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42日,上海市医学会前身—一中华医学会上海支会在上海正式成立。1932年更名为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并公布了章程。由于上海同时是中华医学会的发源地,因此学会始终没有独立的会址,跟随中华医学会2次迁址;没有专职工作人员,与中华医学会的工作呈相互交融状态。从学会创立至解放前夕,在唐乃安等21位历任会长的带领下,努力团结上海医界医师,至上世纪40年代初已发展会员592人。伴随着会员增多、专业各异,儿科、外科等陆续组建了专科分会。

旧中国社会动荡、内忧外患,某种程度上学会担负了卫生工作组织者的角色。期间,学会主要致力于举办国内外著名医师学术演讲、卫生演讲、论文交流和补习班,不断提升医师专业素养,沈克非、苏祖斐等医师活跃于国际医界交流的舞台。学会创办的《上海医事周刊》《医史杂志》以及刊发的《中华医学杂志(上海中文版)》,成为当时汇集上海医界信息的重要交流平台。

此外,学会参与了医学名词审查工作;在会员中广泛倡导戒烟运动;组织会员参与关东大地震灾区救济,充分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在抗战时期,组建上海抗日流动手术队,积极参与战争医疗救护和捐款救济运动;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动员劳军运动募捐,积极承担解放军伤病救治重任,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学会应有的历史贡献。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学会的性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属于上海医学科技工作者自发的学术性群众团体。学会开始有了独立的办公场所,历经2次迁址后,最终确定了北京西路1623号的会址。自1957年后,每届会长均由上海市卫生局局长兼任。在董承琅等5位历任会长的带领下,学会开始充实分会力量,公共卫生、妇产科、放射科、眼科、病理、医史等一批分会先后成立。至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分会已增加至17个;学会会员增加至2863名。然而一场文化大革命使学会的发展遭受了重创,业务活动一度中断,不少理事特别是一些老年专家受到严重迫害,学会与其他兄弟学会被迫联合更名为“上海工农兵医学会”。直至1976年文革结束,学会工作才得以恢复,并在两年内先后召开了22��2em科的年会,许多医学专家为能重新登上学术讲台而激动不已。

期间,学会不断积累学术会议经验,举办大型演讲会、座谈会,采用联合办会模式,学术会议规模经常突破千人。组织专科分会围绕各种常见病、多发病、职业病举办报告和讨论会。积极举办业余教育和专业培训班,加强医技人员培训。陈中伟、钱允庆、吴孟超、杨东岳、顾玉东、汤钊猷、齐登科等一大批医师脱颖而出,创造了诸多国内外医学第一。自1956年始,学会凭借《中华医学杂志》文摘专栏、《上海医讯》(原《上海医事周刊》改版)、《医学情况交流》以及1978年创办的学会第一本学术刊物《上海医学》等平台,及时传递当时国内外最新医学动态、临床与科研成果等��2em。解放后,学会外事活动十分频繁,不仅接待了大批外国医学代表团访沪交流,而且许多会员专家纷纷出访苏联、瑞典、奥地利、印度、墨西哥、埃及等,参加高规格的世界性学术大会。

此外,学会在20世纪60年代成立了医学科普广播委员会,组织各学科知名专家撰写科普文章,通过电台、电视台、报纸开展医学科普宣传,开创了学会科普活动的新方法。协助政府拟定防治疾病方案,老专家带队下厂、下农村调研指导基层医务人员防治疾病,发动会员深入群众宣传防疫知识,在防治和消灭烈性传染病以及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血吸虫病、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工作中成绩卓越。号召广大会员踊跃投身抗美援朝支援前线、参与本市爱国卫生运动、保卫世界和平运动等,涌现出吉民生、陈灏珠、苏德隆等一批医学功臣,将永载医学会光辉史册。



