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务院印发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有关精神和要求,1991年学会完成了社团登记,在章程中明确了学会的任务、业务范围和活动原则,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上海医学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依法登记成立的学术性、公益性、非营利性法人社团。自1992年始,正式更名为“上海市医学会”,对外沿用“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名称。学会现有理事234位,常务理事65位。理事会下设组织、学术交流和继续教育、科普和编辑、医疗技术和伦理4个工作委员会。现有专科分会92个,单位会员288家,个人会员22000余名。日常办事机构设办公室、组织管理部、学术会务继续教育部、科技评估部、杂志编辑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办公室、图书馆7个部门,专职人员近50名,一支具备较高素质的职业化、专业化的学会专职队伍逐渐形成。至此,学会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医学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成为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成为发展我国医学科学技术和卫生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
在刘俊、徐建光2位历任会长的带领下,学会积极传承优秀的历史传统和核心价值观,践行“规范、服务、创新、发展”理念,不断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夯实组织建设和办事机构建设两块基石,始终致力于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依托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学会开展的国内外学术交流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精心打造了学术交流、科普宣传、人才培养、科技奖励和医学期刊等“上海市医学会品牌”,包括“东方”品牌系列会议;“健康方向盘”系列科普活动、“架起彩虹桥”系列医教帮扶活动、上海市青年医学科普能力大赛;“铸才工程”;上海医学科技奖;“双效“双爱”精品期刊。
此外,学会积极主动、有序规范地承接了卫计委、质监局、物价局、干保局、高级人民法院、医务工会等委托的多项职能,包括医学鉴定、医疗服务标准化、技术评估、设备论证及能力考评、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物价项目审核、星光计划等。应对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愈加增强,无论是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还是2014年埃博拉出血热的防疫工作和云南昆明暴恐事件等,均积极动员组织开展救援诊治,展现出成熟的应急能力和高超的医疗救援水平,以坚守和奉献诠释医务工作的责任和大爱。发挥科技智库和科技创新生力军的优势,认真做好科技咨询、建言献策工作,为推动上海医药卫生事业繁荣和人民健康水平提高作出积极贡献。
在此期间,学会的发展逐渐步入正轨,呈现蓬勃发展、欣欣向荣之势。荣获上海市民政局颁发的“上海市5A级社会组织”、上海市科协“五星级学会”和“先进集体标兵”、中华医学会“先进地方医学会”等称号,学会的权威性、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百年医学会正向着社会信誉高、发展能力强、服务水平好、内部管理规范的现代化科技社团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