研究组的硫氨脲药品临床实效研究的试验完毕,并将实验结果的总结送交了卫生局。同时发交结核病科学会的另一项关于异烟肼的临床实效的研究还在进行过程中。
11月4日,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学会上海分会、病理学会上海分会及放射学会上海分会在中山医院举行联合学术演讲会,共一百数十人参加。
12月2日,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上海分会在我会大礼堂召开成立大会,到会会员80余人,申请入会者110余人,当即通过分会章程,并选举金问淇、王淑贞、孙克基、司徒亮、李瑞林、郭泉清、林元英、胡志远、田雪萍等9人为委员,贾观菁、凌筱瑛、唐淑之等3人为候补委员,后推定金问淇、胡志远、王淑贞、司徒亮、田雪萍5人为常务委员,金问淇为主任委员,胡志远为秘书,王淑贞、郭泉清为学术委员,李瑞林为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图书博物委员会委员。
12月9日,上海分会召开联合大会,选出理事37人,候补理事5人组成理事会。同月11日全体理事推举苏祖斐为理事长,王聿先、陈邦典为副理事长,梁俊青为秘书,王淑贞为财务组长,汪企张为会员组长,宋杰为学术组长,崔之义、郑定竹为常委(以上九人皆为常务委员)。
12月底,由上海分会、上海市医师公会和上海市医院联合会组织的上海市医务工作者抗美援朝委员会三联分会胜利完成了捐献任务,共计人民币十亿零六千七百六十九万三千三百二十八元,捐献“白求恩大夫”号战斗机一架。
这一年,上海放射学会集体加入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并成立了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上海分会,袁昌炽任主任委员,孔庆德任副主任委员,会员据统计为55人。
这一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上海分会和病理科学会上海分会成立。眼科学会主任委员为郭秉宽;病理科学会主任委员为谷镜汧,副主任委员为杨述祖。
这一年,上海分会团体会员中山医院神经科成功研制国产淀粉止血海绵,为神经外科手术止血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这一年 ,一批智利医学专家来沪参观访问,由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王希孟、苏祖斐负责接待,是为解放后最早来访的外国医学专家。
这一年,针对我国各医学院校的病理解剖材料缺少,教学和研究都发生困难的情况,为了提倡病理解剖实践,病理学会全体会员20余人一致同意发起组织“解剖志愿团”,表明以身作则,积极提倡。在华东卫生医学教育专业会议开会时,举行了一次宣传,请各机关的首长加入解剖志愿团,多数机关首长热心踊跃地当场签名加入。
3月12日,上海市科技界医务界爱国卫生委员会为了防御和反击美帝的细菌战并响应中华医学会总会的号召,上海市科技界、医务界组织成立了“爱国卫生委员会”,公推本分会理事长黄家驷为筹备主任及副主任委员。
6月11日,妇产科学会召开学术讲座,由妇产科胡宏远医师讲演无痛分娩,听讲者三百余人。7月3日,与大公报馆合办无痛分娩法座谈会。8月16日,上海市无痛分娩法推行委员会正式成立,由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李穆生担任主任委员,妇产科学会主任委员金问淇为副主任,统一领导全市无痛分娩法的推行。
6月,在全国举办公费治疗的前夕,因本市各医院各科专门人才缺乏,外科学会上海分会、妇产科学会上海分会、眼科学会上海分会、皮肤科上海分会、神经精神科学会上海分会等均召集全体会员开动员大会,发动会员响应政府号召,参加公费医疗机构服务,会员们积极响应。
6月,医史博物馆发起征集全国中西各医校毕业文凭、个人开业执照、名人题词、奖章纪念章及医学有关之一切文物,以期保存固有医学文化,同时亦可供给史学家研究与参考,响应踊跃,成绩甚佳,三个月来收到物品一百五十余件,其中有极名贵者,如孙中山香港医校毕业文凭照片、光绪年间各校毕业文凭等。
7月12日,“上海市抗美援朝委员会卫生工作委员会筹备组”成立,本分会推举理事四人为出席代表,“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的抗美援朝委员分会”的名称不再使用。
12月13日,上海分会举行年会改选理事会,黄家驷为理事长,李穆生、苏祖斐为副理事长,梁俊青为秘书,俞焕文为财务组组长,曹裕丰为会员组组长,侯祥川为学术组组长,陈邦典、钱惪为常委。
