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人文之家 > 视频专区 > 医史丰碑——王吉民(上)
医史丰碑——王吉民(上)
209

以上视频由上海市医学会、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联合出品,内含版权素材,二次剪辑请联系“上海医学人文”公众号授权




王吉民(1889—1972),又名嘉祥,号芸心,广东东莞虎门人。中国近现代著名医史学家,中国首家医史博物馆创始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中华医史学会及《中华医史杂志》创办人之一,中华医史学会第1-4届会长。主编《中华医学杂志》《医史杂志》《中国医史外文文献索引》等。王吉民与伍连德合著的 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中国医史》)是中国第一部英文版医史专著。


王吉民与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
王吉民出生于广东东莞虎门,因其父任职于香港基督教会,他7岁时到香港,先后进入香港圣保罗书院和皇仁书院读书。16岁考入香港西医大学堂习医,21 岁毕业后,历任外商轮船公司船医、沪杭甬铁路管理局主任总医师、浙江省邮政管理局局医等职。1937年春,王吉民应中华医学会之请,到上海协助办理中华医学会之会务。他还担任过浙江医师及药剂师公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等职。1949年,国际科学史研究院(IAHS)授予王吉民通讯院士称号。1966年,该研究院又授予王吉民院士,他是中国医史界第一位获得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殊荣者。

王吉民的一生与医史博物馆的事业是分不开的。王吉民毕生为中国医学史的研究与弘扬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他的诸多业绩中,他主持筹划、负责创办的中国第一家医史博物馆,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中的重要一笔。

王吉民虽为西医师,但从小对中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关注中医学文献中关于医学发明的记载。20世纪10年代,美国医史学家嘉立森(Garrison F H)在美国出版了《医学史》(History of Medicine)一书,这是一部论述世界医学史的专著。全书近 700页,绝大部分是叙述西方医学的历史、沿革、发明与成就等,记述东方医学的内容甚少。而谈到中国医学时,全文还不满一页,并有谬误。王吉民看过此书后,感慨良多,认为我国医学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竟然不为人们所知,很是可惜可叹。

为了“保存国粹,矫正外论”,王吉民对自己历年所收集的我国古代文献与中医古籍,连同其祖父遗留的各种文献共400余种,进行学习与钻研,用了10余年时间,从各方面探索总结我国古代的医学发明创造,以中文与英文陆续撰写论文和文章,发表在一些刊物上。1928年,他将上述文章汇集成册,以《中国历代医学之发明》为书名出版。该书的出版,对于帮助读者正确认识中国医学历史上的发明创造及其成就,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王吉民写作之余,与同道伍连德商定,尽力收集有关我国医学发展的沿革及成就的史料,并关注近代西方医学传入的资料。其后,两人合作用英文撰写中国医史专书。十年磨一剑,1932年第一部英文版中医学史专著《中国医史(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完稿出版,1936年再版。限于当时的条件局限,这部书在选材及论述方面,虽有某些欠妥及错误之处,但其写书的初衷是介绍我国历代的传统医学成就。总的来说,该书在国际医史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迄今仍是研究中国近代医学史的重要参考书。

微信截图_20250522141908.jpg

微信截图_20250522141957.jpg


1937年,中华医学会第4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王吉民在会上发表了《筹设中国医史博物馆刍议》一文,明确提出筹建医史博物馆的三个目的:一是收集历代医史文物,“妥善保存,以免散失”,并使“国粹不致外流”;二是所收藏文物,“供学者研究,借以考察医学之变迁,治疗之演进”;三是“对学生为有效之教授方法,对民众可作宣传医药常识之利器”。此文发表后,得到中华医学会和有关人士的支持与赞助。会议期间,王吉民还举办了“医史文献展览会”,临时会址设在枫林桥国立上海医学院松德药学馆内。展览会引起了参观者们的极大兴趣,得到上海《申报》等各大报刊的一致好评。展览会后,部分展品的主人将展品捐献给中华医学会作为日后创办医史博物馆的文物。经过王吉民的积极倡议、多方筹划和热心人士大力支持及捐赠,我国首家医学史专业博物馆——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终于在1938年7月于上海创办。王吉民担任馆长,馆址位于当时中华医学会会址池浜路(现为慈溪路)。馆内陈列展品约400件,其中包括医疗用具、制药工具与药瓶、名人手迹、中医古籍和医事医画等。