1978年全国科协大会以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学会获得了新生,在改革春风的沐浴下,学会工作出现了新气象。在王聿先等2位历任会长的带领下,学会全面恢复理事会活动,经调整充实,1979年理事增加至129位。根据学会事业发展和工作需要,理事会下设了学术、科普、编辑、组织、国际学术交流、图书、继续医学教育7个工作委员会。办事机构设立了学术会务部、编辑出版部、对外联络部和图书馆“三部一馆”,为全市广大会员和医务卫生工作者服务。与此同时,各分会也纷纷重新启动工作,充实新生力量。至上世纪90年代,分会数量有40余个,分会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期间,学会对大型学术会议报审以及提高学术活动质量做出了明确规定,学术交流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密切配合本市卫生工作防病治病的中心任务,举办了大量的学术报告会、讨论会,会议类型涵盖年会、大型学术会议、全国性和地区性学术会议、国际性和双边性学术会议等。积极畅通民间国际医学交流重要渠道,接待了大批国外医学代表团,同时,陈中伟、顾健人、王振义、汤钊猷、史济湘、傅培彬、顾恺时、毛守白等众多医学大家在国内外舞台上绽放光彩。随着《中华消化杂志》和《中华传染病杂志》在上海的创刊,学会编辑的杂志增加至3本。学会的会刊《会讯》在此期间也恢复了刊发。

此外,学会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培养医学卫生人才,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举办以知识更新为重点的培训班、进修班及系统讲座。多次组织医德教育,为提升本市医界医德水平做出了不懈努力。发挥人才荟萃优势,组织开展医学咨询工作,既为卫生行政部门防病治病提出各种建议方案,也面向社会开展医学咨询服务。组织编撰《国内外医学科学的进展和上海市各学科1986-1990年的展望》,参与编制《1986-2000年科技发展规划》中的5个课题项目,供政府决策参考。在消灭烈性传染病、防治甲肝等流行性传染病以及计划生育工作中建言献策,积极作为,为控制疾病进一步爆发、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做出重要贡献。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有关精神和要求,1991年学会完成了社团登记,在章程中明确了学会的任务、业务范围和活动原则,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上海医学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依法登记成立的学术性、公益性、非营利性法人社团。自1992年始,正式更名为“上海市医学会”,对外沿用“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名称。学会现有理事234位,常务理事65位。理事会下设组织、学术交流和继续教育、科普和编辑、医疗技术和伦理4个工作委员会。现有专科分会92个,单位会员288家,个人会员22000余名。日常办事机构设办公室、组织管理部、学术会务继续教育部、科技评估部、杂志编辑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办公室、图书馆7个部门,专职人员近50名,一支具备较高素质的职业化、专业化的学会专职队伍逐渐形成。至此,学会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医学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成为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成为发展我国医学科学技术和卫生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

在刘俊、徐建光2位历任会长的带领下,学会积极传承优秀的历史传统和核心价值观,践行“规范、服务、创新、发展”理念,不断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夯实组织建设和办事机构建设两块基石,始终致力于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依托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学会开展的国内外学术交流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精心打造了学术交流、科普宣传、人才培养、科技奖励和医学期刊等“上海市医学会品牌”,包括“东方”品牌系列会议;“健康方向盘”系列科普活动、“架起彩虹桥”系列医教帮扶活动、上海市青年医学科普能力大赛;“铸才工程”;上海医学科技奖;“双效“双爱”精品期刊。

此外,学会积极主动、有序规范地承接了卫计委、质监局、物价局、干保局、高级人民法院、医务工会等委托的多项职能,包括医学鉴定、医疗服务标准化、技术评估、设备论证及能力考评、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物价项目审核、星光计划等。应对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愈加增强,无论是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还是2014年埃博拉出血热的防疫工作和云南昆明暴恐事件等,均积极动员组织开展救援诊治,展现出成熟的应急能力和高超的医疗救援水平,以坚守和奉献诠释医务工作的责任和大爱。发挥科技智库和科技创新生力军的优势,认真做好科技咨询、建言献策工作,为推动上海医药卫生事业繁荣和人民健康水平提高作出积极贡献。

在此期间,学会的发展逐渐步入正轨,呈现蓬勃发展、欣欣向荣之势。荣获上海市民政局颁发的“上海市5A级社会组织”、上海市科协“五星级学会”和“先进集体标兵”、中华医学会“先进地方医学会”等称号,学会的权威性、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百年医学会正向着社会信誉高、发展能力强、服务水平好、内部管理规范的现代化科技社团大步迈进。


        风雨砥砺,岁月如歌。新的百年,我们正在追寻杏林先贤将苍生大爱融入“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和推动医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伟大抱负;我们正在坚定不移地贯彻国家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大力推进“健康上海”“健康中国”建设,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我们正在牢记宗旨,不忘初心,勇于开拓,甘于奉献,共同谱写上海市医学会新百年的辉煌篇章!大事记正在发生中,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