这一年,上海分会会员在上海市医务工作者工会领导下,和其他医务工作者,共同捐献“医工”号飞机一架。
这一年,自从国际科学委员会胜利地完成调查细菌战工作并且用客观的、科学的态度发表了报告书,全国人民一致拥护,上海分会也著文拥护,上海市科技界、医务界、爱国卫生委员会召集会议,并请各专家著文表示。
这一年,外科学会医事纠纷研究小组开会两次,协助当局解决了情节较为复杂的问题。该组委员均为本市骨科、泌尿、麻醉以及胸腹等科经验较丰富的会员,凡发生医事纠纷需协助者,均由该会负责研究提供意见。
这一年,为响应世界和平理事会纪念文化四巨人的号召,《医史杂志》第四卷第二期特改为中东医圣阿维森纳诞生一千周年纪念专号,“藉表尊重医界伟人的微意”。
这一年,陈灏珠获得抗美援朝立功奖状。
1月18日,中华医学会医史学会上海分会成立大会在上海第二医学院召开,会上选出主任委员为宫乃泉,副主任委员为颜福庆、侯祥川。
1月25日,配合本市爱国卫生运动工作的开展,经市人民政府卫生局、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上海医务工会、上海市卫生工作者协会、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等单位共同筹备,成立了“上海市医务科技界爱国卫生运动宣传委员会”,推定王聿先为主任委员,张昌绍、陈邦宪、吴涤苍、黄家驷为副主任委员。
1月,《中华儿科杂志》由上海迁京出刊。
2月28日,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上海分会联合市卫生局及上海医务工作者工会举行了“介绍动脉内输血疗法初步经验讨论会”,推广苏联的先进医学,共计390多人参加。
3月21日,上海分会联合医务工作者工会和卫生工作者协会,举行了世界人民和平大会报告会,共计九百余人参加了大会。
3月,《医史杂志》改名为《中华医史杂志》,仍在上海出版,李涛任总编辑。9月,《中华医史杂志》由沪迁京出刊。
4月5日,上海市志愿者卫生工作队第十四大队和国际医防服务队第十八队共30人,在邓宗岱、俞庆庆两位队长的率领下,走向抗美援朝前线,这两支队伍是由上海市技术精湛的专家瞿鸿杰、董方中、俞庆庆等组成的,他们当中的邓宗岱等都曾在1951年春参加了第一批志愿医疗队赴前线服务。
4月25日,上海分会在上海市卫生学校大礼堂举行学术报告大会,由新近在苏联考察医学保健工作回沪的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向进医师做“参观苏联医学保健工作见闻”的报告,出席会员及医务工作者达一千余人。
5月3日,鉴于国家当前有关皮肤科的迫切问题为梅毒及麻风病的防治,中华医学会皮肤花柳科学会上海分会在临时全体大会上通过了组织两个专门委员会来制定有关防治计划的决定,一个是梅毒防治计划专门委员会,一个是麻风病防治计划专门委员会。
5月10日,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分会治疗研究组接受上海市卫生局委托所作的异烟肼对肺结核的临床试用研究完成,该研究历时六个月,参加医院单位共十六个,试用病例三百四十人,总结材料丰富,收获甚大,并与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联合华东卫生局举行了大规模的学术报告,由吴绍青主讲,各界人士参加听讲者达一千五百余人,盛况空前。
5月,我会理事长黄家驷赴维也纳出席世界医学会议。
5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上海分会先后成立了泌尿外科组和矫形外科组。
6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上海分会成立了胸腔外科组,与之前已经成立的结核病学会胸腔外科组虽然是两个机构,但是成员基本是相同的,在胸腔外科学会未合并成立前,共同推进工作。同时提议由本市可以实施胸腔外科的医院各推举一名代表组成执行委员会,最后由石美鑫、梁其琛、陈夏丰、蔡用之、顾恺时、李灏、陈兆昌七人组成执委,并互推顾恺时为主任委员,陈兆昌为副主任委员。
7月19日,为了将皮肤科应用的名词统一,中华医学会皮肤花柳科学会上海分会通过了组织皮肤病名词编审委员会的决议案,由常务委员会聘请该会会员为委员,共十一人分工组织三个委员会来进行。
8月4日,由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上海分会发起,华东卫生局主办,特请德意志人民共和国专家鲍尔曼在上海第一医学院妇产科学院作阴道镜检查的示范,此乃解放后中德两国在妇产科学技术上的第一次交流。
9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上海分会为上海市乙型脑炎防治委员会委员之一,曾参加该委员会各次会议,在防疫总站指示下,领导参加诊治脑炎的十四个医院组织了临床研究组。
