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连德

伍连德(1879—1960),字星联,祖籍广东新宁(今广东省台山市),出生于马来西亚。1896年考取英国皇家奖学金,进剑桥大学伊曼纽西尔医学院 。190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同时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返回马来西亚,在吉隆坡医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并开业行医。1907 年,伍连德应清政府聘请,回国在天津北洋军医处任职。翌年又任天津陆军医学堂帮办(副校长)。1910年12月,奉命赴哈尔滨任东三省防鼠疫总医官。清政府为表彰伍连德防治东北鼠疫之功,特赏予“进士出身”,因此成为21位创建人中唯一有科举功名者。1911年4月担任奉天万国鼠疫研究会议主席。1911年7月筹建东北防疫总处并任处长,直至1931年该处解散。1913年任大总统侍从医官,前后10余年。 早在1910年,伍连德赴东北之前,就拟定了一个建立中华医学会的计划纲要,“但同行们认为时机尚不成熟”[1]。伍连德在其自传中说到:“1914年5月,正值我定期访问上海期间,我向当地医界领袖和执业医师咨询过有关成立全国性医学会事宜”[1]。当时,他与颜福庆、俞凤宾、刁信德、肖智吉、古恩康、黄琼仙等7人,在俞凤宾医师家中共同讨论过组织中华医学会的事宜。根据颜福庆在《中华医学杂志》创刊号《中华医学会宣言书》中所记,“同人等以为此事刻不容缓,乃将其具有与会资格之医生酌拟多名[2]”,发起组织中华医学会,这7人可称为发起人。1915年2月5日,中国旧历新年前夕,伍连德利用在上海参加博医会年会的机会,邀请出席博医会的华人西医21人,组织成立了“中华医学会”(英文名称为National Medical Association of China)。可以说,当新一年的曙光照耀中国大地,随着中华医学会的诞生,标志着当时被称为“新医”的现代医学在中国成长壮大的时代也到来了。有学者评价中华医学会的成立是“西医本土化的标志”,“标志着中国人自己来传播‘新医学’,中国人从此掌握了医学在中国发展的主动权”[3]。成立会上,与会者推举颜福庆为会长,伍连德为书记,刁信德为会计,俞凤宾为庶务,肖智吉、曹丽云、黄琼仙、康成、唐乃安为委员,并决定暂借上海南京路34号俞凤宾诊所为学会临时会所。当场集款300美元作为学会经费。是年11月 ,《中华医学杂志》第1卷第1期出版,伍连德任总编辑,俞凤宾为庶务,刁信德为会计,投稿需寄至哈尔滨防疫局伍连德处。1916 年 2 月 7 日,中华医学会第 1 次会员大会在上海四川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殉道堂举行,选举伍连德任会长,并成立了会员部、公众卫生部1和名词部。伍连德还同刘瑞恒、俞凤宾一起承担杂志的编辑工作,与颜福庆、刁信德一起负责公众卫生部的事务。1917 年伍连德在第 2 次大会上连任会长至 1920 年。此后,他 4 度担任学会监察委员会委员,3 次被推举为《中华医学杂志》总编辑、公共卫生委员会委员,先后 2 次担任董事部董事,并当选为中华医学会首届公共卫生学会会长。伍连德在防疫、检疫、兴办医院和医学教育、提倡节制生育、促进对外交流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此不赘。1937年“七七”事变后,伍连德离开上海全国海港检疫事务管理处,举家返回马来西亚,定居怡保市,开设私人诊所。1960年病逝于马来西亚槟榔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