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赛娟,女,1951年5月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医学会副会长,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上海)主任。
陈赛娟院士长期致力于白血病转化医学研究,在国际上具有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她率先提出了DNA甲基转移酶3A(DNMT3A)等表观遗传相关基因异常是构成急性白血病发病的第三类致病基因的理论,证实了DNMT3A基因突变是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始动因素之一,是诊断和预后监测的重要分子标志和药物靶标;对急性T和B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进行了基因组全景式研究,构画了T和B急淋的基因突变和异常表达谱,并发现了系列新的致病融合基因;应用系统生物学研究思路,开展了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代谢组学研究;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急性变和M2b急性髓系白血病多步骤发病原理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重要发现:首次报道RNA解旋酶DDX3X基因突变是天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NKTCL)的分子标志和药物靶标。她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白血病基因产物联合靶向治疗的新理念,并依据此思路在临床上联合应用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治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使APL五年无病生存率达到90%以上,成为国际上第一个可治愈的髓系白血病。该突破性成果得到国际上的重大反响,被誉为治疗APL的“上海方案”。此外,陈赛娟院士将APL协同靶向治疗的新理念拓展至其他类型白血病。其研究成果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次)、上海市自然科学奖特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等18项。她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包括Science,Nature Genetics,Development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Blood,PNAS和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等在内的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500多篇,被引证数达30000余次。
陈赛娟院士被国家人事部评为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先后获得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上海市科技精英、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十大女杰等荣誉称号。
资料来源:《上海医学发展系列奖》奖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