10月5日,中华医学会妇幼卫生学会上海分会成立大会在本会大礼堂举行,首先由筹备主任黄翠梅报告经过后,继由黄家驷理事长指示工作和江兆菊医师介绍“苏联保健事业之特点”,最后宣读会章并选举委员,当选委员为黄翠梅、江兆菊、顾学箕、张湘云、黄德芳、李季明、张佩珠等7人,王女杰、余鼎新、刘宝珠为候补委员,后推举顾学箕任主任委员,江兆菊任副主任委员,登记会员有45人。1955年,撤销了妇幼卫生学会。
12月13日,上海分会举行年会,选出理事会,黄家驷为理事长,李穆生、苏祖斐为副理事长,粱俊青为秘书,郑定竹为财务组组长,顾恺时为会员组组长,侯祥川为学术组组长,崔之义、陈邦宪为常委。
这一年,上海分会与上海科联共同组织了“上海科技医务界专业俄文书籍编译委员会”,在两个月内完成了中央卫生部交来翻译的俄文书籍《物理治疗学原理》。
这一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上海分会成立了沙眼研究小组,拟订了沙眼预防方案并发表于《中华眼科杂志》。并接办了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移交的华东卫生局交办关于长宁普陀两区五校三千小学生沙眼重点实验。
这一年,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上海分会组织专门小组,以张去病、徐惊伯、袁昌炽三医师为委员,对直接暴露在X线下的工作人员的保健问题进行研究,决定向行政当局报告并提出以下意见:(1)每年休假五星期;(2)应有特别营养;(3)每星期除星期例假外,应有休假半天;(4)每天暴露在X线下的时间不得连续超过三小时。
这一年,接总会通知,自五月起各杂志须留京自用,不再寄沪,为解决图书馆的添置图书杂志问题,分会发起了募捐运动,各会员热心赞助,集得二千余万元。
这一年,上海分会会员、中山医院石美鑫教授成功实施体—肺分流术治疗法乐氏四联症。
2月9日,上海分会会员、第二医学院附属宏仁医院兰锡纯、黄铭新教授等在国内首先施行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闭式心内分离术,获得成功。
3月19日~28日,上海分会联合医史学会、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举办“李时珍文献展览会”,参观人数1400余人。
9月15日~20日,应上海分会邀请,罗马尼亚科学艺术代表团团长、罗马尼亚科学院医学研究部主任、滤过性病毒研究所所长斯捷凡·尼古劳院士,来沪举行了四次学术报告会,出席人数众多,尤其是第三次在美琪大戏院举行的报告会,出席人数近2000人,盛况空前。
10月5日,应上海分会邀请,前来我国访问的智利著名病理生物学家李普许茨教授,在中国科学院大礼堂举行了题为“生殖腺激素与肿瘤病的关系”的学术演讲大会,共有650余人出席大会。
1月20日~27日,上海分会黄家驷、蓝锡纯两位医师出席苏联外科学会第26届全苏会议。
2月,为了响应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委员会的号召,上海分会发动会员参加反对使用原子武器的签名运动,该活动要求会员在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委员会的“告全世界人民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作为反对原子武器和保卫世界和平的决心。
3月18日,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医务工作者工会、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上海市中医学会在市府大礼堂举行“中国医学发展史概要”的报告会,由丁济民中医师主讲,参加报告会有一千余人。
3月20日,为应对自青霉素被应用到临床以来,因疗效迅速、适应症广泛且任何药房无需处方都可购得,被普遍使用,引起的过敏反应及死亡病例逐渐增加的情况,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会上海分会举办了一次大规模的题为“青霉素过敏反应及其预防与治疗”的学术讲演会,到会人数近1200人,会上戴自英、陈灏珠、杨国亮、杨邦服分别作了报告。
5月~11月,上海分会为响应总会学习巴甫洛夫学说的号召,继参加了其他有关医事单位举办的“上海市巴甫洛夫学说学习委员会”后,又与中国生理科学会上海分会联合组成了讲学团,分赴常州、无锡等地主讲巴甫洛夫学说。