微信截图_20250522142058.jpg


1951年中华医学会总会迁往北京,医史博物馆仍留在上海,改属于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1956年,医史博物馆随同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迁至北京东路国华大楼。医史博物馆的陈列也增加至5大间,设有医史资料室、文物仓库、文物登记室、办公室等。展览室的主题也有了更明确的划分,有书画室、博物室,还专设了李时珍文献室。

微信截图_20250522142125.jpg


1959年,医史博物馆划归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吉民继任馆长。


微信截图_20250522142149.jpg


1998年5月,医史博物馆恢复隶属中华医学会,命名为中华医学会/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至2003改称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前,共有在册文物10256件,分为6大类35小类,同时收藏图书6540册,报刊3663册,其中不乏国内稀有的20世纪20-30年代杂志刊物


微信截图_20250522142211.jpg


馆早期,王吉民特设医史文献资料室,自己则向资料室无偿赠书5000余册,如《中华医学杂志》《中西医学报》《三三医学丛书》等比较完整的书刊。1959年,医史博物馆划归上海中医学院后,王吉民将收藏的一部分珍贵医学杂志赠送给上海中医学院。1969年,他又将收藏的中外医学史著作及其他书刊700余册,赠送给医史博物馆。此外,王吉民还积极收集医史文物,先后从许多会员处征集明清时期的中药瓶、制药工具等。尤其珍贵的是1744年受清乾隆皇帝之命铸造的小型针灸铜人(现为该医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由丁济民先生于1944年出资从北京购得。其他还有晋代越窑青瓷“四耳药壶”,明代李濂《医史》(由李涛先生捐,为我国第一部中国医学史),《本草纲目》的英文与法文节译本以及清代医家的书画等,从而使医史博物馆的藏品不断得到充实


微信截图_20250522142254.jpg

(镇馆之宝——针灸铜人)


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日军侵占上海期间,王吉民考虑到所收藏的中医学珍本与文物的安全,将它们分别转移保存于留沪国际友人、同道、教友家中。更值得一提的是,王吉民到杭州取已征集的杭州智果寺主持僧清华的《珍藏医书类目》时,正值抗战时期,乘火车遇炸是常有的事,非常危险。但王吉民全然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亲自赴杭,并托浙江大学外籍教授马先生帮忙,每日从秦望山入城,再乘汽车在明晃晃的枪刺缝里穿行,为避开日本侵略者的惊夺和抢劫,用了一个月才搬完,使得该批书籍安然无恙运到上海。王吉民对博物馆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将永远铭记在后人心中

如今,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中华医学会/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已成为我国建立最早、医学文物收藏量最多,历代医学文献和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全国医药期刊收藏量最大,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中国医学史专业博物馆,也是教书育人,弘扬中医药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开展中外医学交流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全国及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国家 AAA级旅游景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市科普旅游示范基地等。正如王吉民所预见的那样:中华医学史的“光明之前途呈现于吾人之前”


微信截图_20250522142340.jpg

(现博物馆大厅)


吉民一生专心致志于医学史研究,几十年如一日。自1938年至1966年,一直担任医史博物馆长,1941年起成为国际医史学会会员。他除了撰写出版《中国历代医学之发明》《中国医史》专著外,还主编了《中华医学杂志》(医史专号)《中文医史论文索引》《中国医学外文著述书目》《中国医史外文文献索引》等,并且先后用中、英文写作发表文章100余篇,其中涉及医药考证、医事制度、中外医药史话、中外医家传记、中西医药发明、中医中药流传国外以及西医传人我国的情况等多方面内容



文章来源:上海市医学会百年纪念科普丛书《岐黄史话》(医史专科分会组编)
编辑:张萍(上海市医学会医学人文之家)
审核:王丽丽(上海市医学会医史专科分会主任委员)