6月5日,应总会邀请来华讲学的法国医学代表团心脏外科迪根教授夫妇和妇产科吉爱模教授一行3人来沪,为此我会举行了两次学术演讲会,分别是“法国对癌肿防治工作的经验”及“子宫癌的诊断方法”。
6月13日~23日,为了响应政府号召,加强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学习,上海分会特请北京大学医学院李涛教授来沪主讲“中国医学史大纲”,听讲人数共计585人。
10月4日,上海分会图书馆和医史博物馆搬迁至北京东路356号国华大楼二楼。
(图片转自《中华医学会会史概览》,来源:上海中医药博物馆)
这一年,上海分会组织改选理事会,吴之理当选为理事长,李穆生、苏祖斐为副理事长,梁俊青为秘书长,侯祥川为学术组组长,顾恺时为会员组组长,余鼎新为财务组组长,陈邦典、陈恒义、倪葆春、崔之义等为常务理事。
*历史资料显示,本年学会会长称理事长,副会长称副理事长。
2月5日,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改选,吴之理连任会长,苏祖斐、丁济民任副会长,梁俊青为秘书长,倪葆春为学术组组长,顾恺时为会员组组长,汪士为财务组组长,李穆生、邝安堃、崔之义、吴在东为常务理事。
4月4日,上海分会神经精神科专科分会代表团一行10人,由张沅昌教授率领,到南京作学术交流访问,访问期间参观了南京精神病防治院,并举行了“对麦尔精神病学派之批判”的座谈会,到会者50余人。
4月20日,医院管理学术研究委员会成立大会召开,会上讨论修正通过委员会简章草案并送上海分会批准通过,推选何秋澄为主任委员,桂绍忠、张曦明为副主任委员,并设立中医组、科学研究组、医教组和医院管理组。
4月,上海分会妇产科专科分会全体委员至青浦做血吸虫病调查,调查后发现目前实际情况对血吸虫病的研究条件尚不够成熟,尚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5月13日,应中华医学会邀请来华访问的阿根廷医学代表团来沪访问,在沪期间,代表团为本市医务界作了学术演讲,代表团团长阿尔公斯教授介绍了阿根廷的医学现况,团员洛雅司医师报告“结核病的防治及结核性的脑炎”,另外还举行了外科和妇产科等的专家座谈会。
8月15日~19日,上海分会会员荣独山出席了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五届国际放射线生物学会议。
8月,由上海分会皮肤科专科分会主任委员杨国亮教授发起的苏北雅司调查研究组经中央卫生部批准,在江苏省卫生厅的直接领导与协助下,在北京皮肤性病研究所的支持下,由组长于光元教授偕同杨国亮教授、朱仲刚教授等同专业人员二十余人,到苏北高邮、宝应等地调查并研究雅司流行情况。
9月10日~14日,上海分会会员陶寿淇出席了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二届欧洲心脏学会议。
10月,上海分会内科专科分会根据中华医学会要求,组织会员们协助《中华医学杂志》进行关于“医学文摘”的编译工作。
10月,上海分会外科专科分会召开演讲会,介绍苏联先进医学——氨水洗手法,听讲人数达900人,为近年来学术听讲人数最多的一次。
10月,上海分会妇产科专科分会已完成“妇产科手册”的修订工作,并交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付印。
10月6日~12日,上海分会接待意大利医学代表团来访。
10月26日,上海分会举办结核病学会议,出席者近150人,由钱慕韩讲肺结核应用气腹疗法1220例临床分析。
11月8日,上海分会举行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座谈会,除了我会理事外,还有医务界的民主人士共同参加了座谈会。
11月9日,上海分会举办皮肤病学术会议,到会者120人,会员40人。
11月11日,上海分会耳鼻喉科学会议召开。
11月12日,上海分会举办座谈会纪念孙中山90周年诞辰。
11月13日,上海分会举办眼科学会议,到会者约百余人。
12月14日,全国各医学院校公共卫生学系的名称皆改为卫生学系,为了一致起见,上海分会的“公共卫生学会”也相应地改为“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卫生专科分会”。
这一年,上海分会下设各专科学会也逐步改为“专科分会”。
这一年,原属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结核病科专科分会及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外科专科分会共同领导的胸部外科组正式直属上海分会,黄家驷、石美鑫、兰锡纯、梁其琛、蔡用之、顾恺时、刘铸、陈兆昌、邱少陵任常务委员,并推选黄家驷为主任委员,梁其琛为副主任委员。
这一年,上海分会与上海市卫生局及中医学会联合举办“祖国医药”学术讲座3次,座谈会9次。
这一年,在中华医学会十届全国代表大会期间,我会曾提议出版世界医学文摘,经总会同意并交付我会筹备。后因纸张缺乏,决定暂时在《中华医学杂志》内每期另辟“文摘”一栏,由上海分会负责编辑。各科会员组织了一个委员会,负责编辑各种世界最新医学报导的文摘工作。
这一年,血吸虫病严重地威胁着我国人民的健康和生命,为响应党和中央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分会的许多会员尤其是专家们都参加了这项艰巨的工作,与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不辞辛劳地深入现场开展血吸虫病地预防和治疗工作。同时,上海分会会员还在全国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又在常务委员会中担负起重要的责任。内科专科分会协助上海市卫生局举办各种防疫保健站以及各诊所医务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班及上海市中医学会所举办的中医师进修班。儿科专科分会参加上海市血吸虫病防治所的儿童患者治疗工作,订出了对儿童必需的特殊记录,儿童循环衰竭现象及处理。并组织医疗顾问组共四队,多次下乡指导工作,千余名儿童接受治疗。眼科专科分会学习苏联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论,组织全体会员学习了苏联沙眼分类法,经反复讨论提出了中国的沙眼分类法;还学习并推广使用苏联费拉托夫—— 卞利法式弹性眼压计等。
1月17日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改选理事会。
1月,中华医学会主编的《中华医学杂志(外文版)》(《Chinese Medical Journal》)由双月刊改为月刊,为加强编审力量,总会另聘我会会员黄家驷、沈克非、林兆耆、荣独山、郭秉宽、黄铭新、杨国亮、邝安堃、戈绍龙、吴在东、董承琅医师等为该刊编辑委员。
2月l4日推选王聿先为会长,丁济民、王希孟、吴之理、苏祖斐、黄家驷、邝安堃为副会长,梁俊青为秘书长,邝安堃兼学术组长,顾恺时为会员组长,汪士为财务组长,梁俊青兼图书博物组长,倪葆春、陈恒义等为常务理事。
2月17日,上海分会外科专科分会临床麻醉组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广慈医院举行成立大会及第一次学术活动,公推吴珏、李杏芳、董绍贤为专科小组的常委。
3月17日,应总会邀请来我国访问的日本北海道大学外科三上二郎教授夫妇来沪并作报告,内容为“肝脏广泛切除术的研究”及“肺尖结核病多发原因的研究”。
4月9日,响应总会号召,上海分会召集有关各科专家并邀请生理、生化、药学和护士学会代表举行座谈会,一致通过设立“节育技术指导委员会”,推选王淑贞为主任委员;王以敬、高日枚、胡志远、朱小南、黄翠梅为副主任委员;王女杰为秘书;王聿先、苏祖斐、丁济民、杨永璇、邝安堃、戴自英、梁俊青、李穆生、张昌绍、余㵑、凌筱英、夏镇夷等为委员。
4月16日,应总会邀请来我国访问和讲学的澳大利亚医学代表团,由团长Leonad B.Cox率领一行20余人抵达上海,在沪期间举行了两次报告会,该团团员Edward Ford是悉尼大学的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兼医史讲师,对中国医史特别有兴趣,参观了我会的医史博物馆,并与王吉民医师就中国医史方面的研究问题进行座谈。
6月11日~18日,应总会邀请,为执行中日两国医学界友好协议来中国访问的日本医学代表团,在团长堂森芳夫的率领下一行15人由京抵达上海,在沪期间作了五次学术报告会,并分别与结核、妇产科、卫生、儿科等举行了座谈会。
6月22日~24日,我会和耳鼻喉科专科分会与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医疗器械工业公司等举办了上海市耳鼻咽喉科器械展览会。
6月28日,针对肺结核痊愈和复工问题处理时意见分歧很大,各单位没有统一的标准的状况,上海分会结核病专科分会召开“肺结核临床痊愈及复工问题”专题座谈会,300余人到会。
11月5日,上海分会外科专科分会举行学术演讲会,由胸科医院顾恺时院长作题为“体外循环的动物实验”的报告会,到会者约为804人。
这一年,11批外国医学代表团73名学者来访,分会举办的大型演讲会和座谈会共计59次,各分科学会的学术活动共有222次。
这一年,上海分会会员吴绍青医师出席了在印度举行的世界防痨联合会第十届大会;杨国亮医师、于光元医师出席了在瑞典举行的国际皮肤病学会议;沈克非医师、吴在东医师出席了在墨西哥举行的国际外科学会第十七届大会;黄家驷医师、张昌绍医师为访苏科学技术代表团顾问;王淑贞医师出席了全苏第十次妇产科医师代表大会;林飞卿医师参加了中华医学会访日代表团赴日访问。
这一年,上海分会结核病专科分会进行了上海市结核病流行情况的研究工作,研究推行口服及皮内接种卡介苗方法,制订防治结核病的规划,化学疗法的研究规划和工厂防痨的研究。
这一年,在流行病学家苏德隆教授的带领下,通过现场防治的实践与实验室的系统研究,发现钉螺分布的规律,提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区域性防治血吸虫病的理论。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上海接见我会流行病学专家苏德隆教授,询问血吸虫防治情况。
1月,为了及时有效地报道医学科学研究方面的消息,改变《上海医讯》的编辑方式,除扼要登载有关学术活动情况及简短的会务消息外,将着重刊载各分科分会的学术演讲提纲,并以快报方式报道各学科的学术研究进展情况(但所撰文字采用摘要方式,以免妨碍原文将来的发表权利)。
3月,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在傅培彬、董方中、史济湘、杨之骏等医师主持下,成功抢救烧伤面积89.3%、三度烧伤23%的炼钢工人邱财康,使中国灼伤治疗跃居世界先进水平。
9月29日,中共卫生部号召全国卫生战线向广慈医院学习。
11月10日~15日,总会在上海召开全国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与会代表170人。会议总结和交流了我国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钩虫病和黑热病防治工作经验和学术成就,讨论了今后防治工作方向。
这一年,上海分会眼科专科分会派遣教授周诚浒参加在埃及开罗召开的第一届亚非国家眼科医学大会。
1月22日,为配合教学需要,医史博物馆移交与上海中医学院。
2月,上海分会迁到北京西路1623号,拥有二幢建筑,有了大礼堂、多间会议室和宽敞的图书馆,各方面的条件都得到进一步改善。
10月12日~11月21日,为贯彻全国急性传染病学术会议的精神,并结合上海市传染性肝炎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向的现象,上海将防治传染性肝炎列为卫生工作重点,上海分会以传染性肝病的预防、隔离、消毒诊断、治疗等为主题,先后召开学术会议9次,其中最后一次,由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分会、中医学会、药学会、护士学会、卫协等单位在大光明电影院举行了“上海市传染性肝炎防治工作报告大会”,到会者有1800余人,上海分会卫生专科分会秘书都康平、内科专科分会委员戴自英等作了报告。
2月8日,上海分会联合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中华药学会上海分会共同举行学术报告会,邀请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H.M.埃玛诺艾利作“从动力学观点谈癌症——动力学与癌的化学疗法的新原理”的报告,约350人出席报告会。
2月17日,上海分会卫生专科分会召开今年度第一次扩大委员会,决定新成立五个专业小组:劳动卫生组、流行病组、卫生学组、除害组织组和保健组织组。
3月1日,川沙县采用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子宫脱垂症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进一步总结交流经验,上海分会等5个医药卫生团体,组织内科、针灸、妇产科的中西医师10余人,在该县作了经验交流和临床讨论座谈会。
这一年,上海分会出版了王淑贞与林巧稚教授共同主编的全国妇产科的统一教材《妇产科学》。
这一年,上海分会前会长黄家驷教授首先研制支气管成形术和心脏外科体外循环问题,结合当时条件曾对先天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的切断缝合方法做了改进。
这一年,屠开元、汤钊猷教授带领课题组在世界上首次成功进行狗够断肢再植动物实验,共进行11例再植手术,成功5例。该研究开启了断肢再植研究先河,荣立集体一等功。该研究采用的血管套接缝合法及深筋膜切开引流防止再植后肢体肿胀,为世界首例断肢再植的成功实施提供了经验。
这一年,上海分会联合有关单位举办业余教育和专业培训学习班16个,培训学员2400余人。
这一年,上海分会理疗专科分会成立,黄桦任主任委员,唐德修任副主任委员。
9月12日,上海分会前会长黄家驷参加北京举行的第8届国际肿瘤会议传达报告会并作报告。
1月2日,上海分会会员、市第六人民医院陈中伟、钱允庆等医护人员为被冲床完全切断右手腕部完全离断的工人实施断肢再植手术,经过4个多小时的手术,把全部的血管、神经、肌腱、骨骼进行了对接缝合。术后闯过肿胀关、休克关、感染关、坏死关,终于使断肢再植成功并恢复了满意的功能,世界第一例断肢再植手术实施成功,被当年在罗马举行的第十二届国际外科会议认为属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2月,上海分会杜大公、程门雪、赵士寿、石美鑫、苏德隆、杨铭鼎、顾学箕、刘湘云、郭秉宽、董承琅、毛守白、夏镇夷、邝安堃、陆瘦燕、兰锡纯、黄铭新、叶衍庆、余㵑等医学专家被聘为卫生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
2月,上海分会会员、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肝外科研究组吴孟超教授等施行的中肝叶切除术获得成功。
9月上旬,中华医学会放射专科分会学术会议在上海锦江饭店举行,会议代表70余人,会议开得极为成功,老一辈的放射学家悉数参会。
12月21日~23日,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举行年会,改选理事会,王聿先为会长,王希孟、杜大公、苏祖斐、应元岳,周诚浒、崔之义、崔予庭、程门雪、邝安堃、聂传贤等为副会长,赵国宝为秘书长,文炽、金坚、汪润瀛,洪雪、徐守仁、陆树范、彭治生等为副秘书长,王国真、兰锡纯、林兆耆、汪士、苏德隆、吴绍青、柯德琼、陈恒义、陈中伟、倪葆春、粟宗华、董方中、杨国亮、荣独山等为常务理事。
这一年,在中华医学会傅连暲会长的倡导下,成立了医学科普广播委员会,由王聿先会长兼任主任委员,通过电台开展医学科普广播宣传。
这一年,上海分会超声诊断学组成立。
1月6日~13日,上海分会儿科专科分会在上海召开了儿科学术会议,出席本次会议的除上海市的儿科工作者外,还邀请了全国各省市代表及儿科专家诸福棠教授等,大会共收到论文761篇,内容涉及儿科保健、消化、呼吸、心肾血液、小儿外科等方面问题。
7月7日~12日,上海分会举行了超声诊断学术会议,参加会议的除本市及华东各省超声诊断工作者外,还有北京等地区的代表近百人,大会共收到论文156篇,其中45篇在大会宣读。
这一年,上海分会组织中西医、药、护各学科知名人士80余人撰写科普文章,供电台、电视台、报纸进行宣讲。
1961年~1964年,上海分会共举办口腔学习班、X线人员学习班、牙科医师学习班、营养专科业余学习班及水电解质平衡、休克处理、肺炎进展、心律失常、儿科进展、医学统计等系统讲座50余次。
经过2年的不断实验研究,张涤生等完成了兔子和犬腹股沟皮瓣游离移植成功,并撰写了我国第一篇有关显微外科动物实验的学术报告。
2月,总会在上海召开了第二届全国肿瘤学术会议,检阅了肿瘤防治工作和理论研究方面的成就。
6月12日,上海分会会员、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心血管外科研究组蔡用之教授等在国内首次应用国产笼架硅球人工瓣膜为患者施行二尖瓣置换术,获得成功。
这一年,上海分会编印《农村巡回医疗资料汇编》2辑。
60年代前期,上海分会各专科分会环绕各种常见病、多发病、职业病举办报告会、讨论会等共2760余次。
2月,世界首例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指手术成功实施。由杨东岳教授、顾玉东教授联合汤钊猷教授、齐登科教授,历时22小时,术中克服血管变异、吻合口痉挛、稳定全身内环境等多种难关,顺利完成了世界首例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指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1年后再造拇指活动自如,患者重返岗位。
5月,上海分会会员、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灼伤科史济湘教授等,在国际上首先应用分期切痂、大张异体皮打洞嵌入小片自体皮以及头皮为供皮区的治疗方法,治愈一例烧伤总面积98%、三度烧伤面积90%的病人。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一年,上海分会会员、华山医院骨科医师杨东岳和中山医院医师石一飞合作,首创应用第二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指成功。
这一年,上海分会活动全部中断,一度与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中华护理学会上海分会、上海市中医学会合并为“上海工农兵医学会”。图书馆也一度被迫停止工作。
3月,玻利维亚卡斯拉科医生来访。
7月,China′s Medicine(中国医学)登载毛主席诗词《送瘟神二首》,同时刊出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及嘉定县、嘉善县、青浦县等地区消灭和防止血吸虫病的经验,以庆祝《送瘟神二首》发表10周年。
上海分会前会长黄家驷首先研究支气管成形术,为今后支气管疾病的治疗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8月,世界首例膈神经移位手术成功实施,华山医院顾玉东教授成功为一例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女性,25岁,滚筒绞伤致右全臂丛损伤半年)进行膈神经移位手术,术中2%普鲁卡因封闭膈神经后切断,并与肌皮神经行端吻合。术后半年,患侧二头肌开始出现与呼吸频率一致的非自主收缩,术后1年能完全恢复白天的自主曲肘运动。
10月,上海分会图书馆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勉强对外开放。
上海分会图书馆建立了中文资料室,收集各种学术会议资料和汇编资料。
4月9日,上海分会会员、第三人民医院(工农兵医院改名)胸外科王一山和冯卓荣、叶椿秀、朱洪生等医师在针刺麻醉下施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获得成功。
这一年,结合医务工作者需求,上海分会出版了《医学情况交流》资料,向全市卫生系统报导本市学术动态。
这一年夏,上海市突然暴发急性皮炎,患者数以万计,病人奇痒难忍,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上海分会会员、皮肤病专家杨国亮教授和流行病学家苏德隆教授带领科研人员,及时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治研究,很快就发现其病因是桑毛虫,同时也找到了导致暴发流行的因素和规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使猖獗一时的急性皮炎迅速得到控制。此后,科研人员又进一步进行实验室研究,经过动物实验证明,桑毛虫毒毛是致病因素,并对其致病传播途径、方式,毒毛的特性及皮肤病理变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研究,首次阐明了桑毛虫皮炎防治的科学理论。该项研究成果1977年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和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3月,国内首例游离皮瓣移植手术成功实施,杨东岳、顾玉东教授用吻合腹壁浅血管的腹股沟部皮瓣移植,修复颊部肿瘤切除后创面并获得成功。
3月,国际儿科学会秘书长斯特普尔顿来访。
4月,南斯拉夫医生维.萨维奇及其助手来访。
5月,英国整形医生尼科尔夫妇来访。
5月,北美再植外科医生代表团一行15人来访。
6月,美籍华人医生郑宗锷夫妇来访。
6月,以霍格内斯为团长、麦科德玛特为副团长的美国医生代表团一行15人来访。
4月,由泰国医师公会原主席为团长的泰国医学代表团一行16人来访。
5月,以格兰尼奇为团长的美国精神病科医生代表团一行12人来访。
10月,“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学会获得新生,全市会员和广大医务卫生人员精神振奋。学会工作全面复苏。
10月,上海分会会员、瑞金医院外科董方中、林言箴等开展国内首例同种原位肝移植手术获得成功,患者存活54天,获卫生部1979年科技进步一等奖。
10月,上海分会会员、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医师于仲嘉和王琰等为一位修水库时炸去双手的农民进行首例足趾移植再造手获得成功,被国内外同行誉为“医学第一”。
这一年,杨东岳教授在世界上首创足趾移植再造拇指成功。
这一年,上海分会正式编辑出版了《上海医学》(月刊),反映上海市医学的最新动态,临床与科研的成果等。
这一年,上海分会图书馆建立了中文和外文两个阅览室,并建立了国外情报咨询室、复印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